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性小说:S处长的春节酒局

纪实性小说:S处长的春节酒局

纪实性小说:

S处长的春节酒局

本文作者 沈健

每逢春节期间,平时安静得出奇的一个个乡村沸腾了!

这年头,乡村里几乎成了老人们的天下,他们头发白了,腰弯了,在田间地头劳作了一整年,终于盼来了儿女们、儿孙们的全家春节团圆。

现在的农村,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玖零后们,这不同年代出生的一茬茬农村人,不再像上世纪三零后、四零后、五零后出生的父辈们,一辈子生活在农村,他们走出校门,大多数到城里打工,少部分通过上大学、参军等途径留在了城里,渐渐融入了城里的生活,在城里有了房有了家。

城里生活节奏快,进了城的他们,工作忙,学习忙,压力山大,平时抽不出多少时间陪父母,看老人。尤其工作生活所在城市距离乡下的老家偏远的,往往要等过年,才在大年二十八九拖儿带女回到父母身边。

说是回家看父母,但大多与父母团聚的时间的确有限,父母想与他们说说心里话,他们实在挤不出时间,好不容易回到家,一年不见乃至多年不见的同学、朋友等,总相约聚一聚,以至在有限的短短几天的春节假期中,他们很少着家,各种聚会占去了大量的时间。

一年没有回家看父母的S处长,今年春节期间也从京城千里迢迢飞回父母身边。可是,只在家与父母吃了一顿团圆饭,就一直辗转在各个聚会的酒场。对于S处长来说,他最爱吃家里的饭,吃父母做的饭,那时最美味幸福的饭。无奈,相约聚会的名头太多,不得不去,不去就是不给人家面子。

类似的聚会,在外面混得有头有脸、风生水起的人居多。一个木匠瓦匠之类的普通打工仔,一年到头回趟家聚聚,都是相处得最铁的“哥们儿’,聚会喝酒,就是为了喝酒,吹吹牛皮。而S处长们去参加的这种聚会,大多是一种人脉资源的结识,资源的互助与共享,表面客客气气, 彬彬有理,但局内人与局外人都能看出来的一种 “装”,戴一副面具的“相见恨晚”的热情,义气、豪气的微笑在脸上,小心翼翼的累在心上。

S处长,是在京城的国家文化部工作的处长。老家的人,都知道S处长是国家文化部工作的“大官”。但不少人只闻其名,未见其人,想方设法打探到S处长联系方式,想请S处长吃个饭。S处长今年春节回到家,几个三十多年没有见过S处长的“同学”,在年前得到S处长的联系方式联系上,热聊了一段时间后,均相约S处长春节期间回老家后聚聚。以至于S处长春节假期回家后的几天,天天漂在外面,参加各种酒局,匆匆忙忙的在家里只是吃了一餐父母大人给做的团圆饭。红烧肉、炸芋头丸、老青菜、老酵馒头、炸春卷……家里的一顿饭,父母摆上了S处长的最爱的几个菜,S处长吃的最可口。而其他在外的聚会,全部是大酒店,大酒店里几乎千篇一律的菜品,加上聚会的都是一些走出如皋,在外面混得不错的各路这个长,那个主任,这个董事长,那个总经理,好不容易“重逢”,好不容易“相见恨晚”,总是一遍遍的感情深,一口闷,菜没有吃多少,天天喝的呼天抢地,晕乎乎的。

