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惠民实在给力 蓝十字“帕友” 聚首笑迎 “新生”

“陈阿姨侬好,今天那么早就来啦”,“赵阿姨好呀,哦哟,侬看上去又胖点了嘛”……最近,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3楼功能神经外科病区分外热闹,三位同期进行了脑深部电刺激手术(以下简称“DBS”)的帕金森病患者,又相约一同来完成脑起搏器开机调试。这一天是如此重要,他们在饱受帕金森病漫长的折磨后,终于将迎来人生的新篇章。

医保惠民实在给力 蓝十字“帕友” 聚首笑迎 “新生”

药物疗效明显衰退后应考虑DBS手术

提起帕金森病,不少人对其已有了一定了解。作为发病率仅次于阿兹海默症、排名第二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会逐渐剥夺病人的活动、语言等日常行为能力,还可能会让病人焦虑、抑郁甚至有放弃生命的念头。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刘伟钦介绍,药物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贯穿始终。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药物的疗效逐渐衰退,副作用逐步显现。

很多帕金森病患者在常年服药后,药物已经没有了一开始明显的疗效。如果不间断服药,还可能出现药物副作用。针对这部分病人,就需要考虑通过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BS),安装脑起搏器改善症状。

刘伟钦主任表示,DBS是利用脑立体定向技术将电极植入大脑深部特定核团,通过脉冲发生器连续释放高频电刺激,抑制了这些因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而过度兴奋的神经元的电冲动,减低了其过度兴奋的状态,从而减轻帕金森病症状,使病人尽可能恢复原有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达到治疗的目的。因其相对无创、安全和可调控性而成为目前中晚期帕金森病治疗的主要选择。

为重拾希望三“帕友”相逢蓝十字

都在今年5月底入院,都在6月初完成DBS手术——陈阿姨、赵阿姨、王老伯,这三位原本素不相识的帕金森病患者,就在住院治疗期间渐渐相识相知。日常,他们会交流患病症状和手术后的感受,也会唠唠家常,和谐愉快的氛围,是3A病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位患者中,年纪最大的王老伯曾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导主任,2013年开始出现帕金森病症状后,药物治疗难以有效控制病情进展。药物作用失效时不仅四肢僵硬,“面具脸”症状也相当严重。

赵阿姨则在5年前接受了立体定向手术,近年来帕金森病症状有加重态势,站立行走时向右侧倾斜并时常摔倒,而她又特别闲不住,一有空闲就想往外跑,让家人操碎了心。

陈阿姨是一位已经被帕金森病折磨超过13年的患者,这些年随着药物治疗效果越来越差,她不得不加大用药量,结果出现了肢体异动症等严重的药物过量反应,几乎没有生活质量可言。

凭借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刘伟钦主任为三位患者成功手术。一个月后,经过脑起搏器开机调试,三位患者的肢体僵硬、震颤等症状消失了,并当场能够独自站立行走。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他们还将能实现基本的生活自理。

医保惠民实在给力 蓝十字“帕友” 聚首笑迎 “新生”

除了在蓝十字脑科医院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大幅减少的治疗费用,也让三位帕金森病患者和家属们倍感惊喜。

原来,为进一步减轻帕金森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医疗保险办公室决定:自2018年4月1日起,脑起搏器(DBS)纳入上海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本市参保人员安装脑起搏器实行定额支付。其中,单通道脑起搏器最高支付标准为3万元、双通道脑起搏器最高支付标准为5万元。

赵阿姨的女儿坦言,原本一直想让母亲做DBS手术,高昂的费用让她一直犹豫不决。当得知脑起搏器纳入医保报销后,便立即决定前来蓝十字脑科医院进行手术。“结账下来医保报销了很大一部分的治疗费用,是一项真正的惠民政策。这里专业的医疗服务水平也非常令人满意,应该让更多帕友了解。”她激动地表示。

符合医保支付条件的陈阿姨和王老伯,也同样从这项新医保政策中受益。笔者了解到,自4月1日以来,前来咨询就医的帕金森病患者数量明显增多。刘伟钦主任提醒,对于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只要符合手术指征,越早进行DBS手术,手术效果越好,受益年限也越长。建议服药5年以上出现疗效减退的帕金森病患者,可以到专业医院评估下是否可进行手术。如果等到服药一点反应都没有了,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即使做了手术,也可能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建议不要过度推迟手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