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殲20追平F22,底氣何在

前日老託發文論了論為何沒有頂尖的發動機殲20依然是頂尖的戰鬥機。然而有人又不服了,說人家美帝搞了那麼多年搞成的F22你殲20剛一來就說追平了代差,底氣何在?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回答,一句話,時代發展的必然。

本文從飛控,氣動和航電的角度聊一聊這個話題。

F22的基本佈局確定於1982年。當時的計算機運算能力以現在的眼光看實際上是非常落後的——當然,與同時期的國內相比,美帝當時擁有任何人都難以企及的設計,工藝技術,工程管理等等等等一系列的優勢,而這些優勢,隨著國內經濟實力的飛速攀升在近幾年在好些領域都有了迎頭趕上之勢。言歸正傳,當年限於較為初級的電子技術,即便是美帝也是無力設計太過複雜的氣動外形的。

說殲20追平F22,底氣何在

AFTI/F16驗證機

航空迷應該不會忘記F16的CVV驗證機。這架驗證機實質上並非鴨式佈局,算是三翼面設計,對於飛控軟件的要求相比於正經的鴨翼戰機低了一個級別不止,美軍在多番試驗後也並未裝備任何一款三翼面戰機。而這架驗證機同樣出現在1982年,也就是F22設計定稿的那一年——由此可見,對於更復雜的氣動,當年的美帝限於電子技術,也是心嚮往之,卻身不能至啊........

說殲20追平F22,底氣何在

  • 只要晚四年,鴨式佈局的飛控問題就解決了。技術的發展,就是那麼疾風驟雨。殲10就搭上了這班順風車

電子技術,是呈幾何倍發展的。僅僅四年時間,1986年,陣風戰機就確定為鴨式佈局。原因很簡單,當年已經出現了MC68000這樣的32位處理器了,而僅僅4年前,F16的CVV驗證機使用的是什麼?AMD2901A——一款4位處理器。兩者的運算能力差多少?百倍起.......而殲20更是一款新世紀的產品,處理器性能又再次趕上了電子技術的飛躍。更強的飛控軟件,才可以支撐更強的氣動設計,這是科學規律,更是殲20最大的底氣所在。

說殲20追平F22,底氣何在

MC68000,比四年前的前輩強100倍。時代的差距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哪怕你是美帝

講道理,只要飛控給力,鴨式佈局有諸多常規佈局所不能比擬的優勢。首先,如果性能相當,使用鴨式佈局的戰機可以減重最高可達10%,再者,鴨式佈局賦予了戰機較高的敏捷性使得戰機在格鬥動作中完成相同卸載加速動作時,鴨式戰機所需發動機推力可以降低30%。又比如,鴨式戰機的起降性能完爆常規佈局戰機。舉個例子,殲10平飛最低能拉到150公里的速度,陣風戰機的著艦速度也遠低於FA18.......奈何F22起跑太早,錯過了電子技術發展的一段高峰。由此可見,所謂“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也未必是真理.......

說殲20追平F22,底氣何在

  • 1997年美軍X-36驗證機首飛。這是由NASA 和波音公司(原麥道公司)聯合研製的一種遙控無尾技術驗證機,它在試驗中獲取的數據將能極大的提升未來戰鬥機空戰操控性和生存能力。X-36將用來研究戰鬥機隱身設計與飛行敏捷性的配合,及其對其它性能的影響。說“鴨翼即為落後”的同志們,NASA沒有僱傭你們真是人類航空史的悲劇.....

說殲20追平F22,底氣何在

  • 美軍對於下一代戰機氣動外形的探索,也的確沒少鴨翼機的方案

說回到殲20,殲20的總體氣動和飛控方案的討論始於2001年,殲10總設計機宋文驄老先生所發表的《小展弦比高升力佈局》。趕上好時代了。因為新世紀以來,國內的電子技術發展,經濟實力的飛躍無一不能支撐這種先進的戰機設計,也就決定了殲20在飛控和氣動設計上由於時代的原因必然領先於F22。2013年,殲20總設計師楊偉發表《迎角快速校準及誤差對控制系統的影響研究》,表明當時無矢量狀態下的殲20已經可以進行40-60度迎角內的試飛——老託想再次吐槽一把質疑殲20機動能力的鍵盤黨們,能不能看點書先?

611所從梟龍項目開始追蹤F22的航電架構,後又轉而追蹤更先進的F35的寶石臺航電架構。從公開的信息可以判斷,殲20毫無疑問使用了與F35同代的航電架構,這又是F22設計的年代不可能擁有的優勢。這不,F22正為將自己的航電升級成F35的架構頭疼不已——因為要在F22身上增加分佈式光學孔徑系統工程量較大,將來要怎麼做真得有待觀察。老託要說殲20航電完爆F22,你還真別不信。

說殲20追平F22,底氣何在

F22座艙的展示,當年驚為天人

說殲20追平F22,底氣何在

國內“先進戰機座艙”的公開展示,F22那套瞬間LOW爆有沒有

那麼,總結一下來說,飛控,氣動,航電,這三大關鍵指標殲20無一不領先或與F22持平,那麼我們說殲20追平了中美戰機的代差還有什麼疑問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