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老旦行當藝術流派的傳承與發展

京劇老旦行當的孕育與形成(約1840年-約1880年)

在第一代的京劇演員中,如老生盧勝奎、薛印軒;小生龍德雲、徐小香;旦行胡喜祿、羅巧福、梅巧玲;醜楊鳴玉、劉趕三;老旦郝蘭田、譚志道;淨行朱大麻子,任花臉等等,他們為豐富各個行當的聲腔及表演藝術都進行了獨特的藝術創造,為京劇的發展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從現有的京劇史料來看,譚志道、郝蘭田兩位老前輩應該是京劇老旦行當的開宗鼻祖。

譚志道(1808-1887)

京劇宗師譚鑫培之父,原為漢劇演員。以演老生兼老旦而著名。因其嗓音高亢嘹亮,聲徹雲霄,故稱“譚叫天”。他突出的貢獻是將漢劇老旦藝術帶到北京,為京劇老旦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郝蘭田(1832-1872)

原為徽調演員。“同光十三絕”之一。他的功績在於融合了徽、漢老旦的唱法,並且吸收老生、青衣唱腔的特點從而創造了京劇老旦新腔,並使京劇老旦地位得以提高。

京劇老旦行當藝術流派的傳承與發展

郝蘭田

老旦作為獨立行當的確立(1880年-1920年)

在京劇藝術形成發展的初期階段,生、旦兩行長時期佔據著京劇舞臺的重要位置。與此同時,其他各行當的演員也在通過他們的努力探索,不斷地進行藝術創作,豐富和發展了其他行當的聲腔和表演,提升了舞臺地位。正是在這一時期龔雲甫、羅福山、謝寶雲等老旦演員的出現,確立了老旦作為獨立行當與老生、青衣、花臉、武生並列的地位。

龔雲甫(1862-1932)

是清末以來最有影響的老旦演員。他突破前人、精心揣摩、細心鑽研、善於吸收、敢於創新,開創了老旦行當的新紀元。

京劇老旦行當藝術流派的傳承與發展

《太君辭朝》龔雲甫飾佘太君

他把大嗓的“擻音”和小嗓的“落音”,巧妙地運用在老旦唱腔上,使老旦唱腔自創一格,並吸收了青衣委婉纏綿的曲調和老生氣宇軒昂的韻味進行加工綜合,成功地創造了獨特的老旦唱腔風格。他念白清楚、噴口有力,極具韻味。在做工上,他改變了先前的老旦演員重唱輕做的陳規窠臼,大膽借鑑老生和青衣的身段、步法並進行融合、加工。對老旦行當在表演上做出了較大的革新。為老旦行當的形成發展樹立了一座豐碑,世稱“龔派”。

京劇老旦行當藝術流派的傳承與發展

龔雲甫 慈瑞泉《釣金龜》劇照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前,凡唱功老旦均效法龔雲甫。私淑弟子有臥雲居士、李多奎等。

羅福山(生卒年不詳)

做工老旦的主要流派。但在《中國京劇史》中,卻沒有他的專門記載。從其他史料來看,他的藝術風格古樸大方,主要飾演配角老旦角色,但會戲廣博,擅長做工,唸白吐字真切,語氣委婉自然,酷似老年婦女,但並不以唱功擅長。他的做工結合身段、步法、表現力很強。他所扮演的角色真摯善良、沉著老練、生動逼真。

羅福山先生的唸白、演唱以徽劇、漢劇的音調為基礎;而龔雲甫先生則是使用北京的字調,所以二位先生的演唱韻味有所不同。羅福山先生老旦藝術支派的主要傳人有文亮臣、孫甫亭、李文啟、李多奎等。

謝寶雲(1860-1917)

以擅演“裡子”老旦而著稱。他嗓音高亢、蒼秀挺拔,唱腔富有韻味。做工規矩老練、神態逼真,講求身份氣度,能認真體會劇中各種不同人物的感情動作。他一生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老年婦女形象,都能夠恰到好處。

龔派、羅派的傳承和發展(1920年-1949年)

龔派藝術和羅派藝術創立後,京劇老旦行當已發展到第三代。在這一階段,湧現出了許多較有影響的老旦演員,他們大多受過羅福山、龔雲甫、謝寶雲的親傳或直接影響,其藝術風格各有特色,在京劇老旦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在他們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文亮臣、孫甫亭、臥雲居士(趙靜塵)、李多奎等。

文亮臣(1867-1938)

