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十讲

上一讲,我们讲了《素书》本德宗道章,本章讲的道理是,只有本德宗道,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在上一部分,从正面讲本德宗道才能成功的道理,也就是我们上一讲讲的。今天我们接着讲第四章的下部分。从反面讲,如果贤人君子不能本德宗道志心笃行的话,则会遭致失败。

苦莫苦于多愿

上一句说,吉莫吉于知足。如果不知足?人就会欲得,欲得则多愿。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以私志入公道,多愿多求,必然会使道杂而不纯,进而遭致祸患。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我们不能恬淡的对待外物,反被外物所役使,心智受其蒙蔽,我们就不能继续的统治和操控它们,而且会反受其制。以为逐物可以胜物,实际上是被物所胜。

对于外物,放任自己沉湎其中,穷奢极欲,或者强制自己刻意的拒斥它们,成天发大愿,戒这个断那个的,这样都会造成自伤。自伤则苦。

贤人君子的做法,则是居高临下,时刻冷静清醒的洞察万物,这样才能在心智上保持认知上的掌控。其次,心智认知上保持绝对掌控,才能保证,接下来在具体应举措对上,进行绝对掌控。如果连认知都迷惑,应对操控层面上,一定会出现错误。

我们所能得到的东西,实际上是我们可以统治的范围,而不是我们所去追逐的范围。我们可统治的范围,是我们智力可以筹谋操纵的范围,而不是我们的欲望可以投射的范围。

欲望和智力,是负相关的,精于外者必失其内,从而不复能够以内制外。如果能够恬淡和乐的洞悉万物,操控万物,我们可以统治和操控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功名自然而然的会追逐着贤人君子而来。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十讲

悲莫悲于精散

越是欲得,却越是失去。越是求胜,却越是被外物所败。这里讲的外物,泛指外界环境中的所有人和物。而且,精神外驰,耗散在外物之上,不停的与外物碰撞,不停的遭遇阻碍。从精神上的自伤,进一步导向精神上的自残。

一个精神健康的人,身心愉悦,是自然而然的外在表现。比如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神采奕奕,精神抖擞,和颜悦色,怡然自乐,平易近人,等等,这些都是一个精神健康的人,外在的表现。

而一个精神不健康的人,也就是精神病态的人,他则会表现为惆怅,颓唐,萎靡不振,悲伤或者痛苦。

精神痛苦的根源在哪里呢?在于精神不健康。精神不健康的根源在哪里呢?在于体质上的不健康,也就是精散。体质上的不健康,根源在哪里呢?在于不懂得养神,不懂得养精蓄锐,精神耗散在外物之上。精神外驰,又会导致智力衰弱。智力衰弱则会造成对世界理解力和统治力的下降,频繁到来的打击挫折和失败,又进一步加重了人的精神痛苦。

精神痛苦的折磨,长期的焦虑,让人的精神更加的无法平静,无法收回到灵府之中。灵府,也就是心,心是神的房子,所以又被称为灵府。神长期回不了自己的家,一直流浪在外面,这又会加剧人的智力衰退。智力衰退,再次的助长人的失败,如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对于陷入这种状态的人,应该怎么办呢?后面我们要讲的《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其中就有针对性解决这个问题的道术。当年苏秦心怀大志,但是一直不得其法,强求多愿,一直遭遇失败,半生潦倒困顿。后来他明白了归神养智运智统物之术后,才得以一飞冲天。

人们喜欢要这个要那个,但是很多人都是在追逐自己不理解的东西,靠自己的智力不能掌控和统治的东西。强求不可得,就反复强求,如同用头撞墙,一下子没把墙撞通,就一直撞下去一样。这样的耗散精神,弱化自己的智力,是很多人精神痛苦的根源。

在身体上,是气不通,身体则痛。在治人治事上,本质上是智力不通,才会感到精神上的痛苦。人根本无法控制,自己在智力上无法理解和掌控的东西,只是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很多成年人,也跟小孩子一样,看到什么都想要,得不到就哭闹,就烦恼,就悲痛。而从来不会想到,像苏秦那样,反求诸己,归神养智,以内制外。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十讲

