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谈:提升孩子记忆力的三个技巧!快学快用不走弯路

教授谈:提升孩子记忆力的三个技巧!快学快用不走弯路

希望孩子记忆力好是很多家长的共同心愿,毕竟优秀的记忆能力不但有助于学习,对孩子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也大有益处。很多家长往往会着眼在日常饮食的营养补充上,当然这也是一个办法,但是记忆力不单单只是“硬件”达标就够了,它需要不断使用、反复训练才能达到记忆力的提升,在这个问题上,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魏坤琳非常有发言权,他在《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一书中提到了三个提升孩子记忆力的方法。

教授谈:提升孩子记忆力的三个技巧!快学快用不走弯路

魏 坤 琳

人称Dr.魏、“叨叨魏”,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运动控制学博士,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人脑的工作方式。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支持,入选青年长江学者。《最强大脑》节目“科学判官”。

真的有照相式记忆吗?

教授谈:提升孩子记忆力的三个技巧!快学快用不走弯路

经常有人问我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比如有的家长问:“Dr.魏,我听说学习记忆术,能促进右脑开发,锻炼速记能力,一首古诗能顺背能倒背,两个小时能背完一学期的单词,6 小时锻炼出10倍记忆力。我特别动心,不知道靠谱不靠谱,能不能送孩子去学?”还有人问:“有一种照相式记忆(eidetic memory),据说有这种记忆能力的人能记住看到的任何东西,这是真的吗?”

“记忆术对帮助记忆某些信息有一定作用,但是对学习和工作的功效是有限的,不要把它神化。”

如果有人告诉你,有个办法可以让你快速致富,你肯定会警惕,会不会是传销 ? 现在,有人告诉你有个超级记忆术,可以让你几天就变成学霸,你能信吗?

为了正本清源,我下面就好好叨叨一下记忆的奥秘,破除一些对记忆术的误解,让你跟孩子少走弯路。另外,我还会给你一些靠谱的记忆提升法。

在揭秘各种记忆术之前,我先讲一下记忆。

记忆的奥秘:记忆的编码、

保存和提取

教授谈:提升孩子记忆力的三个技巧!快学快用不走弯路

对认知科学来说,记忆是对信息进行编码、保存和提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记忆储存失败。

首先是编码。遇到新信息,我们的大脑网络会有一系列的活动,将我们的感官和知觉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多级处理,变成大脑存储的信息。比如,你抱着宝宝在公园里散步,看到的树,听到的鸟叫,闻到的青草香,摸到的花,这些信息都会存进宝宝的大脑里。

“信息不是存在一个一个独立的小格子里,记忆是一个网络形态,大脑会将这些信息分类组织,并跟其他类似的数据合并连接,我们掌握的相关信息越多,就会记得越牢。”

比如孩子看到一棵树,如果他能认出树的种类,或者他之前在公园里见过相同的树,又或者妈妈专门讲过这棵树的故事,孩子就可能对它印象更深刻。相关的经验越多,孩子对这棵树的记忆就会越强,并形成较为牢固的、长期的记忆,这个过程就叫记忆的保存。

记忆的提取也很重要。有时候,我们想不起来一件事,不是因为信息没存进去,而是因为提取困难。提取记忆的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如果要你记太多类似的东西,记忆就会相互干扰,比如要你一下子记五六个人的电话号码,而且这些号码很类似,那就很容易记串,这就是同类信息造成的干扰。给孩子读绘本的时候,我会时不时地停下来,问问她还记得刚刚阅读过的哪些内容,这就是让她学着提取信息。提取是形成牢固记忆的非常好的方法。

我们一般夸别人“记忆力好”时,特指的是外显记忆,就是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回忆或者表述出来的记忆。

我们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者回忆一些事实类信息,比如某个熟人的家庭地址,又或者想某个英文单词,都是在使用外显记忆。外显记忆对语言的要求比较高,因为语言能促进对深层概念的理解。研究发现,孩子要到6个月之后才渐渐有外显记忆。

那么,那些语言能力还没发展起来的小宝宝用什么来记忆呢?其实宝宝也有自己的记忆方式,虽然他们不会用语言的方式记忆,但会利用影像的方式记忆,把他们的感觉保存进长期记忆。主要表现就是孩子对图像能“过目不忘”,记得非常牢。一些遗留有这种照片式记忆能力的成年人回忆信息的时候,也是以图像的形式,比如他们能记住哪一年哪一天谁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

实际上,我们没有必要羡慕这种看似神奇的记忆能力,这种视觉编码方式比较不利于我们记忆的后期提取,因为必须要用感觉信息来提取,而感觉信息往往会受较多因素的干扰。比如你要找红色的东西,但如果你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很多红色的元素,干扰太多,你就很难准确地提取信息。随着孩子大脑的发展,这种视觉记忆方法会逐渐退化,让位于对孩子来说更重要的语言发展。

