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修养不够的人学习《素书》反而会遭灾惹祸?

阅读前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每天免费获取国学文化知识,学习国学文化,以修身养心,以齐家治企。屯元国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布道者。

原典: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译白:道、德、仁、义、礼这五种品质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

《素书》|  为什么修养不够的人学习《素书》反而会遭灾惹祸?

本句是《素书》的开篇,也是《素书》原始第一章的统领句。

《素书》是一部讲运筹智慧的书,但开篇却讨论的是道、德、仁、义、礼。

这五样东西在今天的我们眼里似乎和智慧之间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为何?

其实这关乎到古人对“成功”的界定和我们今天对“成功”的界定有本质的不一样。

我们说:成功不问来路,英雄不问出处。

我们说:能抓住老鼠的都是好猫。

我们说:成者王侯败者贼。

我们说:笑贫不笑娼。

貌似只要我们有钱,大家可以不计较你的钱咋来的,只要你有权,大家可以忽视你的权咋弄来的。总之,我们认为,成功可以遮盖你过去所有的丑陋和不堪。这也是造就我们的浮躁、我们的急功近利、我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根源。

但古人不这么认为。

《大学》云: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古人重德,认为德是财之根,只有根系健康,才会枝繁叶茂。反过来说,根如果坏了,枝叶跟着就会凋零。这就是为什么“富不过三代”的原因。因为有了钱以后德行败坏了,因为根朽了。

古人活着的时候重德,死后还重视名节。

从周朝开始就有了“谥号”,天子、诸侯、大臣死后都会用一两个字来概括这个人的一生。用一个谥号来盖棺论定。谥号有不同的讲究:

上谥:多表示赞美;

平谥:多表示同情;

下谥:多表示批评;

恶谥:多表示贬斥;

私谥:家族给大学者,士大夫封的谥号。

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即使在千年以后翻开史书,我们通过谥号就能知道这家伙是好人还是坏人。而这家伙的子孙后代也会跟随这个谥号光荣或耻辱千年。

想一想“谥号”真是个好东西,如果这个规矩沿用到今天,应该会少很多不良商人,应该会少很多学术造假。没有了“谥号”的约束,不管马云以后是好是坏,死了墓碑上刻的都是企业家马云。没有了“谥号”的约束,不管易中天以后是好是坏,死了墓碑上刻的都是学者易中天。

古人对德行的重视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素书》篇首的道、德、仁、义、礼其实是古人的日常修行的五个标准,同时古人为了更好的提高修行,还找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自省。

明朝有个左都御史加诗人学者的人叫王廷相,他讲过一个自己的故事。他说有一天他坐着轿子去他上司哪里汇报工作。刚好他的轿夫里面有一位穿了一双新鞋,于是这轿夫见了水坑泥巴总是小心翼翼的绕着走,可是后来遇上了一滩泥水没绕开把新鞋弄脏了,自此之后这家伙就横冲直撞无所顾忌,再也不去顾惜他的新鞋了。王廷相感慨的说:

立身处世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啊,只要一个不小心反了点错误,那么以后就开始破罐子破摔了。所以,常常检点约束自己,每天自我反省,实在是一个人的必修课呀。

季羡林说:坏人是不会变好的。之所以不会变好,是因为少了自省这个环节,是因为那只鞋已经粘上泥巴了。

《素书》之所以开篇就强调道、德、仁、义、礼,是因为古人也知道人变坏容易,克制自己不变坏很难。一个好东西一旦落入坏人之手,很可能会祸国殃民。

榔头可以用来敲打钉子,也可以用来敲打别人的头颅。

菜刀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砍人。

武器可以用来加强国防,也可以用来侵略别国。

农药可以用来杀灭害虫,也可以用来解决各种想不开。

《素书》智慧可以用来建功立业,也可以用来毁灭竞争对手;可以用来强大自己,也可以用来击垮别人。

所以,张良才说,道德败坏的人如果得了这本书,就会遭遇灾祸。

所以,黄石公才在书的开头先强调道、德、仁、义、礼的重要性。

笔者将在后续文章中竭力为大家把《素书》的智慧用讲故事、举例子的方式撰写成系列文章,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有所裨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