大年初二的一个聚会。是M先生发起的。M先生和S处长,是一个村的人,虽在一个村,但由于年龄差七八岁,有“代沟”,上学的时候,S处长上中学了,M先生才不穿开档库,开始上小学。在M先生的心里,S处长一直是个值得尊敬的大哥哥。这个大哥哥,在他上二年级的时候,高中毕业考上了大学,去北京的一所大学里上学去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考上大学是凤毛麟角,一个县里每年考上大学的屈指可数,何况一个村里,出一个大学生,是全村人争相传颂的“热点新闻”,是大人们茶前饭后的谈资,是一个个家庭教育孩子好好学习的励志故事。当时,国家还没有改革,农村青年的出路,大多是当木匠瓦匠,跟随建筑队出去干活,最好的出路就是考大学、当兵“跳农门”,做一个捧’铁饭碗“吃干饭”的“国家人口”。当时,农村不够吃,一年吃小半年的返销粮,一天三餐大多是喝稀粥,当兵可以吃大米饭,考上大学,大学生毕业后包分配工作,成为“国家人口”,也就是城市户籍的人口,有工作单位,拿到钱,吃饭就不愁了。所以,S处长当年考上大学,就等于永远告别的“农民”的身份,不再是乡下人,不再是城里人看不起的“乡巴佬”,特别是上海、无锡、苏州一带的江南人,因为如皋一带的苏北地区比较穷,把苏北人叫“苏北佬”。当时的S处长考上大学,家家户户来祝贺,有的给两元,有的给十个二十个鸡蛋,有的给五斤粮票,表示祝贺,也期待日后能够造福乡亲,M先生一类的当年的孩子们,对于大哥哥“S处长”,是羡慕的不得了,高不可攀。后来,后来“S处长”哥哥,成为一个定格在心里许久的画面,后来,M先生小学读了八年,实在读不下去,就找了一个师傅学瓦工,跟着建筑队去新疆乌鲁木齐、去黑龙江大庆、去山东青岛、去山西太原等地方了,后来,一直没有与“S处长”哥哥联系过,更没有谋个面,青春励志的“S处长”哥哥一直在M先生的心里。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今日到我家。后来的“S处长”哥哥,大学毕业,分到了一家国企,一直做舞文弄墨的工作,是一个文化人,所在单位的领导的夫人,是个官二代,在国家文化部工作,源于“S处长”的笔头和人实在,领导夫人给帮忙调到文化部的宗教司工作,从普通公务员一兵干起,渐渐干到处长的位置上。而M先生从瓦工学徒,到瓦工大师傅,再到建筑队班组长,带班人员,后来由于脑瓜活络,承包了建筑队的分项工程,赚了第一桶金,他把赚到的第一桶金,在春节前买了礼物送到当时的工程建设方的一个主管家中,后来这个工程建设方的主管,陆陆续续的开了一些工程,不少“肥活儿”,建设方主管指定给M先生干,M先生渐渐成长为一个实力雄厚的“老板”级人物,在如皋当地招风唤雨,人脉广泛, “S处长”这些年回到家,更多的是听到大人们给孩子讲的励志故事,就是要会处人,情商高,向M先生学习,当大老板,做个有钱人,让父母享福。社会在变,价值观在变。如今,M先生是当地最大的房地产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看到什么号码的豪车,经过哪座别墅、途经什么小区,出租司机大都会与外面回来乘车的人介绍,这是M先生的车,这是M先生家的别墅,这个小区是M先生开发的。你感兴趣,与出租司机接着聊,还会知道,M先生有三个老婆,八个孩子,哪个老婆住哪个别墅,哪个小区的开发,是他哪个孩子在那里主管。三老婆年龄最小,比M先生小二十岁,是大学毕业后到M先生单位工作的秘书,后来一直与M先生同居一起的,别看还不到三十岁,为M先生生了三个孩子了,其中一对双胞胎男孩。

去年的中秋节前后,M先生联系上S处长。S处长对老家人现在热捧的成功人士M先生,也是十分敬仰。二人联系上,都有个“热聊”期,恨不得把几十年的双方的生活和过去的往事,一遍遍过好多遍。两人相约,等S处长春节回家聚聚,M先生说,他再约上一些同学,还有一些家乡的父母官,在外面混得比较不错的一些朋友一起聚聚。M先生提议的一些聚会名单,有的是当年比S处长高年纪的学哥学姐,有的年纪差不多,是真正的同学、童年的玩伴,有的小好多岁,是S处长没有多少印象的谁家的儿子,谁家的姑娘,有的是S处长埋藏在心里多少年的当年就暗恋的“村花”、“校花”。苦于过去通讯不畅,几十年杳无音信。手机、短信、微信等通讯手段的迅猛发展与日新月异,让这些远去的影像、声音,再次回到现实回到眼前。当M先生联系上S处长,S处长对于这次聚会与重逢,心情很是迫切。

终于等到春节,终于回到了家乡如皋。M先生摆的聚会酒局,在县城一个当地最豪华的大酒店的豪华包间里。大包间放着两个特别大的圆桌,圆桌上摆放有鲜花。沙发、衣柜、麻将桌、电视等陈设一应俱全,先到的人可以先在沙发喝茶聊天,看看电视,喜欢打牌的可以打打麻将打打长牌。这天,M先生带着大老婆、儿子、儿媳,早早来到酒店迎客。茅台、五粮液、中华烟,早已摆放在铺满鲜花的大圆桌上,静静的等待着客人的到来。

到中午11点半,人员陆陆续续到齐。M先生招呼大家上座。参加聚会的20多人,都是家乡在外的各路豪杰,也有在当地发展的的生意上的朋友。 “官员级别”有大小,“实际权力”有大小,“办事能力”有大小,各位老板“生意”和“实力”有大小,大家在M先生招呼下,分坐两桌,座在了自己应该坐的“位置”上。

