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村緣何成爲「大學生村」?

記者李平

“靠天吃飯,有土無田。”曾經,十里八鄉的人這樣評價新田村。可如今,一說起新田村,大家都豎起大拇指。

距貴州省仁懷市38公里的新田村,是省級一類貧困村。“從2015年開始,我們村每年有四五十個學生能考取二本以上學校,今年二本線以上人數更是達到65名,其中貧困戶子女有13個。”新田村村支書趙在武說,可能對城裡人來說,讀大學不是什麼新奇事,但對很多農民來說,家裡出一個大學生是光耀門楣的大事。

最近幾天,村民謝彪心裡樂滋滋的。今年他兒子和女兒都考上了省外的大學,每人還拿到村裡2000元的助學金。“我在外面打工10多年,沒文化、沒技術,只能幹簡單的體力活,工資少不說,遇到新機器,還不會用。現在國家提倡鄉村振興,沒文化哪能行?所以我砸鍋賣鐵也支持小孩多讀書。”謝彪說。

家中連續考出4名大學生的貧困戶程光榮告訴記者,現在國家教育扶貧政策這麼好,堅定了大家培養子女讀書的決心。他家4個小孩讀高中和大學期間,累計得到國家5萬多元的生活補助,再加上助學貸款,大大減輕了他的壓力。

在遵義醫科大學臨床專業學習的趙益梅說,這些年,村裡考出去的大學生畢業後都找到了好工作,這對村民培養小孩讀書起到了激勵作用。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村民意識到,簡單的體力勞動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求,讓孩子多讀書、擁有一技之長,可以斬斷“窮根”。

原標題:貧困村緣何成為“大學生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