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建廠就虧空147萬,向銀行跪求15億買地被拒,如今年營收2400億

1984年,海爾集團的前身青島電冰箱總廠成立,成立即虧空147萬

1992年,買地建設海爾工業園,需貸款15億,銀行只給2.4億

2004年,海爾集團全球營收突破1000億,成為中國首家千億家電企業

2017年,海爾集團全球營收達到2419億

剛建廠就虧空147萬,向銀行跪求15億買地被拒,如今年營收2400億

一個剛成立的工廠,如何會虧空147萬?原來成立的工廠是由兩個即將倒閉的小廠合併而來,兩個小廠本身就是虧損的。就在這一年,張瑞敏來到這個只有800人規模的破落小廠出任廠長,據張瑞敏回憶,當年是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被調到冰箱廠,開始了他為期34年的海爾生涯。而這34年來,海爾的成功,張瑞敏歸結為概念營銷的成功,他認為概念是企業產品和市場需求的結合點,找準了概念,就贏得了市場。

剛建廠就虧空147萬,向銀行跪求15億買地被拒,如今年營收2400億

1985年,工廠引進了德國利勃海爾的技術和設備,提升冰箱的生產能力,這個合作項目的引進,是海爾新生命的開始,連海爾這個名字都是從這個項目而來。冰箱上市後,銷量卻不理想,張瑞敏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一個朋友要買電冰箱,於是張瑞敏帶他到庫房裡去挑選,但看了幾個冰箱都有質量問題,後來等朋友走了後,張瑞敏非常生氣,要求把庫房裡有問題的冰箱全部搬出來,帶頭拿起鐵錘砸爛了76臺冰箱,上演了當時轟動行業的"砸冰箱事件",自此之後,海爾以質量開闢市場。

剛建廠就虧空147萬,向銀行跪求15億買地被拒,如今年營收2400億

1989年,中國家電品牌啟動第一波降價潮,電視機首當其衝,但與人相反的是,海爾不僅沒降價,反而提價12%,出人意料的是,當年的海爾冰箱仍然被消費者搶購。這個沒有任何市場策略的賭博式的提價決定,給了張瑞敏一個啟示,"只要你是真正對市場、對用戶真心,他就會永遠忠於你"。於是海爾除了產品質量,最早提出了用戶服務--真誠到永遠,直到現在,海爾在消費者心中的概念仍然是售後服務好。

剛建廠就虧空147萬,向銀行跪求15億買地被拒,如今年營收2400億

1992年,南方講話的發表掀起了工業園區的建設熱潮,海爾也順勢圈了一塊地,並已經開工,總計劃總投資15億建設海爾工業園,可當向銀行申請貸款時,銀行告訴它不能貸款買地,只能貸2.4億,缺口的10多億資金把海爾逼向了絕境。天無絕人之路,在中國僅開業1年的證券市場給了海爾一個機會,1993年,青島海爾上市,瞬間解決了工業園建設資金的問題。張瑞敏回憶:那是海爾最冒險的一件事,如果海爾未能上市,企業就垮了。

剛建廠就虧空147萬,向銀行跪求15億買地被拒,如今年營收2400億

2004年,海爾成為首個突破千億規模的家電企業,海爾的第一個千億花了20年。2017年,海爾全球營收達到2419億,第二個千億只花了13年。隨著海爾品牌在全世界的落地,或許很快就能看到第三個千億的到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海爾多元化規模擴張的背後也隱藏著企業盈利能力不足的潛在危機,作為一個以白電為主的企業,海爾的淨利率僅有3%,與同為白電的競爭對手美的、格力相差甚遠。

剛建廠就虧空147萬,向銀行跪求15億買地被拒,如今年營收2400億

張瑞敏曾寫過一本書叫《海爾是海》,書出版之後張瑞敏被稱為哲商,在這本書中他除了闡述自己的管理理念以及企業經營的概念之道外,也透露出了對當時的海爾缺乏人才的困惑,強烈希望海爾能向大海一樣容天下有志之士,這些年海爾的海外瘋狂併購正應了"海爾是海"的表面意思。筆者認為,海再大也有邊際,海是包容的,也是挑剔的,希望海爾的未來不僅越變越大,也要越變越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