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先去學習了!」自律的孩子都是怎麼養出來的

告訴孩子, 放假≠放肆,自律才能給你自由。

“媽媽,我先去學習了!”自律的孩子都是怎麼養出來的

為讓孩子自律,父母費盡心機

暑假過半,一些孩子讓父母傷透了腦筋。

廣州一個9歲男孩,因為玩遊戲,和父母上演了一場“諜戰”。趁著爸爸不注意,他把爸爸手機的數字密碼偷偷改為自己的指紋。從零點到凌晨四點,他偷偷玩遊戲,4小時就花掉了1.3萬元。通宵打遊戲,還讓家庭財產蒙受了不小的損失,父母的心痛和無奈可想而知。

“媽媽,我先去學習了!”自律的孩子都是怎麼養出來的

而一位來自杭州的媽媽,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忘記那個暑假。讀初二的兒子小張沉迷於遊戲,不肯寫作業。媽媽實在看不過去,便和兒子起了爭執。僵持之下,兒子竟把媽媽摔了出去,瞬間,媽媽腿上泛起了很大一片烏青。而比烏青更疼的傷,在心裡。本該以學業為重的孩子,卻日日沉迷於遊戲;曾經親密的兒子,卻如此忤逆。做父母的,怎麼可能淡定得了。

“媽媽,我先去學習了!”自律的孩子都是怎麼養出來的

其實,不單是遊戲,能在暑假裡能“搶走”孩子的東西,還有很多。

“孩子一起床就打開電視機,直到晚上臨睡覺才關,吃飯都要捧著飯碗在電視機前面吃。”“一天到晚刷抖音,喊他出去玩玩動也不動,竟然還被我發現偷偷給主播打賞……”“晚上玩遊戲不肯睡覺,第二天睡到11、12點鐘也不肯起床,黑白都顛倒了……”

這些來自媽媽們的控訴,能夠讓我們輕而易舉地在腦海中產生畫面感。因為在我們身邊,這樣的孩子,實在太多了。

我身邊的一位同事,天天揹著一個鼠標上下班。問其原因,他咬牙切齒地答曰:“我看熊孩子還怎麼玩電腦。”

搞笑歸搞笑,這些方法看似立竿見影,但細想之下卻覺得不妥。靠“他律”來規範孩子,一旦外力撤除,孩子的放縱可能會變本加厲。可以說,“自律”的形成,本質上,是“他律”退出的結果。

其實,暑假本來就是孩子休閒放鬆的時間,對於父母來說,最擔心的,是孩子那種沉迷的狀態。孩子們像是被巨大的旋渦吸著,在誘惑面前失了理智,更失了剋制。我們深知,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在未來,註定會為此付出代價。

如何幫助孩子培養自制力

29歲的小夥子李貝爾,經歷了三次高考,考入了浙江師範大學。但他的經歷,卻並不是什麼勵志典型。

“媽媽,我先去學習了!”自律的孩子都是怎麼養出來的

第一次的高考是在2007年,他以全校第二的成績,考入了浙江大學。然而到了大學之後,他沉迷於遊戲:“一天大概有12個小時打遊戲”。最後,因為學業不佳,每個學期都無法修滿學分,他在大二被浙大退學。

第二年,複習了一年的李貝爾,再戰高考,同樣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再一次被浙江大學錄取。“實際上自己是沒有從自制力方面走出來,第二次還是沒有好好上課。”二度被浙大退學的李貝爾,提到這段經歷時,隱隱透著遺憾。之後的日子,他去當過兵,也發過傳單。直到如今他找回目標,參加高考重返校園。

10年青春倏忽而逝,那些缺失的自制力,終究被這沉重的代價買了單。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一個人在自己的童年時期,就體驗過克服自己弱點的滿足,那麼他就會以批判的態度看待自己。”

“人們正是從這一點上,開始對個人的自我認識。沒有自我認識,就既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紀律。”《微習慣》一書的作者斯蒂芬·蓋斯,曾經是一個極度缺乏自制力的人,直到有一天,他意識到,絕不能繼續這樣下去了。

