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5000年歷史,爲何千年以上的古建築卻比西方的少?

菜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個問題很複雜,薩沙也只能說一些我知道的。

第一,性價比不同。

也許大家不知道,西方大部分建築其實也是木製的,尤其是老百姓的房屋。

我們看到的所謂石頭歷史遺蹟,基本都是:教堂、城堡、皇宮。

這些建築和老百姓關係不大。

木頭建築的特點是,造價低,材料容易搞到,建築難度低。

相反,石頭建築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別的不說,僅僅優質石料的開採、運輸就是驚人的費用,畢竟當年還沒有鐵路。

所以,石頭製造建築並不實用。

歐洲的這些建築,哪怕是最容易建造的教堂,往往也需要幾年時間。

如果是大教堂,建造時間更是誇張。

聖彼得大教堂為例,重建就花費了120年。中國的寺廟,就算規模很大的,修建個一二年也就夠了。

第二,石頭建築物不實用

大家去看看歐洲的石頭建築,就能發現,往往是驢屎蛋子外表光鮮。

從外面看過去,哇,真的很壯觀。

進去一看,我靠,破破爛爛,牆壁和地下往往坑坑窪窪,房間狹小、陰森,透氣性差等等。

這主要是石頭修繕困難,花費大。

俄羅斯就有一些老建築,每年修繕花費金額巨大,導致俄羅斯政府都有心無力,只能逐步封閉起來。

相反,木質建築沒有石頭建築那麼大氣,但住起來真的很爽。

不要說皇宮,就是普通的中國四合院、大瓦房,房屋大、光線好、透氣好。

更重要的是,木質建築修繕費用低,找個木匠隨便搞搞就行了。

中國人是很精明的,中國也不是沒有石頭建築,但偏少。

第三,戰火的影響

石頭建築最大的特點,就是往往不受戰火的影響。

古代沒有大炮的時代,想要摧毀大型石頭建築是很難的。

即便放火焚燒,石頭建築也不容易燒燬。

但是,木質建築就不同,一把火就燒光了,這就是它的缺點。

南京有個靈谷寺,曾經是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但被太平軍的一把火就燒光了,只剩下一個石頭建造的無樑殿。

即便沒有戰火,木質建築物也是有壽命的。到了一定的時間,木質就會腐朽,必須重建了。

不過即便是重建,性價比也比石頭建築物要高。

第四,木質建築絕對不亞於石頭建築。

摘錄一段:意大利的磚石比薩斜塔,建於1174年,塔高151.3英尺;而建於1065年的遼代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高度210英尺,比比薩斜塔高出了60英尺。木材的強度只是鋼材強度的1/20,就是說在古代用木材建200多英尺的高塔相當於我們今天用鋼鐵建築4000英尺高的塔,況且佛宮寺塔還不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高塔。中國的木製高塔,堪稱世界木結構建築技術的奇蹟。


薩沙


別動不動就說中國5000年曆史啦!哪一本正兒八經的歷史教科書聲稱中國有5000年曆史的?沒有!

如果從文字算起,第一次成體系的甲骨文或陶文出現在商朝中期,距今3300年。如果從考古算起,最早的二里頭文化約3700年。這就叫“信史”。傳說中的夏朝算起來有4000多年,可那是西周的傳說啊,總不能把盤古女媧都算進去吧?更別提“中國”這個概念了。它最早出自東周青銅器的銘文,“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牧民”。那是公元前十一世紀,自己算算多少年。

再來說說什麼是古代。所謂“古代”本就是一個時間跨度非常大的模糊概念。遠古、中古、近世,也都是人為的劃分。20萬年前的人類是古代,1840年前的中國也叫古代。因此,任何沒有嚴格限制條件的比較都是沒有多大意義的。特別要批評的就是動輒中西比較的大眾心理——東西方比較還馬馬虎虎,而中國和西方根本不在同一個比較量級,這樣胡亂比較得不出多少有價值的結論。

但是有一點是清楚的。在西方傳統中,建築是一門地位崇高的藝術,建築師是一種受人尊敬的職業。而中國傳統上既不把建築當藝術,也不把建築師當人看。世界上第一本建築學理論著作《建築十書》作於公元1世紀,作者是羅馬帝國皇家建築師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中國第一本建築類著作《營造法式》成書於公元1100年,晚了1000年。非但晚,而且是集體編撰,沒有一個作者署名。米開朗基羅在設計聖彼得大教堂的時候,明朝的無名畫工們還在吭哧吭哧地描“界畫”。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建築一旦成熟就再無進步,原因可見一斑吧?

