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退出潮中,個人信用貸平台何以獨善其身

P2P退出潮中,個人信用貸平臺何以獨善其身

一、退出潮中的一個現象:個人信用貸平臺整體平穩

在原銀監會網貸暫行辦法出臺後,P2P擁有了正式的官方名稱:個體網絡借貸。在監管來看,個體包括自然人、企業法人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團體。從實踐上,市場上主要存在兩種類型的P2P平臺:主打個人貸的平臺,按照監管規定放貸限額為20萬;主打企業貸的平臺,按照監管規定放貸限額為100萬。通過限額管理,監管希望無論是個人貸還是企業貸的P2P債權,都能夠做到小額分散。

本輪P2P退出潮中,一個值得引起重視的現象是:個人貸的平臺整體表現的比企業貸平臺穩健,諸如投之家、愛投資、草根投資、金聯儲等問題平臺主打的都是企業貸;個人貸平臺中,個人信用貸平臺整體又比個人抵押貸平臺整體穩健,諸如房抵貸平臺抱財網、車抵貸平臺愛錢幫先後出現逾期。

經濟承壓下,不要說中小微企業了,哪怕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都出現了信用債密集違約。而部分P2P平臺進行自融或關聯交易也是半公開的秘密

,供應鏈金融淪為一種掩護。諸如上市公司等機構以不菲價格收購P2P,也是衝著P2P能給自己募來錢,融資交易結構設計中,往往打著供應鏈金融的旗號。由於業務實質是自融或關聯交易,一旦供應鏈金融的核心企業出現兌付難題,那麼整個上下游的還款能力基本就會喪失,導致一些企業貸平臺在遭遇百萬逾期後就不得不選擇清盤的奇怪現象。這種違約事實的背後既有純粹的小微金融信用風險加大,更有層出不窮的嚴重道德風險,小額分散的理念在部分主打企業貸的平臺中沒有得到有效地貫徹。

相比較而言,在本輪的退出潮中,個人信用貸平臺的經營穩定性卻有著不俗表現,讓市場驚歎。為何在網貸市場的本輪動盪期,個人信用貸平臺能夠經受得住市場衝擊呢?

二、個人信用貸何以獨善其身

網絡借貸本來就該主打個體信用貸。Lending Club、Zopa等國外P2P平臺基本都是做的個人信用貸,這是因為個人信用貸業務基本可以做到純線上運營,標準化程度高,可以有效杜絕人為的道德風險,控制單筆授信成本。而在推動個人抵押品、企業貸方面,海外平臺儘管有所涉足,但進展很少。這是因為只要涉及到抵質押問題,很難完全的線上標準化處理,這就給人為道德風險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同時相關的人力成本、線下營業網點運營成本也會居高不下。

國內網絡借貸早期平臺更多以企業貸為主,這是因為這些平臺大多還是借鑑的傳統小貸的風控理念,風控大多依靠線下團隊開展。隨著線下數據的線上化轉化以及線上本身數據的豐富,很多平臺對於純線上風控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資產類別也越來越聚焦在一些可以標準化的資產上,個人信用貸無疑成為最佳選擇。

這些個人信用貸平臺在構建了智能金融系統、採集各類數據等方面投入一直不遺餘力,其業務理念多多少少有些淡馬錫信貸工廠模式的影子。在信貸工廠模式下,放貸機構對不同產品的信貸作業過程就好像工廠的“流水線”,從前期接觸客戶開始,到授信的調查、審查、審批,貸款的發放,貸後維護、管理以及貸款的回收等工作,均採取流水線作業、標準化管理。

對於這些個人信用貸平臺而言,人工智能最終成功嵌入信貸流程各個環節,能夠顯著提升信貸效率,降低信貸成本,並有效減少人為的操作空間。以智能風控為例,其通過多渠道採集獲取數據,在做好反欺詐的基礎上,對於個人未來收入流做出有效全面的分析,實現對於個人還款能力的有效預測,基於自身不斷迭代優化的模型給予個人借款人量化評估信用分,調整控制信貸額度,控制信貸風險。