这就是一些所谓的照相式记忆训练班一般只招收六七岁以下的孩子的原因,其实是在利用这个年龄段孩子图像视觉记忆的发展特点,制造一些噱头。

记忆术不等于过目不忘

教授谈:提升孩子记忆力的三个技巧!快学快用不走弯路

你可能看过有人赢得了“世界记忆大师”的称号,他们能背圆周率(π)的小数点后几百位甚至几万位数字,听上去很厉害。但是,这是不是就能说,他们能把这种记数字的能力迁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想要记什么就能记什么,学什么都是学霸呢?答案是不能。首先,这种记忆大赛比的都是比较单一的项目,比如参赛选手只需要记数字、记图片,表演性大于实用性。我曾在《科学美国人》杂志看到一篇报道,记者拜访一个记忆大赛冠军的家,发现她还要靠贴在家里冰箱门上的便条贴来记一天的安排。你看,这种记忆大师并不是过目不忘的,他们对数字的超强记忆力无法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其次,记忆术的策略,其实是利用声音作为线索(比如谐音),或者利用空间视觉信息作为线索(比如利用想象的房间中的摆设),或者利用联想(例如把圆周率的数字编成一个故事)。这相当于把需要记忆的信息进行了一次信息转换。这样的记忆编码方式的确利用到了人脑记忆的联结性,即我们记忆信息的时候,需要利用信息之间的关联,并且可以用不同形式的编码方式。这就是所谓的多通道编码方式。

然而,很多培训班为了追求效果,提供现成的编码,省去了我们主动探索编码规律的思考过程。普通人只需照着编码表死记硬背,每天花四五个小时记数字,通过几个月的训练,就能达到世界记忆大师的要求。可是,有没有必要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让小孩子去背诵这些枯燥的、脱离现实的套路呢?再者,要是真让孩子按照这种方法练习几个月,孩子习惯了这种浅层语义信息的学习方式,对他今后的深度理解力会不会造成影响?

提升记忆力的三个方法

教授谈:提升孩子记忆力的三个技巧!快学快用不走弯路

现在,我们知道记忆术并没有那么神秘和万能,它只是记忆发展的一个小插曲,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真正帮助我们的孩子提升记忆力呢?

重复越多,记得越牢

在外显记忆中,含有事实类信息的记忆,比如一些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或者乘法口诀,是最难提取的,因为信息之间往往很孤立,跟我们的生活又没有什么关联,没有模式可循。这时我们可用的记忆方法比较简单直接,适当重复、背诵就可以了。但是,不是说找一大段时间枯燥地重复,这里的重复是指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区间内,小批次的重复背诵练习。研究发现,后者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前者。

比如,你想让孩子认识数字,不需要逼他坐一个下午,反复背诵数字,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常见的数字反复提醒就好了,比如“这里有 6朵花”“那里有6颗桃”, 多重复一段时间,孩子就能牢记了。这个地方,6这个数字,还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一次是花,一次是桃,这样多样的重复,能让记忆更好。

联结越多,记得越牢

信息之间的联结越多,记得会越牢。比如我们对故乡这个概念的学习,其实涵盖了一切与故乡相关的信息,有我们小时候在当地学校的经历、住的老房子、父母陪伴的时光、妈妈做的饭菜、家乡人说的方言,这些都联结到了故乡的概念上。当听到别人吟唱有关故乡的歌曲时,我们之所以会热泪盈眶,是因为大脑中有关故乡的记忆被激活了。

孩子学习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们不能指望孩子死记硬背记住apple(苹果)这个单词,也不可能记一次就有深刻印象。如果我们给他们多种联结,比如给他们展示不同的apple,有 apple pie(苹果馅饼)、apple tree(苹果树)、apple computer(苹果电脑)等,孩子很快就会意识到,apple是这些东西的联结点,那么他们记apple这个单词就会毫不费力。这就是我们要把记忆的内容用多种方式和其他东西联结起来的原因。

“很多人以为记忆只是理解并存储新信息,实际上记忆的关键是把新信息跟旧信息联结起来。”

这种联结,有时候是与过去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的联结。比如我女儿看过《身体的奥秘》这本科普书,她知道人的5个手指头的相关知识,比如手指头长短不一、大拇指可以和其他4个手指形成抓握等。

我带她去博物馆,当看到各种动物肢体的骨骼标本时,她一下子就意识到了不同动物其实有相同之处:和人的手一样,鱼的鳍、鸟的翅膀、青蛙的爪子,其实都是类似的骨架结构。这样她对动物的“手”的概念就记得更深刻了,不同的手的知识也建立了联系。所以,我们要经常鼓励孩子把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建立联系,这样他们会记得更牢、更好。

其实,在旧的知识树上加入新的知识,是专家经常做的事情,这也是学者摄入新的信息比较快的原因之一。我们也可以让孩子从小就有意识地多建立记忆的联结。

越会分组,记得越牢

通过将杂乱的信息切分为更有意义的组块,我们可以把信息转化为可以快速记忆的内容。比如我要求你在 5 秒内快速记忆一串乱序的英文字母 USMBAPHDCCTV,怎么能记住这些信息呢?

很简单,把大串字母转换成更有意义的组块。这个例子中,可以换个分类方式,把这些字母重新按照缩写分组,分成 US MBA PHD CCTV,你只需要想象一个在美国(US)读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博士(PHD)上了中央电视台(CCTV),这堆乱码变成了有意义的组块,可能不到 3 秒钟你就记住了。

这里要强调,能够成功分组的前提是你积累了大量相关的知识,你知道美国的缩写是US,工商管理硕士的缩写是MBA。这些先验知识,俗称经验,能更容易地帮我们找到信息之间的联结和分组。

因此,知识积累得越多,特别是有体系的知识越多,形成新的记忆就更容易,记得也更牢。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想要花更少的时间去记忆,就先脚踏实地地积累更多的知识吧。

上文部分摘选自魏坤琳的新书《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