羅(福山)派老旦主要繼承人之一。他扮相端莊華貴,嗓音高亮清越,成功的塑造了各種不同性格的中老年婦女形象。

京劇老旦行當藝術流派的傳承與發展

《硃痕記》程硯秋(左)飾趙錦棠,文亮臣(右)飾朱母

京劇老旦行當藝術流派的傳承與發展

《碧玉簪》劇照:從左至右,當為吳富琴(小蕙)、程硯秋(張玉貞)、文亮臣(趙母)

在藝術風格上,除了很好地繼承羅福山先生古樸大方的特點外,還充分體現了表演上的生動性與真實感。在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教授老旦行當期間,李金泉得其親授。為羅派老旦藝術的傳承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孫甫亭(1899-1970)

是羅福山先生的“手把徒弟”。嗓音寬厚,聲腔淳樸,唸白沉著生動,富有膛音,給人以古道熱腸之感。他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演戲注重戲情戲理,在刻畫人物上獨具匠心,扮演不同性格的人物沒有雷同的感覺,且真實生動、細膩灑脫、嚴謹規範。孫甫亭先生曾執教於富連成科班、榮春社科班、北京戲曲學校、中國戲曲學校,培養出許多優秀的京劇老旦演員,王曉臨、王夢雲等得到過他的教益。

臥雲居士(1891-1944)

龔(雲甫)派老旦藝術主要繼承人之一。嗓音清脆響亮而又富有韻味,且對嗓音控制細膩、腔調週轉、靈活自然。他在獲得龔派藝術紮實、規矩、精到的基礎上,根據自身條件,在藝術實踐中進行了很多新的嘗試。

京劇老旦行當藝術流派的傳承與發展

臥雲居士

在一些唱法和身段動作中,都有與眾不同之處。如他在行腔中揉進了小生娃娃調的一些特點,吸收了孫派老生的氣口運用,唸白上借鑑了言派老生的一些音韻和方法;在身段上運用了青衣水袖的動作等等。他所嘗試的藝術創新並沒有生硬的痕跡,而是與劇情和人物性格很好的融合。

京劇老旦行當藝術流派的傳承與發展

臥雲居士

儘管臥雲居士過世較早,但其對“龔派”藝術的繼承與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早在二三十年代即被京劇界所重視。

李多奎(1898-1974)

26歲拜羅福山為師,並得到龔雲甫先生的教誨,後又深得龔的琴師陸彥庭先生的教授和輔佐,深得“龔派”神韻。成為繼龔雲甫之後影響最大的京劇老旦藝術流派。世稱“李派”。在京劇老旦流派的發展是中佔有重要地位。

京劇老旦行當藝術流派的傳承與發展

李多奎

李派突出的創造是注重人物,強調老旦行當應有的聲樂審美特點。以充沛的感情將雌音、衰音、沙音、澀音精密地調劑起來,高度和諧地統一起來,而又通過嬌、柔、脆、潤、甜等音色的行腔,準確深刻地刻畫人物和最充分地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京劇老旦行當藝術流派的傳承與發展

《釣金龜》李多奎飾康氏

京劇老旦行當藝術流派的傳承與發展

《雪杯圓》李多奎-傅氏、馬連良-莫懷古

此外,在唱腔節奏、尺寸、勁頭、氣口控制上,在擻音、顫音、滑音、腦後音和重疊句、鑲嵌句、襯字、虛字技巧的運用上,也都有所創新和突破。“李派”演唱藝術風格最突出的特點是淳厚甜潤、悅耳動聽。

京劇老旦行當藝術流派的傳承與發展

李多奎和夫人曹硯芬

從聲樂審美效果上來說,他能給人以和諧舒適,圓潤優美的感覺。在用氣方面,他常說“氣為音之本”,對於演唱中的換、偷、提、噴、吞、吐、收、放各種用氣之法安排的精細到家,它在演唱中無論是急促的快板,還是長拖腔的慢板,都能唱得氣足神通,保持聲音的圓潤悅耳。

京劇老旦行當藝術流派的傳承與發展

《岳母刺字》芙蓉草飾岳雲、李多奎飾岳母、何佩華飾嶽夫人、李洪春飾岳飛

他並不為自己有一條得天獨厚的好嗓子和優越的學習條件所滿足,而是兼取“龔”、“羅”、“謝”三家之長的同時,側重對龔派藝術深入研究,並根據自身的條件和藝術上的理解不斷地給予融化、革新和發展。經過多年的舞臺實踐,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特色。他所創造的李派老旦藝術,至今影響深遠。成為迄今為止,京劇老旦行當中最大的藝術流派。為京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承上啟下的發展時期(1949年後)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以來的京劇舞臺上,出現了凡唱老旦者無不學李多奎的現象。這一時期的老旦演員,均受到李派藝術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其中李金泉、何盛清、李盛泉、耿世華、王玉敏較有造詣。而在他們當中,只有李金泉勇於開拓、敢於創新。創立了具有自己獨特藝術風格的李(金泉)派老旦藝術。