1個俯臥撐,改變了他的一生。

“媽媽,我先去學習了!”自律的孩子都是怎麼養出來的

斯蒂芬·蓋斯給自己制定了每天做1個俯臥撐的計劃,當然這個計劃非常容易完成,他每天都能順利完成任務。但僅僅因為這一個小小的“啟動”,在兩年後,他擁有了自己夢想的體格。

因為這樣的“微習慣”太小,所以可以完全沒有心理負擔地去完成。這樣一個積極動作本身和不斷累積的成就感,開啟了他的另一重人生。誘惑早晚會以各種形式出現,孩子的自制力,需要在他與誘惑對抗經歷中,一點一滴的積累

讓孩子遠離遊戲、電視,可以從培養一個“微習慣”開始。每天讀幾行書、出去散步5分鐘,給孩子佈置沒有任何壓力就能完成的任務,也就沒有了對抗產生。

一個小小的、積極的改變,卻給了孩子一個新的開始,幫孩子把視野切換到的另一個頻道。

自制力的源泉——陪伴

這個暑假,廣州市圖書館中,活躍著一對“兄弟組合”。讀大三的哥哥,帶著9歲的弟弟到圖書館看書。

哥哥說:“他在家會很無聊,我就帶他來看書。”“他平時喜歡看書,睡覺之前都會看一本。平時放假的話,他在家裡,就會一直玩遊戲。”哥哥的陪伴,讓弟弟從遊戲的世界中走了出來,來到更廣闊的天地。

很多時候,孩子沉迷的背後,有著讓我們心痛的理由。在《北京晚報》發佈的兒童網絡成癮關鍵因素調查中,指出了“網癮”孩子的一些共性:

第一:父愛的缺失。第二:母親情緒和控制不當。第三:缺少現實社會的遊戲體驗。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容易沉迷於網絡世界的孩子,“成癮”或許是他們的“被動”選擇。因為缺少陪伴和理解,缺少了在現實和自然中游戲玩耍的機會,才會迷失了自己。

“媽媽,我先去學習了!”自律的孩子都是怎麼養出來的

不久前,因在《最強大腦》中表現優異而出名的“水哥”王昱珩與女兒共同參加了一期紀錄片。節目中,女兒王一雯的話,讓我印象深刻。王昱珩帶著女兒來到鄱陽湖畔,夜晚的篝火堆旁,他問女兒:“你害怕孤獨嗎?”女兒答:“不害怕。”爸爸問:“為什麼?”

“因為一個人不管走到哪都不可能是孤獨的,雖然他旁邊沒人,但是也至少有生命吧。”王一雯又問爸爸:“爸爸,你說真正的勇者是什麼樣的?”王昱珩回答:“勇者應該是,保持自己的內心,敢於顛覆創新。”女兒補充說:“我覺得他還要有一個堅強的心,而且他還要很堅定。”

“媽媽,我先去學習了!”自律的孩子都是怎麼養出來的

說這些話的時候,王一雯的眼睛閃爍著熠熠的火光。翻看王昱珩的微博就知道,他是一個超級“奶爸”。他的家,更像是一個自然博物館,陪伴女兒玩耍和郊遊,便父親最快樂的時光。

在孩子的眼中,黑是夜晚的顏色,紅是夕陽的瑰麗,即使靜籟無聲,也有星光陪伴入眠。內心的篤定和期許,會讓她更容易擊潰虛渺的誘惑,始終行走在真實的愉悅中。當孩子的心底,被注入了父母的愛與理解;當孩子的童年,有鳥雀蟬鳴相伴;當孩子可以觸摸真實的羽毛,感受一切溫暖的質地;當他攀上的不是幻境中的山峰,而是爸爸的肩膀……

那麼,即便誘惑來襲,他們也會堅守自己的內心。

作者:佟霏,心理諮詢師,早期教育指導師,愛好心理學與教育學的終身學習者。10年寫作經歷,用細膩筆觸,寫點滴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