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大禹治水

在尧执政时期,黄河流域总是出现大洪水。人们的生命财产往往被洪水吞没,黄河两岸的居民非常痛苦,企盼尧能派一个治水英雄来帮助他们。

尧召开会议,商讨治水的事情。大家一致推荐夏后氏的部落首领鲧来治水。尧虽然对鲧不大放心,但一时之间又找不到其他的能人,也只好同意了。

鲧用了9年的时间治水,他只知兴建堤坝,采取“堵”的办法对待洪水。结果,黄河的水势不但没有遏制住,反而更加严重,甚至冲垮了大堤,使更多的人丧身洪水之中。

那个时候,尧已经把位子禅让给了舜。舜见鲧越干越糟糕,简直是在劳民伤财,就把他贬到羽山。后来,他又觉得这种处罚太轻了,干脆派人杀了鲧。

中华上下五千年:大禹治水

鲧死了之后,舜又开始寻找新的治水人才。他挑来选去,却选定了鲧的儿子禹。禹接受任务后,到黄河两岸进行实地考察。他认为,要想治服洪水,必须改变本部落治水的老办法,而采用疏通河道的策略,让波涛汹涌的洪水东流入海。

禹带领助手伯益、契、后稷,跑遍了黄河岸边,只要发现一个地方存在隐患,就到各个部落找人来开渠排水。每当修建大渠的时候,他不但指挥施工,而且参加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在施工过程中,有时候需要挖山掘石。禹带领人们,没日没夜地苦干。

禹累得脚掌生了老茧,小腿上的毛也磨光了。西到戎狄,东到黄海、东海之滨,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治水付出了那么大的精力,生活却简简单单。人们看到,禹住的只是很简陋的草房,吃的食物很普通,比一般群众的粗茶淡饭还要差一些。

人们非常崇敬他,尊称他为大禹。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在家务农,日子过得很不容易。禹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

却没有进去,而是奔向河滩,努力治理洪水。有一天,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禹正从门外经过,听见婴儿的哭声,他多想回去看一看自己的儿子啊。可是他还是硬起心肠,没有进去。

中华上下五千年:大禹治水

这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很快流传开来,成为千古美谈。

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斗,大禹终于将洪水引入大海,将肆虐的洪水治服。黄河两岸又恢复了安定与幸福,人们非常感谢大禹,到处传颂他的功德。

舜到了晚年,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禅让给了禹。后来舜帝南巡,死在吾梧,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因为悲痛欲绝,也投洞庭湖而死。

这个时候,禹想把位子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各部落的首领都不同意。

于是,禹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南)正式称王,国号为夏。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终于建立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大禹治水

夏禹到了晚年,知道伯益曾经辅助自己治水,功劳很大,于是决定立他为自己的继承人。可是,他却在暗地里培植儿子启的势力。

禹死后,启认为夏朝天下是他父亲通过不懈努力得来的,理应由他来继承。伯益见启不好惹,就将本部落迁往箕山南边(今河南登封县)。启为了争夺王位,竟然带兵袭击伯益,伯益不幸死在乱军之中。

启非常兴奋,就在钧台(今河南省禹县)大宴群臣,做了夏朝的第二代王。从此,禅让的传统,就被父死子继的家天下制度取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