李金泉(1920-2012 )

畢業於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受教於文亮臣等先生。1941年拜李多奎先生為師,並收為義子,深得真傳,為繼承和發展京劇老旦藝術打下了堅實得基礎。

京劇老旦行當藝術流派的傳承與發展

李金泉

李金泉的嗓音清脆而響亮,能夠很好地控制氣息和力度的變化。他善於鑽研,勇於創造,堅持發展自己的藝術風格。特別是從他步入劇壇到取得卓越成就的三十幾年中,正是李(多奎)派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李金泉堅持的這種藝術創新精神就更加難能可貴了。正是這種精神,使他吸收前輩老旦藝術家的長處,並借鑑了青衣、老生等行當的藝術特點,而且還從兄弟劇種甚至話劇、歌劇中汲取養分,巧妙地化“他”為“我”,成為他獨有地特長。使其創造的角色貼近生活、貼近時代、更加符合審美需求。

李金泉的戲路寬,而且唱做均屬一流。在他幾十年的舞臺實踐中塑造了古今若干個人物形象,把年齡、地位、身份、性格各異的人物,演得繪聲繪色、惟妙惟肖。而其清新俏麗、引人入勝的聲腔,抑揚有致、清晰入情的唸白,自然、細膩、優美的身段動作等高超的表演技巧,在他所演的劇目中集中地得以體現。他在藝術創造上,始終不渝地追求“真”、“善”、“美”、“新”、“深”、“精”,使他的表演時代感突出、生活氣息濃、人物挖掘深、藝術表現真、舞臺美感強。

李金泉先生還是一位唱腔設計者,從在戲校學藝時就為李玉茹等設計唱腔。他不但創編老旦唱腔,如《罷宴》、《李逵探母》、《響馬傳》和現代戲《白毛女》、《紅燈記》、《平原作戰》等諸多劇目中的老旦唱腔,還創編了《沙家浜》、《平原作戰》等戲的老生唱腔。他的這些韻味濃郁,蕩起迴腸的作品,顯示了他“因戲設腔、因人創腔”的創作思想和創作方法。

李金泉在京劇老旦藝術的繼承和發展上取得了傑出的成就,無論是唱、念、做都優於同輩,在人物刻畫方面甚至超過了前輩老旦藝術家,其藝術風格獨數一幟、自成一家,最終形成了有自己藝術特色的李(金泉)派。為解放後京劇老旦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王玉敏(1923-1994)

戲曲教育家。1935年考入中華戲曲學校,師從劉俊峰、時青山、文亮臣。戲校畢業後,又得到孫甫亭、李多奎的指點。他尊崇龔派表演藝術風格,但又能博採眾長,有所發展、創造。他的嗓音高亢、剛柔並濟,無論是雌音、衰音、剛音、脆音、澀音,均能運用自如。

京劇老旦行當藝術流派的傳承與發展

王玉敏

強調唱唸的技巧,他認為吐字與聲腔的關係是字為主,腔為輔,要依字行腔,字正腔圓;聲與情的關係,則是以聲傳情,通過吐字、歸韻,唱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做到聲情並茂、以情動人。他提出老旦的唸白應該“剛而不暴”,表演應該“美而不媚”。他的唱唸表演十分重視從劇情人物性格出發,注重生活氣息,講求傳神,不故意賣弄技巧,富有藝術魅力。在中國戲曲學院從事教學工作後,培養了許多優秀青年老旦演員,如王晶華、李鳴巖、鄭子茹、郭躍進、藍文雲、史雲蘭、甄靜嫻等。

李盛泉(1916-1987)

1925年入富連成科班學藝,師從蕭長華先生。1933年拜李多奎先生為師,得到李派真傳。後因嗓音條件所限,從事教學工作。新中國成立前後,任上海戲劇學校和華東戲曲實驗學校老旦教師。1957年受聘於上海市戲曲學校任教。他在教學中著重把握唱唸中聲、情、氣、韻起伏張弛的豐富變化,以及高潮的蓄勢、遞進和爆發,使人物塑造個性鮮明、層次清晰、激情飽滿。此外,他還擅長在新劇目中為老旦行當的唱腔譜曲。現代京劇《龍江頌》中盼水媽的唱腔原型是由他創作的。李盛泉先生為李(多奎)派老旦藝術的傳承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