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城和代王城兩處趙都的淵源始末

本文依據《史記•趙世家》及《國語》中相關記載編寫而成。司馬遷在《史記》中把趙國和中牟、代之間的關係已經說的很清楚了。理清其中的頭緒也有助於解決中牟邑的一些核心問題。

中牟城和代王城兩處趙都的淵源始末

公元前476年,趙國君主簡子人生已接近尾聲,生命之燭即將熄滅。簡子名叫趙鞅,從公元前517年繼位,到現在已經42年了。此時,他的後繼人選無疑成了他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簡子有兩個兒子,長子叫伯魯,幼子叫毋恤。按宗法起初立伯魯為太子,可惜此時他已經死了,他的兒子趙週年紀尚小。簡子思量再三把君位傳給毋恤,史稱趙襄子。

襄子繼位第一件事就是把簡子埋葬。襄子有一個姐姐嫁給了代王,做為女婿,自然要來為岳丈奔喪。喪事剛完,還沒脫孝服,襄子就在代東北的夏屋山上晏請代王,這是一種禮節,當時還有一個約定成俗的規矩:國喪期間是不宜動武。代王自然毫無戒心的前來赴晏。襄子命令廚師們帶了很多大銅壺,並且還讓廚師們親自用銅壺給代王及其隨行人員斟酒,乘其不備把他們全部殺死。然後發大軍攻佔代地。襄子讓使者把姐姐接回去,代王夫人聽說丈夫被殺、國家被滅,哭天搶地,悲痛欲絕,後為思量再三,回與不回都不合適,就自殺了。接她的使者也隨之自殺。代人很感動,把她埋葬在摩笄山。於是,襄子就封趙周為代地之主,號為代成君,從此以後,趙周這一脈就成了代地之主

,請注意這一點,這有助於理解後面發生的事。

事實證明,襄子的確是一位不錯的君主,他在位期間開疆拓土,讓趙國有很大的發展,尤其是晚年聯合韓、魏兩國滅了智伯,在南這接管了智伯的領地,在國土面積上比韓國、魏國要大,國力也強過他們。這時趙國的疆域除了晉陽大本營外,在北面有代郡,中間有邯鄲一帶,南邊有中牟縣一帶。最南邊到河南許昌市區,詳情參閱《趙之南界新考》。趙國達到鼎盛時期。

到公元前425年,趙襄子已經繼位51年,他的生命也即將走到盡頭。必須要考慮繼位人選,襄子有五個兒子,按宗法,應該把君位傳給自己的大兒子。但他有自己的想法,他哥哥伯魯本來是太子,要繼承君位的,可是死得早,侄子又太小,父親才把君位給他的,他認為是自己搶了哥哥的君位。所以他決定把君位還給哥哥家。這時他的侄子趙周也已經死去,其子趙浣接任代地之主。不過此時趙浣年紀尚小,這情景與前面簡子傳位時如出一轍。但襄子最終還是把國君傳給趙浣。襄子死後,趙浣繼位做趙國國君,史稱趙獻侯。其實他繼位時,趙國是子爵,應該叫獻子,後來他兒子趙籍三家分晉,周王室正式承認韓、趙、魏為諸侯,追尊為獻侯。襄子時都城是晉陽,但趙浣卻把都城選在中牟城,理由很簡單,襄子做了51年國君,晉陽的勢力根深蒂固,趙浣去那裡明顯不合適;而中牟城池高大堅固、易守難攻,又是交通樞紐,自然是都城的不二之選。對於趙浣做國君,還有是人不服的,比如趙嘉,有資料說他是襄子的弟弟,也有說是襄子的兒子,他就發動政變,把趙浣趕出中牟城,

自己跑到代地做趙國國君。史稱趙桓子。可惜,趙嘉只做了一年國君就死了,他兒子繼位後,趙國人(其實是代地人)就不願意了,他們認為趙嘉當國君本來就不是襄子的意思,現在趙嘉死了卻把君位給了自己的兒子而沒有還給趙浣。於是代人殺死了桓子的兒子,把趙浣接回來做國君。這是趙浣第二次做國君,都城是代。桓子把獻侯趕跑,自己卻跑到代自立為王,他卻忘了那裡是趙浣家的老根據地,發生這些事都是順理成章的。

