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孔聖人」的稱號是對孔子的侮辱

學者:“孔聖人”的稱號是對孔子的侮辱

有學者說到,“孔聖人”的說法不知源於何處,但不論起源於何處何時,這一說法都是“違反了孔子本意”,假如被孔子知道到了,孔子絕對會生氣。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在《論語·雍也》篇中,孔子明確說過,“聖人”的境界,是連堯舜都達不到的: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子貢說:“如有人能讓百姓都得到實惠,又能扶貧濟困,怎樣?可算仁人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必定是聖人!堯舜都做不到!所謂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時先幫別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時先幫別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實行仁的方法。”

連堯舜都達不到的“聖”,卻被安在孔子的頭上,那豈不等於說孔子是一個狂悖忤逆之人,是一個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自大狂了嗎?

如此,豈非違背了孔子教化世人的本意,而對孔子進行了違背其本人意志的“曲解”嗎?

學者:“孔聖人”的稱號是對孔子的侮辱

孔子的意思很清楚: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是沒有聖人,所謂“聖人”只不過是一種可望不可即的理想,更不用說儒家後來的傑出人物王陽明、曾國藩所謂的“成聖”。

後來,把孔子尊稱為聖人的帝王或儒家,其實已經明顯的背叛了孔子的本意,而借用“聖人”之名使自己淪為拉大旗作虎皮、不擇手段追求名利的小人。

至於自己,孔子更是明確說過:

“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白話文的意思就是,孔子說:“如果說到聖與仁,那我怎麼敢當!不過(向聖與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厭煩地做,教誨別人也從不感覺疲倦,則可以這樣說的。”

換句話說,就是孔子認為,自己(或者每個人)只能朝著“聖”與“仁”的方向不斷的努力,雖然即使是無法達到聖人的境界。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孔子的觀點和民國時期的國學大師馮友蘭老先生的“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如出一轍。


注:“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是民國哲學大師馮友蘭晚年曾書寫張載的四句偈:“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時候在後面加的一句。

學者:“孔聖人”的稱號是對孔子的侮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