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四讲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对本句的解读,大多数人都偏了,认为这里的人之所得,是指世俗意义上,在生活中,人所能得到的某些东西。这样的解读是错的。我们前面就说了,如果一个人只是在物的层面上打转,他必定会被物的桎梏所蒙蔽,显然不可能具备超凡入圣的心智。可见,人之所得,并不是指生活中所得到的某些东西。我们平常把德称之为流俗的精神、心态、或者品格修养,这都是不对的。

德是什么呢?管子说:”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曰,德者,得也。”

老子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庄子说:“通于天地者,得也。”庄子还说:“万物一府,生死同状。”

管子说的舍,老子说的蓄,庄子说的府,是同一个意思。道生出来万物,德负责养育万物。

这样说,还是不够具体。我们来打个比方。道如果是母亲的话,那么万物相当于是母亲肚子里的孩子。而得则相当于是母亲的子宫。道和德的关系,是德通过一根脐带,连接作为母体的道,和作为孩子的万物,把母体的营养源源不断的输送给孩子。德处于孕育万物却未分娩前的状态。一旦万物分娩出来,接下来便是物形之。物能成什么样的形,取决于孕育了它的德。

物生出来之后,它依然时时刻刻,都要受到德的塑造。他任何一个阶段的形的变化,都是他之前所积之德塑造出来的。

类似于婴儿会出现畸形儿,或者生下来就先天不足。人生病,实际上是德不足所造成的。德不足是什么呢?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缺德。人要回到身体最完美的自然状态,天下要回归最完美的自然状态,老子认为,要重积德。重积德无不克。积德则正,正则不病。

这样一类比,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万物是道的孩子,子宫是胎儿的房子,所以德对于万物来说,是府万物,舍万物,蓄万物。就如同子宫孕育孩子那样。

是德本身在养孩子吗?是脐带在养孩子吗?都不是。归根到底,还是母体在孕育和养育孩子。所以现在人喜欢脱离道而讲德,这是很滑稽的事。没有道,怎么可能会有德呢。就好比说,没有母亲,怎么可能会凭空出现一个子宫,子宫还能自己生娃娃呢。

德者,人之所得。得的是什么呢?这里是说,圣人先有道,继而才能有德。有德,得到的是一种辅佐大道,孕育万物,蓄养万物的天德。

老子讲,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母是什么呢,母便是大道。食于母,这就是圣人之所得。只有圣人,才能接通道和天下,从而协助辅佐大道,帮助大道操持照顾好,她生育出来的万物。

简单的说,圣人之在天下,就是给道这个母亲来做保姆的。因为大道无形,故万物不知其所由,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只有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下,万物才能不至于离道失德,伤害自己。

但是因为有人的存在,对于道这个母亲来说,和其他的生物相比,人是非常顽皮的孩子,经常会把天下这个家,翻箱倒柜弄的乱七八糟。所以道就需要圣人作为天下的监护人,或者是受道所雇佣的保姆,一方面负责不要让天下被人类弄坏了,管理维持好自然之序。另一方面,把被顽皮的人类弄坏的天下,重新收拾治理好,恢复成本真自然之序。

圣人为什么知道应该怎么做呢?因为圣人和凡人不一样,凡人蔽于物,或者蔽于各种低层级的系统。而圣人则是直接升入最高层级,可以直通大道。圣人是天下之人里面,真正见过妈妈的人。

使万物各得其所欲。道生了一群孩子,圣人帮助她照顾这群孩子。圣人要辅佐大道照顾好万物。把一切都照顾的安好无恙,使自然秩序保持良好,这样万物才能各得其所欲。否则,一旦自然秩序崩坏,则万物都如被剪断脐带一般,不能得以生,不能得以长,不能得以成。自生自长自成,万物受德之所蓄,故得其自然之欲。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四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要照顾好万物,道要求圣人需要具备以下的能力。

第一要得神,只有对万物了如指掌,才能知道怎么管理治理它们,怎么照顾它们。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无所不能,如有神助,俨然神人,这便是得神。如何得神?非人能神圣,而是圣人通道,道假人以神圣。假,借的意思。

第二要得慈,既然要帮助道照顾万物,而且还要把他们照顾的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这需要巨大的耐心和慈爱。如果不是大德受命之人,根本难以承受这样的任务。看看毛主席对中国人付出的一切,可想而知,做个圣人,是多么辛苦艰巨的事。

第三要得济。光照顾的好,不出乱子,平平安安的还不行。大家都要吃吃喝喝生育后代,这就需要经世济民。以什么济呢?以道济万物。道是万物最根源的养分和乳汁。所以,圣人还要懂得怎么以道济世,为万物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繁衍,创造良好的环境。

道对于圣人是有考核的,考核的指标不是GDP,首先是万物的生成质量,不可以妖异,不可以损坏,必须得保持至真至纯的自然生命状态。

其次在数量上,要让天下万物,繁衍出更多至真至纯的后代。考核达标了,圣人们才敢诚惶诚恐地称之为成功。有时候还要做一下述职报告,也就是举行封禅大典。现在的人,随随便便就说成功两个字。殊不知这两个字是不能随便讲的。