(聖彼得大教堂,米開朗基羅設計)

(與文藝復興時期同時的明代界畫,畫中建築早已不存)

至於說到中西建築的保存時間,則又是另一個問題。眾所周知,中國建築以木質為主,西方建築以石質見長,這是建築保存的關鍵。我曾經親眼見識過古羅馬帝國發明的混凝土建築,包括宮殿、教堂和水渠,它們當然比木質建築保存得久。在東西方同樣災禍戰亂頻仍的前提下,西方古建築保存得比中國多乃是常理。

不過還有一個原因我覺得也不能忽視,那就是宗教。無論西東,由於信仰和禁忌,保留下來的古建築都多以宗教建築為主。西方千百年來教堂保存得比較多,中國能保存的也往往是寺廟道觀——只不過石頭總比木頭堅固。


西閃


少,但並不是沒有,而且我們的規模也肯定比西方的大,不說其他的,秦代的萬里長城,漢代的萬里長城拉出來都能夠甩西方几條街,你能夠說沒有嗎?

況且西方遺留下來的這些石頭似的建築物,建造期太長,而且很多都是跟教會有關,你知道在中世紀的時候,人們是怎麼形容教皇的嗎?長著兩條腿的畜生,就是這麼形容的教皇幹什麼不請燒燬了他們的書籍,愚化了底下的人民,而且還大力的搜刮民脂民膏,欺騙人民百姓,正是由於他這種對於人民的欺騙,迫使地方上花個100多年的時間去建造這麼一個石頭一樣的建築物,石頭建造的建築物可以保存很長時間,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建造需要花費大量的心裡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錢從哪兒來?這裡面的勞動力從哪兒來?有什麼人會這麼傻,替其他人白白建造這個東西?

這樣的建築物你住的喜歡嗎?當然也並不是給你住的,人家也看不上你這個草芥小民,這種工程越多,人民的血淚也就越多,你一天到晚的正在說秦始皇暴虐。西方的這件事你咋不說呢?這個裡面集結了當時多少人的血汗和心血,在裡面,你怎麼不說呢?消耗了多少當時人的那種民脂民膏,叫教皇騙了多少人,你怎麼不說呢?

還有一些是古羅馬時代,那個時代奴隸社會,奴隸主壓根兒不把那些奴隸當人看,在古羅馬那個時候,軍隊為什麼一直要想外面擴張,就是為了發展奴隸經濟,(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奴隸拿來幹什麼,搬運石頭這麼粗重的活,怎麼可能讓那些貴族大老爺讓那些羅馬公民做呢?這些髒活累活肯定是扔給奴隸去幹。所以石頭是的,建築在古代歐洲文學裡面並不是有什麼好名聲,反而。在雨果的巴黎聖母院裡面,這些石頭建造的建築物,千年的建築物通常承載的是人民的血淚。

當然,時間拉的稍微近一點兒也就出現了一些城堡,城堡的時間沒有1000多年的大致也就幾百年左右。可是你知道這個城堡住起來有多麼不舒服嗎?不請修建在偏遠的山區,進去一趟都是麻煩,而且城堡窗戶沒那麼大,別想那麼多城堡就是一個軍事據點,那裡面一天到晚發黴長蘑菇很正常的事情,居住在城堡還不如居住在鄉下的農村小鎮,這一點當時的貴族只要有條件的就全部車都在山下,誰會去住城堡,除非到了緊急情況之下。

中國在古代的時候,宋朝之一個城門官過的日子就比歐洲一個貴族過的都好,仔細去看一下中世紀歐洲那底層老百姓過的日子,你要是去那裡旅遊,吃個黑麵包,估計都能把你給噎死,歷史上面是有很多人記載說當時歐洲的農婦拿黑麵包砸死偷竊的小偷這樣的壯舉,但是華夏大地不同啊,就是這樣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沒有歐洲中世紀過的那樣黑暗,底下的百姓擁有自己的自由,去享受這一切,可以自己去建造房子,當然我們是沒有那麼大的力氣去像歐洲那些教皇一樣聚集起來那麼多人體自己白白打工,所有的事情都是人民自己來,木頭制的建築物,這種建築最重要的就是它的設計簡單,製造簡單,而且成本低廉,並且具有靈活性,這對於人民大眾來說很合算,而且製造起來很便利。