聚会,就要喝酒。喝酒,就要懂酒局的规则。M先生主办的这次聚会,名义上是春节起意的老同学会、同乡会,实际上是一次与他的生意业务多多少少有些联系的答谢会和新一年再合作的洽谈会、共赢展望会。S处长感到,全部出席酒席的宾客,只有他这个文化人,是来“吃白饭”、“白吃饭”的,不能对M先生的生意和业务上有所帮助。

来M先生酒局的,与S处长本村本乡镇的人很少,大多是如皋的,大家相互之间有认识的,有不认识的,M先生给S处长一一给介绍。G先生,一建筑央企工作的项目经理;Y主任,在某省会城市工商管理部门工作;W局长,就职于某地级市卫生局;C巡视员,省城某单位,年底就要退休了;P校长,县城重点中学工作,全县的先进教育工作者;L局长,某部队营房局工作;T老板,在当地开发了好几个小区的土豪人士;还有其他不少头头脑脑……

聚会,信息交流的场所,相互了解加深感情的场所。M先生把大家招呼到一起,多年不见,格外亲切,不熟悉的也很快像深交的老朋友一般,频频的举杯,不时的说着酒话,在相互的耳语中,把每个人身份、能量、价值,在内心掂量了遍。谁对谁有用,谁对谁有价值,谁谁谁权力不小,谁谁谁能办事,能办事,是家乡人最喜欢结交的,从相互要电话、加微信的过程中,可以判断出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有没有现实价值或潜在价值,谁最值钱,谁今后要联系和常聚,端起酒杯豪爽的喝,但肚子里、脑海里在不停的认知、斟酌。

不怎么喝酒的S处长,在聚会上喝了酒。聚会上,借酒助兴,解酒重逢了老同学,新朋友,借酒也更进一步看到了自己在家乡人里的价值,家乡人的核心需求,看到了社会的潮流。三是多年前,走出家乡跳出农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后来到文化部工作,更是人生的辉煌,家乡人的骄傲,但如今,与家乡在外混得的好的人比,与家乡打拼的新一辈人比,S处长明显落伍。虽在文化部宗教司当个处长,但从事宗教方面的管理工作,真的给家乡人作不出什么贡献,在如今这个经济利益至上的时代,能为家乡人办这样那样的实施,能介绍生意,能帮助家乡人挣到钱,才是真正的有本事,才是家乡人眼里的能人,难怪S处长三十多年前走出家乡跳出农门的优越感早已不再,他自己干巴巴的一年十几万的工资收入,连属于自己的小汽车都没有买上,参加聚会的各路成功人士,有几个不是由开着豪车的儿子或女婿专程接送到聚会地点。凯迪拉克、宝马、奔驰、奥迪,人家都是坐着儿子或女婿门的专车来酒店赴会,只有S处长打车前来。

聚会上,参加聚会的各路成功人士,随着M先生给大家的一一介绍,大家的鼓掌, 举杯的声响,此起彼伏。S处长发现,手中有经济资源的人,在被介绍时,掌声格外响,人们的眼睛格外亮,要手机号或者互加微信,就那么自然。更及时。S处长发现,一介绍到他的工作单位是文化部,是在北京的国家的部级单位上班,大家的眼光很亮,后来,了解到他具体的工作是宗教方面的,大家的眼光明显变暗,有开玩笑的说,他今后想开办个电影院,给帮忙审批,可大家对他的手机号和微信号的兴趣,没有那个企业里的科级的项目经理的受欢迎。人都是现实的,老家人干工程的多,M先生搞房地产开发,与那个项目经理同学在业务上会有更直接的联系与帮助。其它的人,在税务,在政府的土地运作、在孩子上学等方面,也远比S处长能够提供的帮助要大得多。M先生与S处长是真正的没有利益交换的情谊。

酒局就是一个学习的场所。S处长在家乡的酒局中,受到的启发不逊色于他在文化部里的一次社会学知识的培训课。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场聚会,是S处长多少年出去后回家乡,参加的最讲究的一次联谊会,收获满满。

就在当时的聚会就要结束时,S处长看到,M先生接到了一个电话,M先生说还要急赶另外一个酒局,对大家表示了歉意,就让司机开上宝马先急匆匆的离开了。于是,M先生的老婆、儿子在场继续招呼大家。

后来,得知在京城央企一上市公司的某集团总经理Q先生,给M先生打的电话。M先生在Q先生那里曾经承揽了几个项目,今年,好像是有新的项目要开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