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飯碗」是如何變成「金飯碗」的?

——關於河北省中捷產業園區土地流轉的調查

生活在渤海西岸的中捷人,深知土裡刨食的艱難。這裡的淡水資源奇缺,地裡的莊稼不能用鹽鹼水澆灌,祖祖輩輩靠天吃飯。如何解決百姓的生活保障問題,成為中捷產業園區的一塊心病。農民們在鹽鹼地上“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勞作的同時,中捷的工業實力捷足先登,這個僅有4.2萬人的海濱園區達到工農業總產值100億元。這為中捷產業園區以發達的工業經濟反哺農業,最終從根本上解決城鄉一體化和農民的生活保障,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在辛莊子村,70多歲的村民魏老漢指著一望無際的鹽鹼地說,“在這個兔子都不拉屎的土地上,遇到好的年景,糧食的產量最多也只能打300公斤”。

中捷產業園區領導在國外考察時,從匈牙利對年老的農民實施“土地換年薪”、使農民老有所養的做法中得到啟示,提出了農村戰略轉型的思路。轉型的要點是通過土地資產化,讓農民獲得永續的資產性收益,解決群眾面臨的養老、生活保障等現實生活難題。從2004年起,中捷產業園區通過探索土地流轉機制,讓貧瘠的土地煥發了脫貧的生機和希望, 讓農民手中的“土飯碗”變成了“金飯碗”。

中捷產業園區的“土地換保障”模式是建立在土地的國有性質基礎之上的,具體分為兩步走。首先在百姓完全自願的基礎上,簽訂《建立長效保障機制收回土地使用權協議書》。收回農民承包的土地使用權,給農民發放轉型生活費。其次,從2014年起,對園區農業工人手中的5.8萬畝土地進行集中流轉,全部收歸園區統一經營,以現代農業生產模式改變傳統種植模式。給每名農業工人每月500元的轉型補貼,未成年子女每月400元轉型補貼。加上自尋門路打工做生意,農業工人就有了雙份收入。全園區1萬多農業工人都自願參加了土地流轉。

東胡莊的李老漢一家六口人,以土地換保障後,從2007年1月開始,這一家中的每人每月可以領到200元的轉型生活費,一年轉型生活費就一萬多元,除此之外,他到園區打工,一年再掙一萬多塊錢。隨著黃驊新城的規劃和建設,從2009年底起園區收回東胡莊土地使用權。轉型生活費由人均200元/月隨之提高到了500元/月。這樣,李老漢一個六口之家僅轉型生活費每年就可獲得36000元。

至今,中捷所轄11個原自然村,已全部成功實施了轉型。每年全區共發放轉型生活費3000多萬元,8500多名轉型農民得到了實惠。 同時,對轉型人口符合參加農業企業養老保險統籌條件的人員,園區統一造冊登記,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負責擴面納入國有生產隊農業職工養老保險統籌範圍。目前,中捷轉型村的養老保險補繳工作已經完成,中捷有近8000多轉型農民納入省級統籌的體系中,他們的生活相當於上了“雙保險”。(吳玉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