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春分

【编者按】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大约为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或“仲春之月”。“春分”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一天时间被昼夜平分,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

《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史部148》(清)王际华 于敏中等编 乾隆年钞本(选自《汉籍数字图书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卷》(元)吴澄撰 清道光十一年六安晁氏木活字学海类编本(选自《汉籍数字图书馆》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卷》(元)吴澄撰 清曹溶辑陶越增订六安晁氏排印本(选自《汉籍数字图书馆》)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至於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

《春秋繁露十七卷附录一卷》(清)董天工笺注 清乾隆二十六年觐光楼刻本(选自《汉籍数字图书馆》)

祭祀庆典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日坛坐落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南日坛路东,又叫朝日坛,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古代帝王的祭日场所大多设在京郊。北京在元朝时就建有日坛,北京的这座日坛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它被正方形的外墙围护,每次祭祀之前皇帝要来到北坛门内的具服殿休息,然后更衣到朝日坛行祭礼。朝日坛在整个建筑的南部,坐东朝西,这是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人要站在西方向东方行礼的缘故。

民间活动中,春分一般算做踏青的正式开始。踏青时,妇女小孩常常放风筝。并在风筝上写上祝福,盼望被天上的神看到。除了放风筝,男女老少也常进行簪花、野外挑野菜等活动。

春分的习俗

竖蛋

“春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其玩法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产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

竖蛋

吃春菜

岭南风俗: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每逢春分这一日,全村人一起采摘春菜。采回的春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

春菜

送春牛

春分其时常有挨家挨户送春牛图的人。春牛图一般指印上全年农历节气以及农夫耕田图样的二开红纸或黄纸。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春”。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

送春牛

粘雀子嘴

春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家家户户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煮好十多个,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

粘雀子嘴

春祭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 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到清明扫完。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

春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