这样的人,他所展现出来的外在的品格光辉,人们才能看得到,觉得他对人是那么无以复加的爱,对待天下百姓,就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并认为这便是仁。

仁只是德之光。人们只看到光芒,但是不太能理解,为什么这样的人,会释放出来这样的光芒,而其他人却不能。因为大多数人无法了解,是先有道,接着有德,德者必慈,慈者必仁。仁只是德自然而然的一种外在表现。

仁者,人之所亲。德者必慈,慈者必仁,仁者必亲。我们上面讲了,圣人的本职工作,是辅佐大道,照顾她生育出来的孩子们。所以,这个工作,就是要像一个母亲那样,看着一院子的小朋友,眼里充满了爱。故,仁者必爱民。

在我们的历史上,有位无德者,不爱民者,我们都是称他们为贼。为什么称他们是贼呢?因为无德者居高位,显然是窃取了天下神器。

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圣人像慈祥的妈妈那样,疼爱自己的孩子,见不得孩子有任何的磕磕碰碰,一看到孩子受苦就心碎了一般。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无微不至的呵护孩子,让孩子们平平安安的健康成长。是谓,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四讲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圣人像个妈妈无微不至照顾孩子那样,照顾天下百姓。既然如同照顾孩子,那么出于心疼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好的,就会赞许孩子们去那样做。对孩子不好的事,就会制止他们去做。

比如孩子经常玩火玩水,担心他会被烧伤,或者担心他溺水,这样就会不准他们玩这种危险的事。

义者,人之所宜。通俗的说,什么是有益于人的,正当性的准则,这便是人之所宜。只有真正的爱人,才会特别牵肠挂肚地关心,什么是有益于人的事,什么是有害于人的事。一个不仁的人,显然是不会在乎什么有益什么有害的。他们只在乎,自己做什么,能对自己有利。故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我们平时经常批判一些害人的东西,很多人却为他们辩护,说什么人们需要它们,说明他们就有存在的价值。人们也吸毒,那为啥要禁毒呢?所以要管理天下,一定要有仁义之心。对于仁者来说,批判害人的东西,天经地义。而以庇恶为仁者,则必为不仁不义的小人。

可见,仁者必有义。义是仁自然而然的结果。有宜于人的,这便是善。不宜于人的,这便是恶。

如果孩子好好学习,考了满分,回到家父母买个礼物奖励他。如果孩子在外面到处玩火,回到家,家长拎起来就揍一顿屁股,让他下次再也不敢玩火了。这便是赏善罚恶。也就是法家的做法。

赏善罚恶是为了什么呢?为了维护义,为了让孩子们自觉遵循一套对他们的生存更好的准则。这样才能趋福避祸,好好的成长。推而广之,天下万物,如果都能各行其所宜,那么天下就不会乱,天下就能太平安定,万物各有所成。天下太平安定,万物各成其是,对于圣人来说,大道委托给他的工作就算出色的完成了,他成功了。故谓,立功立事,必以义为基。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四讲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已成人伦之序。

有的小朋友,比较顽皮,天天打屁股也没有用,他不能理解什么是善恶,不能理解什么是正当的,什么是不正当的做法,对于大人的奖励和惩罚,总是记不住。如果很多小朋友都这样顽皮,那照顾起来他们,就太麻烦了,工作量也太大了。怎么办呢?

后来圣人想了个办法。类似于在地上划线,让汽车按照标线开车那样,圣人制造了礼教。礼教,就类似于人应该怎么做人做事的一套伦理交通法规。

有了这套伦理交通法,再顽皮的孩子,只要不压线,不违反交通信号,也就是孔子说的不逾规,这个社会就不会乱套。

礼者,人之所履。圣人以礼教的规范,来引导人们遵守社会伦理规则。夙兴夜寐,圣人以礼教教化天下,让人们勤奋的加以学习和践行,终于从无证驾驶变成了实习司机,再从实习司机变成了优秀驾驶员。

等人人都变成了优秀驾驶员,所有的人都近乎本能地,按照伦理规则来做人做事,这样终于就形成了人伦之序。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四讲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通过对上面道德仁义礼的讲解,我们可以看出,道儒法三家,都是一个道在不同层面上的运用。对于不同的人,就需要使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该生的生,该养的养,该疼的疼,该亲的亲,该打屁股的就要打屁股,该奖励的就要奖励。

如果这些都不好使,就在地上画条线,拉着他的小手,教他沿着线走。这就是礼教了。如果对礼教有什么不太清楚的地方,就可以想想自己考驾照,平时开车的交通法规,它们两者是非常神似的。从这个角度看,孔子实际上,就是一个开驾校的校长。

欲为人之本。何谓人之本?指事天治人之道的大宗大本。这个本是什么呢,便是道德仁义礼。

如果道德仁义礼,五者不能并行不悖,该用这个的,用那个。该用那个的,却不懂得怎么用。这都无法管理好天下。安能守,危能止,乱能治,这才是圣人之道。

如何守安,用道。如何止危,用儒。如何治乱,用法。故曰,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道儒法三家一体。后世的一些浅人妄人,迂腐之人,往往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陷于一曲,而互相攻讦。这都是一曲之人,都是小人比而不周的表现。

今天我们先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争取把原始章剩下的部分都讲完。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四讲

附《素书》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四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