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未因公而私,临终前指定的三位接班人,均无长子袁克定

大秦帝国》中嬴驷在商鞅临刑之前到狱中问政,共有三问,其中第二问是关于商鞅之后秦国由何人辅政:

袁世凯未因公而私,临终前指定的三位接班人,均无长子袁克定

嬴驷问政

商鞅给出的答案是:文治樗里疾、兵事司马错,这也是商鞅为其继承人做的最后一次谏言。

公元前195年,大汉帝国的开国皇帝刘邦病危,濒临去世。

袁世凯未因公而私,临终前指定的三位接班人,均无长子袁克定

刘邦影视剧照

此时吕后考虑到未来的丞相人选,询问刘邦的意旨。

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刘邦说“曹参可。”吕后问其次。刘邦说:“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辅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更问其次。刘邦说:“此后亦非尔所知也。”

刘邦给出的辅政相国人选分别是:萧何之后,相国之位由曹参继任;曹参之后,王陵、陈平、周勃三人勠力同心共同辅政。再之后就不是吕后该考虑的问题了。

袁世凯未因公而私,临终前指定的三位接班人,均无长子袁克定

汉初辅政集团

可以说,刘邦临终前的看人眼光极准,吕后也是按照这个顺序决定着辅政集团,而最终推翻吕氏家族统治还归刘家的正是周勃。

历史上,关于身后接班人的选定问题,案例多多。再比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为后主刘禅推荐了几名肱骨之臣: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

袁世凯未因公而私,临终前指定的三位接班人,均无长子袁克定

诸葛亮与《出师表》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公元1916年,那一年,袁世凯病逝。

称帝退位,荣辱是非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袁世凯未因公而私,临终前指定的三位接班人,均无长子袁克定

袁世凯

1915年12月,在幕后组织的国会、高校、民众请愿团、筹安会和各省国民代表的推戴下,袁世凯称帝,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

洪宪元年。

但这种倒行逆施遭到了诸多反对,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相继响应,1916年3月份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起用心腹段祺瑞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开始率军压制起义。

袁世凯未因公而私,临终前指定的三位接班人,均无长子袁克定

袁世凯与其北洋军阀部下

在内外飘摇中,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时年57岁。

临终接班,为公无私

袁世凯称帝,与杨度等君主立宪人士蛊惑及长子袁克定迷恋太子权位是分不开的,其中最严重的是袁克定伪造《顺天时报》,肆意营造日本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氛围。

袁世凯未因公而私,临终前指定的三位接班人,均无长子袁克定

袁克定

可以说,袁克定为了袁世凯能够登上帝位,前后奔走呼号,十分积极。袁世凯曾斥责袁克定“欺父误国”。

袁世凯总共生有17个儿子和15个女儿,长子袁克定最热衷于政事。

但在袁世凯去世之后,北洋老臣王士珍、张镇芳等打开袁世凯留下的接班人提名,只见上面亲笔写着: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并无袁克定,袁克定想接班的愿望彻底落空。

袁世凯未因公而私,临终前指定的三位接班人,均无长子袁克定

三位北洋大佬

按照中华民国《大总统选举法》规定,前任总统所推荐的三人,将作为总统的候选人,从三人中选出一人为总统,名单写于嘉禾金简,藏于金匮石屋内。

袁世凯死后,归葬河南袁林

袁世凯未因公而私,临终前指定的三位接班人,均无长子袁克定

安阳袁林

至于袁世凯墓为何称“林”而不称“陵”,其中的故事渊源是:

袁克定最初也想效仿历代帝王,将袁世凯墓地称为“袁陵”,但当时当政的徐世昌却明确反对,他说:“项城生前称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宝,且已取消洪宪年号,如果采取袁陵之名,实为不妥。林与陵谐音,《说文解字》上所载陵与林二字又可以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实,这多好啊!”---徐世昌巧妙的利用了汉字的魅力,一字之差既平息了反对者的声音,又让袁克定无法反驳。

结语:一个一生充满争议的人----袁世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