十五里地老黃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是底層老百姓的願望,所有人都這麼想,而且宋朝之前,程朱理學還沒有出來之前,底下的老百姓過的日子,政府無權干預,這一點過的就比歐洲舒服多了。

你如果羨慕歐洲,那麼我希望你不要去多聽那些關於中世紀的那些童話故事,多去了解一下中世紀的歷史,你會發現你所羨慕的,只不過是拿你當做犧牲品,去建造出來的東西,就連歐洲人自己都淘汰了這樣的東西,你還虛頭巴腦的去巴結這個東西幹啥?就這麼想跪在地面上嗎?


漩渦鳴人yy


在歐美漂泊了12年的小編最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首先,東西方建築材料有很大的不同。

我們看到保留下來的建築,無論是距今四千多年的埃及金字塔,還是近兩千年的古羅馬鬥獸場,或者距今六七百年的巴黎聖母院,它們的建築材料一般都是石制。

在中國,建築只要是石制的,一般也被保留下來了,比如說樂山大佛,距今也有一千兩三百年了,而長城、南京古城牆等等,也都是幾百上千年的歷史。

只要是石頭的,或者磚石結構的,就比較容易保存下來。然而中國古人偏偏喜歡用木頭製造建築,一般宮殿、塔樓、甚至要塞,多為木材製造。

為什麼西方人喜歡石材,中國人喜歡木材?

因為中國地大物博,樹木多啊。

過去的黃河、長江流域,南部地區,有大量的優質木材可供砍伐,而我們回顧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他們有幾棵松、柏、橡樹就已經不得了了,所以只有動用大量人力去山裡面開採石料修建建築。

石頭建築雖然看上去堅固、宏偉,但是耗費人力,重,佔地面積大,冬天冰冷,今天的很多歐洲城堡外表看上去很華麗,其實內部空間陰森恐怖,通道狹窄,採光不足。

而木頭製造的建築,其實是有點天人合一的味道,木材可以被很好地加工成各種形狀,通過榫卯結構聯繫起來,無論是外形,採光,通風,對於居住的人來說,都是舒適度大於石制建築的。就好比家裡面加裝木地板比鋪瓷磚舒服一樣。

所以在中國古代講究的是人的舒適度,人住的房子多為木質,而雕塑,紀念碑這些採用石制,而西方大多數建築都是石制,沒辦法呀,哪來那麼多木材。

木質建築雖然住起來很舒服,但是有個極大的缺陷,那就是隨時需要維護,並且經不起戰火摧殘。

第二點,自然而然就會說到戰火。

古代歐洲和中國戰火都很多,特別是在漫長的中世紀,但是歐洲人和中國人對待建築的態度截然不同。因為歐洲物產有限,所以,勝利者一般會把敵人的建築視為戰利品,視為自己的重要財產而保護,繼承起來,只要不是什麼大是大非的問題,一般都不會推平了重來。

比如我們看到今天的西班牙科爾多瓦大清真寺,或者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都是典型的阿拉伯建築,但是基督徒佔領它以後,沒有拆了重建,而是要麼保留作為要塞,要麼廢棄閒置,但是一般很少推平了重建。

上圖裡我們可以看到,洋蔥拱門是典型的阿拉伯特色,而十字架是天主教的象徵,今天的西班牙人直接在過去的清真寺裡面擺神龕,可見歐洲人包容度很高。

古代歐洲戰爭中的君主,要麼是王公諸侯,要麼是騎士貴族,要麼是宗教領袖,這些人素質還是比較高的,懂得欣賞,外加資源有限,所以面對敵人的要塞,教堂的時候,一般就是改改,保留下來自己用。西方人覺得,我繼承了這套資產,正好能展示我征服了他的主人,這歷史就表明了我的能力。

而中國的房子是有生命的,是和主人整合在一起的有機整體,一套房子不是一套物件,而是類似於衣裳,講究一朝天子一朝臣,一般來說君主是不想去穿別人用過的衣裳的。更進一步,中國古代農民起義比較多,很多沒文化的泥腿子進了京第一件事就是推翻重來,第一顯示自己的權力,第二樹立自己的風格。最大的泥腿子就是項羽,還是個什麼貴族之後,不知道哪裡貴。