病莫病于无常

受佛教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悲苦是人生常态,烦恼是人生常态。以为所有的人本然的都应该有烦恼,实际上根本不是如此。情志上的悲苦和烦恼,都是一种精神病态的表现,都是一种精神疾病。

小孩子就没有烦恼,因为小孩子无忧无虑,不被外物所伤,德全神全,所以他们总是天真烂漫的样子,每天都很快乐。

人长大了之后,需要应付生存和生活问题,就需要与外物相接,需要操心,需要对外物的操控,来谋事立事。这个时候,智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如果智力可以通达外物,那么应对和操控外物,只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就好比地上看到一个东西,弯腰把它捡起来那样轻松。

而对于智力上不足以通达所要谋立之事的话,就会变得异常艰难。人的身体里的真气,遇到不能畅通的地方,会使劲的去疏通它,这么一使劲,反应在人的身体上,是会感觉到疼痛。同理,人的智力,如果遇到不通畅的地方,也会使劲的去疏通它。这样一使劲,反应在人的情志上,就会感受到精神上的痛苦和烦恼。

烦恼不是人情志上的一种基质,不是本来就应该有的东西,它是一种病,一种精神疾病。就如同疼痛是人身体上的一种病一样。

人生病了怎么办呢?很多人就喜欢病急乱投医,不管有没有疗效,看到是药就吃。同理,人如果精神上生病了,智力上出了问题,也会病急乱投医。遇到了困难,不管有什么用,看到什么方法都乱用一气。更有甚者,看到什么鬼神都乱拜,妄图通过淫祀来乞求某种超自然力量帮助自己。

什么是病呢?不正为病。不知常理,妄作,不循常理,妄为。悖道而为,以妄为常,今天迷信这个妄言妄理,明天迷信那个妄言妄理,总是无法复正,缺乏大智博谋,这就是病莫大于无常。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十讲

短莫短于苟得

在苦的阶段,如果不能归神养智,就会发展到悲的阶段。在悲的阶段,如果还不能归神养智,就会发展到病的阶段。人在精神病态,智力衰败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博谋,也不可能深计远虑的。

智力萎缩后,大智变成小智。小智只能小谋,小谋只能苟得。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缺乏远大志向和谋略,会说他斤斤计较,鼠目寸光,目光短浅。还会说他缺乏眼界,格局太低。

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根子上是智力萎缩导致的。病了,也不能扶正,行为不合道,精神耗散,智力之源枯竭,人的智力,就会逐渐的衰减,逐渐的被外物所阻滞。慢慢的就会被一些曲学俗学所蒙蔽,被装进了笼子里。

之后,他的心智边界,所能统治的最远边界,就变成了那个笼子的内壁,他再也无法思考谋划和统治笼子之外的其他事物。不能明大道,谋大事,只能谋尺寸之事,是谓短。不以义立功,而忘义逐利,是谓苟得。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十讲

幽莫幽于贪鄙

一个惯于苟得之人,如果不能改正自己的德行,再进一步,就会变成一个蝇营狗苟的贪鄙之人。

幽,这里是暗的意思,和之前的明莫明于体物里的明相对。我们平时经常看到史书里面,或者影视剧里面,看到说明君和昏君之说。明君勤政爱民,昏君则一个个荒淫无度,生活糜烂,治国无能。昏君的昏,便是幽。

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很难想象,一个蝇营狗苟的人,能够具备运筹帷幄经略天下的心智。因为见小利者,必神散于外,丧己于物,暗于大道。智高者明,智低者昏。

利令智昏,我们经常听说这个成语,但是却很少深究它的深意。这个成语不只是谴责那些追逐不义之财的人。而是在阐述一个很真切的道理:贪鄙会造成智力的衰退。智力的衰退,又会必然造成管理上的无能。管理上的无能,必然会造成事业上的失败。

