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娛樂都消失,只有這個在農村出現,主家請兩班當街打擂

70年代的娛樂都消失,只有這個在農村出現,主家請兩班當街打擂

60、70年代,電視等娛樂還沒出現,人們的娛樂除了飯後在路口聊天,還有一些稀罕的娛樂方式在農村流行。

耍猴、說書、看露天電影等,這些項目對農村人來說是可遇不可求的奢侈娛樂。每次有活動,基本是全村出動,攜家帶口去看。

70年代的娛樂都消失,只有這個在農村出現,主家請兩班當街打擂

現在,這些傳統的娛樂已經沒有了存在的市場,逐漸消失,但有一項傳統娛樂在農村一直保留了下來,這就是俗稱的響子。

近日,“源易緣”在河南林州東姚見到兩班響子打擂,嗩吶、銅鐃、銅鈸、民歌獨唱、戲劇演出,節目雖然透著濃濃的鄉土味,但確實精彩。(圖文來自“源易緣”)

70年代的娛樂都消失,只有這個在農村出現,主家請兩班當街打擂

響子在豫北農村十分流行,一個響子班基本控制在10人以內,但就是這10人的小團隊,就組成了一個小型的交響樂團,吹拉彈唱樣樣都行。

響子一般是農村有喪事時,主家請來吹奏的。很多人家為了表達對死者的懷念,請來兩班甚至三班響子,同臺打擂,那才是響子最精彩的時候。(圖文來自“源易緣”)

70年代的娛樂都消失,只有這個在農村出現,主家請兩班當街打擂

這次,主家就請來了兩班響子,一班在街門口表演,一班在院子裡吹奏。(圖文來自“源易緣”)

打擂時,雙方響子班都使出渾身解數,兩班比誰家的聲勢大,比誰家的節奏強,比誰家的吹得時間長。

70年代的娛樂都消失,只有這個在農村出現,主家請兩班當街打擂

一場擂打下來,演員大汗淋漓,筋疲力盡,但也身心舒坦。(圖文來自“源易緣”)

現在農村,請一班響子一場下來900元,如果還有其他服務需要再另行收費。

這樣的運作模式讓這個傳統的文藝項目以土生土長的方式在農村保留下來。

70年代的娛樂都消失,只有這個在農村出現,主家請兩班當街打擂

除了吹拉彈唱外,響子班還提供一種服務叫哭喪,一般是女演員扮演子女等孝子的角色,連哭帶唱,前後十幾分鐘的時間,收費100元。

憑著為喪事伴奏這個功能,這項傳統娛樂在農村地區保留下來,實在難能可貴。(圖文來自“源易緣”)

就此話題,您有哪些看法或高見,歡迎留言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