中國一些君主覺得,我如果戰勝了敵人,就要徹底將他的一切從這個世界抹去。這個其實是一種文化上相當自信,甚至自負的表現,相對來說滿清入關就沒有這種自信,老老實實地繼承中國的建築文化——故宮建築群,因此它就保留到了今天。

第三點,近現代的保護

近現代城市改造,中國很多古蹟在為人讓路,或者說為人的溫飽讓路。要修建個什麼公共設施,這個王陵或者這個古堡就得拆掉。而歐洲講究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他們的建築又是代代繼承下來的,所以管你修總統府還是修高速公路,我莊園主,古建繼承人不同意,你就是搞不成。

而歐洲在古建築翻新和重建方面是很重視的。今天很多300年曆史以上的房子,其實經過了現代化翻修,除了結構沒有變,很多水電系統,材料都換了,這需要極大的成本,甚至比拆了重建還貴。而改革開放前的中國,人們飯都吃不飽,更說不上拿錢出來翻修古建築,只能說把那些重要的保留起來,而建築的翻修和保養是非常花錢的。

這中間就涉及一個制度問題,如果說整棟樓都是你的,世世代代都是你們傢俬有的,你和你的子子孫孫肯定愛惜,自己貼錢去翻修,而如果這棟樓是公家的,或者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那它能不能延續百年,你可能就管不了了,或者說你這個家族自己都不能延續百年,在一個地方穩定百年,又怎麼讓你的住房延續?而中國人口又這麼多,讓公家出錢去翻修每家每戶,基本上不可能,而交給市場操作,那麼肯定是定期就推了重修再賣比保留翻修舊的更賺錢。

其實中國現在修舊如舊的古建築也越來越多了,只要富起來了,有錢了,石頭也好,木頭也罷,都不是問題。但是木石的理念差得就遠了。


HannibalLecter


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實際上中國的古建築數量並不少,但是相比歐洲的密度和質量來說,確實要遜色一點。

原因可以分幾點來談——

一:建築用途

摧毀建築的最主要原因,中外相同——戰爭因素。戰爭是摧毀古代建築的罪魁禍首。

圖中的美麗建築,是德國的科隆大教堂。這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幾個教堂之一,從十三世紀開始修建,足足修了六百多年,到十九世紀才竣工。精美無比,美輪美奐,是教堂建築的經典之作。

這樣的建築,任何人都不會破壞他。在二戰中,盟軍的飛機將科隆城市地毯式轟炸了無數遍,卻獨獨放過了科隆大教堂,因為它是教堂,它的文化價值和宗教意義是敵人也承認的,所以現在的歐洲古建築中,教堂佔了很大一部分。在中國的古建築中,帶有宗教性質的寺廟和祠堂也是保留的最多的。

除了教堂之外,歐洲另一種主要古建築,是古代城堡。

古城堡之所以能夠留下來,也跟它的功能有關。

城堡的主要功能是什麼呢?

與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城堡的第一功能不是為了居住,而是為了防禦,軍事功能是第一位的。中世紀的歐洲封建主用它來控制自己的領地,作為領地中的統治中心。對征服者來說,城堡依然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戰爭不會摧毀城堡,而是不斷地繼承。


而中國的古建築中,除了寺廟,也僅有皇宮和長城能夠得以保存,長城是特例。中國古代修建過那麼多的皇宮,為什麼現在就只有明清故宮保留下來了呢?

因為中國古代將皇宮視為舊王朝統治的標誌,皇宮在戰爭中極容易遭到損毀。歷史上的秦阿房宮,漢未央宮,唐大明宮全部毀於戰國。即使是現在的故宮,也曾經經歷過李自成的焚燬。

而且損毀中國的皇宮,比損毀西方的教堂城堡容易太多了。

二:建築結構

我們發現歐洲的古建築,基本無一例外都是石制建築。

歐洲屬於海洋型氣候,草地遍地,但森林卻很稀少。有限的森林不足以支撐人類的建築需求。所以歐洲人千百年來都是苦哈哈的搬石頭蓋房子。

這種建築優點缺點都很明顯。優點是極為堅固,和長城一樣,歐洲的古堡水火不懼,風吹雨打都不怕,矗立幾百年都不用修繕的。

缺點就是居住體驗極差。由於城堡以軍事目的為第一位,所以裡面的窗戶都很小,採光很差。而且石制建築裡面非常潮溼,陰冷潮溼的城堡相比中國寬敞暖和的木製平房可要差多了。





而中國的建築,在堅固程度上,比歐洲的確要差一些,但是舒適程度要好很多。不過中國古建築也有致命的缺點——不防火。

二戰的時候美國人發現,轟炸東京不需要扔太多炸彈,只需要點一把火就行,日本的房子自動就著起來了。因為日本多是木製房屋,防火能力極差,美國人因此發明了凝固汽油彈。

古代中國也一樣,即使精美如紫禁城,在防火方面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尤其是不避雷,歷史上紫禁城曾經因雷擊而數次著火導致三大殿都被點燃,這是個無解的問題。

