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名句赏析——做人的智慧!

应读者朋友相邀,今天继续和大家分享《素书》里的名言名句,共同学习,有问题还请下面留言探讨。

一,名不胜实者耗。

名声是虚的,有本事才是最重要的;利益虽然近乎实际,但比起道义来讲,那还是不重要的。历史上名不符实的人很多,有名气不一定有本领;有本领但不爱张扬,不一定有名气。后者往往能取得很大的成就,前者往往因为自己的德行能力根本担负不起名气所应该承担的重任,只能让自己为名所累,搞的疲惫不堪,最后身败名裂,害人害己。

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括,三国演义里的马谡,都是擅于纸上谈兵,言过其实的人,最后都因自己的虚名引来杀身之祸。

二,略己而责人者不治。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自己宽容,对他人严格。自己犯了错千方百计找理由开脱,别人犯一点错却抓住不放,求全责备。这样的人不会有人信服,终究什么事也办不好。

《素书》名句赏析——做人的智慧!

三,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对待自己或者亲属家人都很优厚,对待别人却很刻薄,很吝啬。有了功劳自己领,有了好处自己要;犯了错推卸给别人,有了坏事也推给别人。这样的领导,早晚会被下属抛弃,没有人愿意伺候他,一辈子也成不了什么大事。

四,以过弃功者损。

人家立过大功,你却常常忘记,人家犯一点小错,你却抓住不放,不能容忍,一下把人家以前的功劳一笔否定。这样狭隘思想的领导,只能导致因小失大,让部下寒心,人心不服,最终损害的是领导自身的利益。

《素书》名句赏析——做人的智慧!

五,群下外异者沦。

上下不通,离心离德,各自打各自的小九九,都在为自己的那点利益着想,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没有团结力,这样的国家早晚会灭亡。《淮南子》里说:众人相助,虽弱必强;众人相去,虽大必亡。只有精诚团结,众志成城,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六,既用不任者疏。

对于有德行有才能的人,你虽然羡慕他的才华,也给了他官位,但只是有名无实的虚官,你还有疑心不肯放权,他就没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样被任用的人就会寒心,最终只能敬而远之,离你远去了。

三国演义的公孙瓒打仗很勇猛,名气也不小,赵云曾经带人去投靠他。公孙瓒表面很高兴,却不敢委以重任,让赵云很失望,只能离他而去。后来赵云投靠刘备,刘备就敢放开手用他,终于成为蜀汉名将之一。

《素书》名句赏析——做人的智慧!

七,行赏吝色者沮。

想做成一件大事,肯定需要别人的帮助。但人家有了功劳,有了成绩,你就得奖赏。一个是言语上面的夸奖赞扬,一个是物质上的,加官进爵或者金银财宝等等。这样人家干的才有劲,你才能留得住人才,留得住人心。

如果用着人了靠前,用不着人靠后,人家有功劳了,该论功行赏了,你却磨磨唧唧,不愿兑现,手下的功臣就会伤心失意。项羽的失败就是这个原因,对部下很扣,部下建了多大的功劳,他也不愿意奖赏人家,这点正好和刘邦相反,所以后来他底下的人才都伤心的跑到刘邦那里去了,自己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八,多许少与者怨

这就是说为人不讲信用。事前许诺人家的挺好,但事成之后又不肯给那么多了,或者一点都不想给了,这样就会招人怨恨,以后也没人愿意帮你做事了。所以说,不管做人做事,一定要言出必行,有诺必现,诚实守信,这才是做人的根本。

《素书》名句赏析——做人的智慧!

九,薄施厚望者不报。

有人做事就像做生意一样,总想着用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获:花两块钱买注彩票就想中千万大奖;去寺庙烧几炷香,放点香火钱,就想让佛祖保佑升官发大财;或者去投机想获取高额收益,往往偷鸡不成,反扔了一把米,你看的是高额收益,骗子看的是你的本金。

所以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付出的多,收获的就多,如果付出的少,却回报的多,那里面一定也携带着灾祸。

十,贵而忘贱者不久。

这就是说,人永远不能忘本呀。真正有品德修养的人,把一切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都看得很淡泊,无论顺境逆境,无论贫富贵贱,他都会保持自己的本色,不会得意忘形,也不会失意忘形。只有那些小人,一朝暴富或者显贵以后,才会忘乎所以,话不会说了,路也不会走了,都忘了自己是吃几碗干饭的了。这种人生活中大家都能遇见,他们的结局只有两个,好的还能恢复到原来那样,过卑贱贫穷的的日子;差的就可能连命都保不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