中牟城和代王城兩處趙都的淵源始末

蔚縣代王城

這件事在《趙世家》裡已經說得很明白了,但是《漢書•地理志》在邯鄲條下記載為“趙敬侯自中牟徙此。”無端的代這段歷史跳過了,於是這個段時間的不少事件無法解釋,只好衍生了一個“河北中邑”。

這次政治動盪,給趙國帶來巨大影響,管理層忙於爭權奪利,無暇管理國家,中牟縣周邊的韓、魏、衛三國趁機瓜分了中牟縣這一帶的領土,其中衛國佔地最多,包括趙之故都中牟城。不僅如此,衛、魏兩國還繼續向北蠶食,趙國黃河以東的土地幾乎丟失殆盡。到獻侯十三年(公元前412年)趙國才有所行動,在河南南樂縣修築平邑城,這才阻擋住衛、魏兩國的進攻,為趙國保留了一片河東領土。事實證明,桓子、獻侯、烈侯、武公四代國君,除了三家分晉外,幾乎沒有大的作為,都是平庸之君。到公元前386年,敬侯繼位時,發生政變,他被武公的兒子趙朝逐出代,敬侯把都城遷到邯鄲。邯鄲此後一直做為趙國都城。

這個趙敬侯是一個有作為的國君,他一上任就南征北戰、開疆拓土。一直試圖恢復獻侯時疆域版圖,想奪回故都中牟城。此時中牟城為衛國佔據,為此,他在黃河東岸專門修築鋼平城(河南省清豐縣境內),做為攻打衛國的基地。經過幾年的打拼,也奪取幾個城池。敬侯又謀劃一個更大的舉動。他讓士兵坐在馬車上,馬不停蹄、晝夜不息,全面突襲衛國,包括都城和中牟城。趙國以為準備充足,能畢其功於一役滅掉衛國。但是結果卻出人意料,以攻打中牟城為例,前文已經說了,中牟城是為防備狄族騎兵突襲而建築,城高郭大,易守難攻,且又建在圃田澤與萑苻澤之間,是標準的口袋地形。再有一點,這次趙國是多路突襲,來攻打中牟城的軍隊並不多,也是影響因素。所以趙軍開始雖然攻勢很猛,也只是把中牟郭打破個缺口而已,久攻不下。此時衛國都城也是岌岌可危,衛君光著腳就跑去找魏王求救。魏王親自披掛上陣指揮軍隊救援。這一下河東、河北更熱鬧了,打成一鍋粥。最終趙國被迫撤軍,未達到預期目的。

公元前372年,即趙成侯三年,趙國再次攻打衛國,一連奪取七十三座城池,其中就包括中牟城。公元前364年後,魏國佔領了中牟城周圍的大片土地,卻沒有攻打中牟城,因為魏慧王知道中牟城攻之不易,代價太大。隨後魏國又把都城遷到大梁(開封),中牟城已經處在魏國的包圍之下。這個時候魏慧王就和趙成侯商量了,願意用繁陽城(河南內黃縣境內)換中牟城,趙國也知道中牟城歸魏已是勢在必行,繁陽雖小,好歹也是一座城,若是魏國把中牟城攻佔下來,什麼都得不到。趙國只能答應。魏慧王用座偏遠小城就把趙國故都又是軍事重鎮換走了,做了一筆很合算的買賣,為後世史學家津津樂道。此後中牟城屬魏直到魏國滅亡。

附錄:

《資治通鑑·周紀一》:趙簡子之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將置後,不知所立。乃書訓誡之詞於二簡,以授二子,曰:“謹識之。”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詞。問其簡,已失之矣。問無恤,誦其詞甚習固。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於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後,是為趙襄子,而果昌趙。

中牟城和代王城兩處趙都的淵源始末

中牟古代地形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