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惊蛰

二十四节气——惊蛰

简介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时间点在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2019年3月6日5时09分,迎来惊蛰节气。

惊蛰三候

古代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其中一候所对应的花信为桃花,二候为杏花,三候为蔷薇。

二十四节气——惊蛰

一候桃始华:指的是惊蛰之日,桃花是月始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态。

二十四节气——惊蛰

二候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指的是惊蛰后五日,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仓为青,青为清,庚为更新,“昔我云别,仓庚载鸣”,文人由此也称它“离黄”,“离黄穿树语断续”就成了悲声。

二十四节气——惊蛰

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鸠,即今之布谷,所谓“鹰化为鸠”,指《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

惊蛰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惊蛰习俗

二十四节气——惊蛰

惊蛰吃梨

古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惊蛰时间吃一个梨。是因为“梨”与“离”同音的缘故,民间有“惊蛰吃梨,与害虫别离”的习俗。

惊蛰时节,很多地方的气候还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咳嗽伤风。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

苏北及陕西一带有全家吃梨的习俗,并流传“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说法。

二十四节气——惊蛰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十四节气——惊蛰

炒豆子

“二月二,龙抬头”,也在惊蛰时节。这一天,民间不仅有剪头发的习俗,家家户户还盛行“炒蝎豆”,寓意辟邪。“蝎豆”就是黄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也是春季适当进补的绝佳食材。将黄豆放入盐水,同八角、茴香和花椒一同浸泡24小时,煮熟后爆炒,就可以吃了。

诗词欣赏

《春晴泛舟》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惊蛰》长卿

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

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

《惊蛰》左河水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绿红。

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观田家》(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义雀行和朱评事》(唐)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闻雷》(唐)白居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惊蛰》吴藕汀

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满前莫问名。

惊蛰未闻雷出地,丰收有望看春耕。

【文字由富平县地方志办公室整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