一个本来很聪明的人,结果变成了糊涂虫,因小利而荒废大事。他是怎么变傻的呢?很多时候,根子上还是在于利令智昏。所以说,幽莫幽于贪鄙。

孤莫孤于自恃

贪鄙者心智被物俗所塞,故而暗于大道,暗于大道者,他们行事无法从大道出发,而只能从自己的妄断出发。无道可任之人,只能任己,这便是自恃。自恃之人,没有常理可以依循,怎么办呢?只能师心自用想一出是一出,靠自己拍脑门子做决策。

人主治理天下,要靠德,老子形象的称之为,好比车毂容蓄车幅一样。这种人主之德,也被称之为辐辏,形容人和万物聚集和归附在君王的统治下,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

任德者,可以辐辏天下万物,因为他自己是虚的,自己越虚,越能像川谷那样容蓄百川。这样才可以统治安定万物。

任己者,则不然,他的眼里只有一己之得,一己之利。他自己就是一个实心的车幅,还何谈容蓄聚集领导其他的车幅呢?要做一个领导者,得成为车毂,而不是靠一己的贪鄙,把自己变成一个实心的车幅。如果一个领导者自己变成了车幅,那么其他的人,都会离他而去,因为其他的车幅,装都装不上去,也发挥不出来自己的本事。这个车轮,这辆车,也就会随之散架崩溃。所以说,孤莫孤于自恃。

我们现在的职场管理学里面,喜欢讲要给员工一个发挥的平台,这就有点辐辏的意思了,只是讲的还很浅显。平台是车毂,员工是车幅,所有的车幅安装在同一个车毂上,完美的一起协作,才能推动车轮向前行进。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十讲

危莫危于任疑

这里的任疑,不是指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怀疑一个人还任用他的意思。任是指凭借使用任用的意思,不光是指狭义的任用人才。

作为贤人君子,上士任道德,中士任仁义,下士任智巧。任道德者上智,任仁义者中智,任智巧者下智。

疑是什么意思呢?是前面内容里面,讲的智足以决嫌疑一句里的疑,是一个意思。法循于道,则为信,不循于道,不真不信则为疑。

法合于道,就好比在公路上开车,沿着道路行驶。而法不合道,则是根本没有在车道里面开车,而是开出了车道,在稻田地里开车行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于自恃,在于师心自用,任己而不任道。

最典型的任疑的例子,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知常理,不知道依循什么,不知道法则什么,闭着眼睛开车,开到哪里是哪里,撞死为算。摸着石头过河,和闭着眼睛开车,其实是一个意思。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闭着眼睛开车有多么的危险。对应的,在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中,不得法而肆意妄为情况下,就同样有多么的危险。这样的管理,失败和祸患,是必然的结果。如果是领导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必然的会出现可怕的危险和祸患。

败莫败于多私

我们来回顾一下本章,成功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呢?在于贤人君子能够博谋,忍辱,修德,好善,至诚,体物,知足。

失败又是怎么一步步走向失败的呢?在于人主的多愿,精散,无常,苟得,贪鄙,自恃,任疑。

败莫败于多私,本句是对本章前面内容的总结。因为道本来就是安定天下万物与万民的公道。贤人君子,要立绝世之功,必然是以天下苍生为计。因为只有天下人都好了,社会太平了,才是成就真正的大事,立真正的大功。一心为公者,大家才会心悦诚服的跟着他一起建功立业,才能一直乐推而不厌,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立功立事。而举公道谋私者,以私志入于公道者,则必然会一步步走向失败。

就像孟子说梁惠王那样,你喜欢的东西,老百姓也喜欢,你都独占了,老百姓怎么办?你自己快乐了,老百姓怎么办?你想让你的子孙都过的好,老百姓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子孙都过的好呢?这样的国君治国,显然不可能把国家治理的好。

以公道行私志,举大事则必败。为自己而谋,只能成小事,立小功,一家人日子过的再富足,翻开历史书,记载的这样的人并不多,因为这样的普通人实在是太多了。只有为天下而谋,始终怀着一颗慈惠恻隐之心,一心为公,让万物皆有所安,皆有所宜,让天下百姓皆得欲,皆有所成,这样才能立大事,立大功。我们历史书上歌颂的,也都是这样的圣贤君子。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十讲

附《素书》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