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的十個關鍵詞

很多時候人們無法分清抑鬱、躁鬱(雙相情感障礙)、焦慮等精神症狀。但是單純的抑鬱症,正如名字所示,是帶有“壓抑”的屬性的。

也許你聽過一種抑鬱症的分類名稱叫做“微笑抑鬱”。之所以加引號,因為並不是臨床學上的診斷症名,更確切地說,是一類症狀表現。

在大部分的印象中,抑鬱症患者就是成天哭哭啼啼、情緒低落。然而很可能,某一天你身邊那個陽光燦爛、總是給人積極向上奮進感的人告訴你,他有抑鬱症。

怎麼可能呢?

一個那麼陽光的人,你如論如何也無法把他和那個陰鬱的病症聯繫在一起。

但事實上,這樣的病人太多了。

你不知道他們陽光的外表下,用了多少力氣在剋制自己的情緒波動。他們那積極的表象,只是因為社會告訴他,他應該如此,於是,他用盡了全部力氣,去成全別人眼中的自己。

你也看不到他在人後卸下面具的神情,會有多憔悴、低落和苦悶。他不會讓你看到,只要有一絲力氣,就不願承認自己的脆弱,不願承認自己病了。

甚至,或許當他快撐不住的時候,他告訴了你他有抑鬱症,但你的回饋只有驚訝和懷疑,懷疑他是開玩笑,說著“不應該啊”這樣的話。於是他笑笑,收起了那將要釋放的一絲脆弱,仍舊努力去維繫著自己“應該”的模樣。

然後終於有一天,他耗盡了力氣,再也壓抑不住情緒的波動,終於崩潰在人前,變成了那個哭泣、低落的病人——那時,他或許也想有誰能包容他這脆弱的靈魂,但似乎,大家所念想、所能接受的只是那個陽光的自己。

我們還會聽到太多關於情緒管理的雞湯,卻簡單地將情緒管理等同於了“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控制和管理,是兩回事。只是這種簡單而錯誤的解讀,變成了漫天遍地的勵志雞湯,告訴你,不讓自己的情緒影響你的生活、工作、學習,是一個成年人的基本素質。但他們很少告訴你,情緒是需要疏導、發洩、表達的;如同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

只是,社會對情緒的包容度很低。

而更重要的是,抑鬱傾向的人,在成長過程中,他的情緒也得不到疏導和包容。這讓他認為有情緒是一件壞事,是一件不被認可的事情,所以他要努力隱藏、剋制和避免。

我還記得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老師在學期末的成績手冊中寫的評語,說要我“戒驕戒躁”。

坦白說,當年的我,根本不明白什麼叫做“戒驕戒躁”。我只是從父母的語氣中,知道“我是不好的”,“我驕躁”或“我脾氣不好”。然而,到底哪裡“驕”了、怎麼“躁”了,時至今日,我依然不知道。

但因為這樣的評價,和父母對我的不滿,我開始意識到“脾氣”、“情緒”不是“好東西”;“乖”、“聽話”、“波瀾不驚”才是大家喜歡的東西。

於是,我開始壓抑自己的情緒,尤其是負面的情緒:憤怒、傷心、痛苦、委屈、害怕、不滿……等等。

多年後,已經長大成人的我,忽然從旁人的眼中看到了自己奇怪的地方:不會去提要求,不會去正確表達情緒,內心和表層的斷層,甚至無法發現自己的精神狀況。

我逐漸意識到,這有很大的問題,但我依然無法一下子恢復正常。有一種自己對自己的麻木,蔓延了整個身心,而這卻是因為長期去壓抑自己的情緒而導致的。

壓抑、剋制,這樣的詞彙,總會被人不負責任地讚揚,但這並不是正確的方式。

情緒管理不等於強行控制情緒,這個微小而淺顯的道理,卻又有多少人注意到?

如果把我們的承載力看做是一隻氣球,注入的氣體越多,氣球體積就越膨脹,而氣球表皮越來越薄。

現代社會,似乎總是希望這隻氣球越大越好,越大就說明你的心理承受裡越強。所謂堅強的內心,就是要你儘可能多地去承受負面的東西。

但如果,你明知道氣球在下一秒就要爆炸,旁人已經害怕地捂住了耳朵,你是會停止向氣球裡面吹氣還是繼續注入?

如果你覺得氣球體積過大,那麼你是放掉一點氣,還是用力把氣球壓小?

我想,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除非你的目的就是吹爆氣球,除非你的目的就是摧毀一個人,否則的話,所有超過符合的情緒都應當被疏導、發洩,而不是讓他繼續壓抑、剋制。

畢竟,我們的心臟沒有壓縮泵,我們的大腦也沒有低溫液化功能。

正確的情緒管理,就像任何一門管理學一樣,可以由一整套措施組成。但至少你首先要明白一點,你可以有情緒,你也可以表達情緒,你不必非得去壓抑情緒,去做一個別人認為的“積極”的人。

抑鬱的十個關鍵詞 | ⑨ 壓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