看了這些,你應該明白中國古建築為什麼沒有歐洲多了吧?


小約翰


是個好問題,但看到很多人想當然的回答了木質材料原因,讓我很著急。

以中國古代高超的木製建築水平,讓中國的木建築達到一千年以上的使用壽命,根本不是問題!以唐代的建築為例,只要嚴格按標準施工的唐代建築,就可以持續使用到今天。就連中國人教出的徒弟日本人,在今天的奈良仍然保留了大量唐時期建築,徒弟都有如此水平,可想見老師的功力之高。

但今天的中國,為啥可確認的唐代木建築只有八棟左右呢?

在民國時期,梁思成在山西五臺山考察中國古建築時就發現,大量優秀的中國古建築,其實是被人為的損壞或者拆除掉了。比如在南北朝時期,拓跋氏的皇家,已經在五臺山修了個廟,可到了李唐王朝時期,李氏皇族也想在五臺山修個廟,但是適合修廟的好位置,早已經被拓跋家佔了呀,怎麼辦?

拆啊!

反正中國人富裕、有錢。先把拓跋家的舊廟給拆了,再蓋個李唐家的。如此循環,等到老趙家,老朱家,以及努爾哈赤家上臺了,前面已經有人開頭了,大家就往下接著幹唄。

對待廟宇尚且如此,對其他的公共建築也就可想而知了,只要過上了太平日子,又不是花自己的錢,搞個破舊立新的大好事,大家何樂不為?於是乎到了現代,中國只有很少的,無傷大雅或者是不太被人注意的老建築,才可以被保留下來。

反觀歐洲人,在他們闊的時候,建設個索菲亞大教堂也就花了五年時間,如果他們就這麼一直這麼闊下去,還真不知道會迎來幾個歐洲的拆遷高潮。

但歐洲很快就進入了中世紀,和富裕的中國人相比,當時的歐洲人活得很慘。大唐王朝想要修個氣勢恢宏的大明宮,毫不費勁,才一年多時間就搞定了。可同時期的歐洲人想要建個城堡和教堂,經常要用上百年的時間,才能湊夠錢財和人力來完成。因為前任是好不容易才建個城堡或者教堂,所以後面的人一般都捨不得拆。

貧窮,嚴重耽誤了歐洲人的拆遷能力


圓創觀點


這個問題很簡單。我來回答。主要是建築材質的問題!

中國古代的建築以土木結構為主。保存上千年是極為困難的。幾乎是不可能的。


從二里頭遺址開始,後來的夏商周,春秋戰國,以致後來的歷朝歷代,不管是宮廷建築,還是民間建築,中國的建築基本都是土木結構,很少大規模使用經久耐用石料。

結果就是中國古代的建築很容易損毀。一把火就能燒的乾乾淨淨!秦始皇那麼龐大的阿房宮,據說就是被項羽一把火少了。

我國每次改朝換代,在戰火中,前朝的宮殿基本都會被完全摧毀。像故宮這樣歷經明清兩代的古代宮廷建築,真實一個奇蹟。



除了人為破壞,雷電也會引起宮殿大火。

所以,我國古代建築很容易破壞,破壞以後,就是一堆土和容易腐爛的木料,很快就看不出原來建築的痕跡。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上千年的建築很少。現在保存比較完整的最古老的建築,就算是山西應縣的遼代木塔了。不知道是不是。

古代歐洲的建築材質偏好石料。

城堡用石頭修,宮殿用石頭修,老百姓的房子也用石頭修。


石頭當然結實了,即使坍塌了,也會留下很多印記。


上將噯福斯


我看有一些答主否定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估計認為司馬遷是寫神話小說的,把傳說時代當做玄幻小說來看了。古人本來就很迷信,人類本來就是從傳說(神話)時代演變成信史時代的,最早沒有文字也沒有史官,更沒有新聞機構,只能靠口耳相傳,無論西方還是東方都是從神話開始的。

