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同的醫生給出的不同建議,我們應該聽誰的?

“看病要多看幾家才能確診,可是不同的醫生給出的建議也不一樣,我要聽誰的?”

這是很多患者心裡的想法。我覺得這個問題是值得醫生和患者思考的問題,有必要搬出來討論一下。

說到這個,想到我的病人裡面的一個案例:小何,女,32歲,某天來問診。

小何問道:

“醫生,我今年32歲了,婚後備孕了兩年的時間沒懷上,到醫院檢查,說有兩個子宮肌瘤和左側輸卵管彌散。幾乎看過的每個醫生給出的治療建議都不同。”

有的要我保存受精卵,摘除子宮肌瘤,再用保存的受精卵做試管嬰兒;

有的藥我先自然懷上,剖腹產的時候再摘除子宮肌瘤;

有的讓我做腹腔鏡疏通輸卵管,然後就能懷上了。

“每個醫生都說的很有道理的樣子,我不知道應該採取哪位醫生的建議。我現在特別糾結,希望您能幫幫我,讓我早日實現為人母的願望。”

面對不同的醫生給出的不同建議,我們應該聽誰的?

我給到小何的建議:

說實在的,幾種說法都各有各的道理。

從造影片看,宮腔是正常的,雙側輸卵管是通的,B超顯示子宮肌瘤一個在肌壁間,一個向外凸,一般來說,這樣的肌瘤不影響宮腔,不會影響懷孕,所以有的醫生建議你先試著懷孕;

但是,你有一個子宮肌瘤偏大(大於4cm),懷孕後子宮肌瘤還會長大,如果肌瘤在懷孕過程中發生病變,那將不好處理,所以有的醫生建議你先做腹腔鏡將肌瘤剔除後再懷孕;

然而,肌瘤剔除後可能需要避孕一年或更長時間(要根據手術情況),而卵巢功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所以有的醫生建議你先取卵,把胚胎冷凍再考慮手術。

所以說,沒法說哪種方法更好,沒有十全十美的方法,醫生都是從自己的專業角度給出的建議。

我個人更傾向第一種建議,因為子宮肌瘤大小出於可做可不做的界限,懷孕後也存在肌瘤病變的可能。但是手術有手術的風險,也有可能懷孕後子宮破裂的風險,雖說這些風險發生的概率小,但我們不能去冒這個險。

面對不同的醫生給出的不同建議,我們應該聽誰的?

小何再追問:

“醫生,我25歲前流產過四次,後來到現在都沒有懷過。”

有的大夫說是左側輸卵管彌散導致的,要求我做腹腔鏡手術;

有的大夫說腹腔鏡手術後可能會加重粘連;

也有的大夫說現在懷孕需要吃促排卵藥物,這樣勢必會加快子宮肌瘤的生長。

“這讓再次陷入矛盾,希望您指點。”

我再次回答:

做腹腔鏡有可能還會粘連,這沒錯。問題是為什麼要做腹腔鏡?如果說做腹腔鏡的目的是為通輸卵管,那沒必要做腹腔鏡。因為我在前面說過,你的雙側輸卵管是通的,所以現在沒必要討論腹腔鏡的問題,試孕即可。又有人說促排卵可能會使肌瘤長大,這也沒錯。

但你要知道,懷孕本身長期的雌孕激素升高肯定會使肌瘤長大,那你還懷孕嗎?說了半天,我還是那句話,任何醫療措施都是有風險的,沒有沒有十全十美的事。主要是看你的目的是什麼,如何儘量減少風險,達到你的目的。

面對不同的醫生給出的不同建議,我們應該聽誰的?

我的思考:

面對同一個患者,不同的醫生為什麼會給出如此不同的建議呢?主要是醫生的專業不同,所以考慮問題的重點不同。建議手術的往往是婦科醫生,建議先取卵的往往是生殖醫生。所以,醫生給患者的建議往往有專業的侷限性。如果只侷限在自己的專業內,給患者的建議不一定是最好的建議。

作為醫生,一定要跳出自己的專業,跟患者有充分的溝通,儘量瞭解患者的意願,權衡利弊,儘量減少對患者的損傷,儘快幫助患者達到他的目的。

那麼作為患者怎麼辦呢?

患者要根據自己的目的,分析醫生給出的各條途徑,哪條能比較快的到達目的地,而損傷又比較小,又比較符合自己的意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