此外,在監管要求P2P借貸小額分散以及平臺去自擔保的政策指引下,個人信用貸也更加切合平臺的合規訴求。個人信用貸大多為幾千元、幾萬元的借貸,信貸資產天然具備小額分散的特點,單個項目違約的衝擊不大,便於投資人通過分散投資平滑項目違約風險。一些信用貸的平臺也更容易通過智能金融的匹配促使多個投資人就多個信用貸債權項目的投資實現風險自行分擔機制,從而使得平臺去擔保化,平臺不用承擔流動性風險;此外由於違約率相對容易預測,一些財險機構也更傾向於針對個人信用貸的保險產品,個人信用貸平臺的外部增信創新方式更為豐富、增信手段更加有效。

三、P2P由企業貸、個體抵押貸向個體信用貸的轉型

早些年以企業貸見長的有利網、積木盒子等平臺,基本都已經轉型為個人貸平臺。目前美國上市的國內互金機構中,包括宜人貸、樂信、拍拍貸、趣店、和信貸、信而富等平臺基本為個人信用貸平臺,也充分體現了國際資本市場對於個人信用貸平臺的認可。

上市互金機構中,和信貸是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轉型企業。他家的產品最初主以抵押貸款為主。數據顯示,在2015年時,抵押貸款佔比高達98.1%,而在2016年和信貸計劃上市時,開始全力轉型消費信貸類資產,到2017財年末,抵押貸佔比下降到0.8%。2018財年第三季度(2017自然年第四季度)的財報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前三個月內,和信貸已經不再有新增抵押類貸款項目,徹底轉型消費信貸類資產。

P2P退出潮中,個人信用貸平臺何以獨善其身

對於轉型的平臺而言,或多或少會存在轉型的陣痛。在和信貸轉型中,逾期率數據上,2016財年(截止2016年3月31日)到2017財年(截止2017年3月31日)出現了30-59日、60-89日逾期率的激增,可以視為轉型的陣痛;而在2017財年(截止2017年3月31日)到2018財年(截止2018年3月31日)則成功實現了15-29日、30-59日、60-89日逾期率數據的顯著下降,可以視為轉型的成功。

之所以能夠成功轉型,主要歸功於和信貸在其智能風控系統上的不斷優化。我們說過,相比較企業貸、個人抵押貸而言,個人信用貸基本可以實現完全的線上化運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切合互聯網技術至上的理念,同時實現金融風險防控至上的目的。在今年8月初和信貸發佈的“和芯”體系,覆蓋資產獲取、風險定價、貸後管理、風險轉移四大環節,反映主流個人信用貸平臺在智能金融應用方面超脫了最初的風險控制,將其應用外延到信貸業務的全流程。

對於個人信用貸平臺而言,自身能夠發力的是基於數據不斷做好模型的調控,將更多的業務流程數字化、智能化。個人信用貸在這幾年迎來井噴,大量抵押貸平臺向其轉型,還有外部因素的影響,

一個重要支撐在於個人信用貸市場數據可獲得性提升以及相應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

然而,對於個人信用貸市場而言,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很多問題仍有待解決,例如多頭借貸問題。幾乎所有模型基本在違約概率時都用的對數正態分佈假設,但在借款人重複多頭借貸的情況下,違約的發生概率不再符合對數正態分佈;由於網絡借貸徵信數據並未接入央行徵信,多頭負債嚴重且實際情況很難為企業自身獲取,風控模型設定方面可能存在較大偏差。此外退出潮中,當下個人信用貸借款人的主要信用風險並不體現在還款能力方面,而是還款意願方面,在網貸行業並不平靜的當下,如何有效懲戒惡意逃廢債的借款人,也是各家個人信用貸平臺關注的重心。在推動個人信用貸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牽頭髮起成立的百行徵信被寄予厚望。

作者華文君,系帝都金融圈(ID:capfinance)特約撰稿人,互聯網金融行業資深觀察人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