如果說歷史上沒有炎帝黃帝,古代帝王還如此的崇拜他們。說實在的,越接近那個時代的人就越崇拜有影響力的大人物,雖然現在沒有器物和文字可以考證,至少幾千年前就出現在《史書》裡面,再往前的幾千年是因為沒有史官專門去記載這些人和事。而殷商時期發掘的甲骨文,只能證明當時有人把文字刻在了甲骨上,那麼甲骨文之前肯定有文字。這些文字也就貴族階級(奴隸主)流行,平民百姓根本不懂,不普及。歷史文字不可能一兩天就可以形成的?沒有千年的沉澱,是不可能文字誕生的。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國家,最早的人類也就從耕種開始,原始社會就村落式的居住在一起,黃帝和村長差不多,根本沒有什麼龐大的建築群,就算挖掘也只能挖到獸骨或穀物,和經常使用的石器、陶器到後來的青銅器。在新中國沒有建立之前,還有住茅草屋的,你以為會留下黃金讓你去撿啊,夏朝以前即便有文字估計99.99%的人都不認識,包括清朝時期文盲指數估計也在90%以上,普通人根本沒有哪個條件去讀書寫字,更別說幾千年前了,文字的流通也僅限於上流社會。還有,中國地大物博,不是隨便挖一下就能挖出甲骨文,誰也不知道中國的土地上,在什麼地方還埋藏了比甲骨文還悠久的文字。以前兵馬俑還是一個打井的發現的,不要以為隨便挖一下,就能挖到黃金珠寶。能挖掘到一些器物,只是小概率事件!總之,我不否認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我相信“炎黃子孫”不是虛構出來的。

說了那麼多,我們再來看看古代的建築結構,古代的建築基本採用的是木質結構的,除了地基和瓦是石質的,其他都是木質的,所以一把火就能燒的一乾二淨。《史記》裡面不是有記載嗎?項羽進入咸陽,一把火把阿房宮給燒了,大火燒了三個月。雖然,誇張了一點,但是不可否認,古人基本住的是木質結構的房子。除了木質結構然後就是石質建築,比如古代的佛塔應該算是歷史最悠久的了。木質結構的建築本來就不抗腐蝕性,一個新建的木質房屋,如果一兩年不居住不打掃,就容易被蟲蛀和腐蝕,能存在幾百年也就是個奇蹟,除非經常有人去居住和維護,要不然自己就腐蝕掉了。

我國古代的長城也算是有悠久歷史的建築了吧,能存在幾千年也就石頭建築,如果把房子做成烽火臺那樣的形狀,別說幾千年,幾萬年都可以保存。所以古代原始社會很難發覺到大的建築群,就是因為幾根木頭搭建起來的,只要不住人,過幾年草一長起來,就看不到了。歐洲的建築大多是石質的,比起我國木質結構的房子保存年限要久得多。所以,古建築比歐洲要少,一點也不奇怪。


孟子說史


中國人講究推翻,當一個封建王朝倒下,新帝王就折遷舊王朝的宮殿建築,卻留下城牆哈哈哈,圈文化的建築上得到幾千年的傳承!封閉是封建制度特點,高深莫測,懸學是上層封建思想的主流,文化不能普及,先進技朮不能傳授,先進機械不能發展是封的主題,崇拜天,崇拜治人的道德,把道德規範,尊卑有序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帝王管理糸統,祖制是雷池不得往前走一步,建立起幾千年封建制度輪迴的思想,直到現在封建殘餘的壞思想還大有人在,李鴻章,曾國藩為滿清政權忠臣,仍然是一部分人學習的榜樣,迂腐仍然在現實中盛行,中國留下是圍牆裡的想法,卻摧毀了中國歷史上民風民俗固體的畫卷。


成偉68862719


太簡單了,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不假。但歷史更迭太快。哪個朝代最長的不過幾百年。但是,每次朝代的更迭,對人文歷史都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所以,中國的建築在歷史長河中,一直是毀了建,建了毀得循環。除了古墓不變外,地上的建築就沒有越千年的。這和西方有質的區別。西方大多是宮廷政變,家族權利的更迭,不存在破舊立新的意識。所以,西方國家的建築保存久遠,也是歷史的緣故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