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的种茶史与南山茶

“自昔关南春来早,清明已煮紫阳茶”,清嘉庆时兴安知府叶世倬的诗句,现在由于作了紫阳茶的广告已经家喻户晓。茶,最早发现于中国。《神农本集》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ニ毒,得茶而解之”,并有“止渴、不眠”的记载。公元前一世纪王褒《童约》中便出现了“武都买茶,扬氏担荷”的话。可见在汉代便有了茶市交易。《华阳国志・巴志》亦云“园有芳弱、香茗”,说明当时已开始园栽茶叶。三国时成书的《广雅》记载:“荆巴采叶作饼”。安康的地域分野,《禹贡》属荆州,是以历代视安康为荆巴之地。而安康北有秦岭横亘,南有巴山与四川毗邻,东与荆鄂西北接壤,汉江以南广大地区与川楚连山共脉,同属一个生态系统,是以研究者认为安康亦为茶叶发样地之一,由于隶属变换不定,忽荆忽蜀,故史载阙如。

安康的种茶史与南山茶

安康的茶事记载,目前发现的主要见于唐代陆羽《茶经》“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新唐书・地理志》有“金州汉阴郡,土贡金、茶芽”的记载。其实早在文字记载之前,安康便有了茶事。平利县西河乡曾出土一件南北朝时期的煮茶用的青瓷注,说明早在公元五世纪,安康就有了煮茶之风。在白河县的西营、原安康的早阳、五里等地,也陆续出土隋唐之际煮茶用的瓷注。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紫阳县宦姑(焕古)镇发现了一处唐代客藏,出土了大批“开元通宝”铜钱,藏钱的器具竟是烹茶用的青瓷注。这些出土实物,有力地实证了茶事在安康民间的普及深度。

安康的种茶史与南山茶

唐代安康属山南道,故安康茶又称山南茶,当时已进入长安市场。西安清盛魁茶行,保存的唐代在长安经营茶叶的帐册上,就有秦琼、尉迟敬德买山南茶的帐务。

唐代的安康已是重要产茶区,陆羽在《茶经》中所说茶的产地“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即今之紫阳、汉滨、岚皋一带。

安康的种茶史与南山茶

宋代是包括紫阳茶在内的山南茶打入大西北市场的时代。苏撤《栾城集》中记有:“洋州(今洋县、西乡等地)、金州(今安康地区)人户以种茶为生。”饮茶之风大行,在旬阳曾出土黑釉油滴茶盏,这是宋代“斗茶”之具,视为珍品,由此可见,安康当时饮茶已成习俗,且以“斗茶”为戏,视为时髦风尚。

安康的种茶史与南山茶

至清代,紫阳毛尖已成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安康茶叶产量达1500吨,内紫阳1000吨。

49年以后,紫阳茶稳步发展,截止上世纪末,全地区共有茶园面积28.14万亩,产茶2750吨,内紫阳县产1341吨,占全区产量的48.7%,平利县产533吨,占19.4%,拥有70个万斤茶乡,内有年产茶10万公斤的乡2个。开发出紫阳富硒、八仙云雾、龙安碧璇、安康银锋等9种名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