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古蹟成爲潮陽地標彰顯好善樂施大峯精神

靠海吃海,古時候潮陽地區的百姓大多以漁為生。面對大海和惡劣自然環境帶來的不確定性,人們動盪不安的心靈急需來自塵世之外的庇佑。

宋代古蹟成為潮陽地標彰顯好善樂施大峰精神

從唐朝大顛禪師的出世弘揚佛法,到兩宋時期大峰祖師的入世普濟眾生,潮陽佛教不論從佛教教義和修身踐行方面都出現了變化,從很多古建築以及寺廟留下的碑刻中都可以看出這樣的特點,也使得佛教在潮陽取得更快發展。

文光塔:潮陽區地標建築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的中華路,有一座始建於宋代的建築,歷經百年興廢,如今仍然立在那裡,守著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1635年,時任知縣主持重修千佛塔,不想建造過程中異光出現,在場人的都覺得是人文昌盛的預示,於是知縣把該塔重新命名為文光塔。如今,聳立在市中心的文光塔,早已經成了潮陽區的地標建築,在經歷了幾次重新修繕之後,恢復了明朝時期的外貌,寓意仍然是潮陽地區的人文昌盛。

大峰祖師設堂的岩石

兩宋時期的潮陽,正處於大規模開發、經濟文化大發展的時期,這為佛教思想傳播提供了理想的平臺。兩宋之交,一位來自福建泉州的高僧雲遊到潮陽縣蠔坪。已經81歲高齡的僧人拄著錫杖、駐足練江邊,得知當地旱災頻發、瘟疫橫行,老人當即決定不再往南走了。這就是那位樂施好善的大峰祖師。

位於和平鎮的大峰景區,是潮陽人紀念大峰祖師的主要場所,景區內有祖師像、祖師墓、大峰石、紀念館等建築物。據景區管委會副主任介紹,每年慕名前來景區祭拜大峰祖師的遊客高達60萬人次,海外遊客以泰國華僑居多。大峰祖師究竟做了什麼,值得千百年後的人們跋山涉水前來祭拜?大峰祖師俗家的名字,叫林靈噩,據傳為浙江溫州人。五十歲中了進士之後,林靈噩做了當地的父母官。他為人正直、為官清廉,但由於不滿當時朝廷的腐敗亂象,已經天命之年的他決定脫下官袍,遁入空門。

宋代古蹟成為潮陽地標彰顯好善樂施大峰精神

如今的大峰風景區,還能見到重修的靈泉寺和傳說為大峰祖師設堂的岩石。他除了為民祈福,還給當地百姓、施衣贈藥、殮屍埋骨。為了籌措資金,大峰祖師常常需要下山到江對面去化緣,而這過江之路,卻出乎意料地艱難。

連通練江兩岸的石橋

練江,古時候也叫作大川,是潮陽地區的主要河流之一。兩宋時期,練江連通大海,水流湍急。因此無論是大峰祖師想到對面化緣,還是當地鄉民乘船過江,都十分不便利,並且常有船隻翻覆在江中。於是大峰祖師發願,要建造一座石橋,連通練江兩岸。經歷幾年時間的募捐,大峰祖師帶著一筆善款前往福建,學習當地更為先進的造橋技術,運輸了一批木頭與石材回潮陽。這時候,他已經88歲高齡了。原本規劃的18個橋孔,很快就造出了16孔,再造出最容易的首尾兩孔,石橋就可以通行了。可惜就在這個時候,大峰祖師或因年事過高、或因操勞過度而圓寂了。工程就此被擱置在了練江中央,一直到公元1153年,事情才出現轉機。一位叫蔡淳的鄉賢繼承高僧遺志,捐資續建石橋,這一座寬9尺,長30丈的石橋,終於完工了。從此以後,練江兩岸鄉民再不受船隻傾覆之苦。

宋代古蹟成為潮陽地標彰顯好善樂施大峰精神

新中國成立以後,歷經數百年的和平橋改建為公路橋,橋墩仍然保留了大峰祖師初建時的橋墩。即便在造橋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和平橋仍然供行人車輛來往,與幾年前落成的新橋,遙遙相望。在今天的潮陽,大峰祖師的痕跡隨處可見,醫院、道路、橋樑。這種從佛教文化中廣種福田、行善積德的思想從大峰祖師這裡開始,逐漸深入百姓生活。

從嘉靖《潮州府志》記載中可以看到,宋代的潮陽有300多座寺廟,自大顛、大峰二位祖師後,潮陽陸續出了不少名寺高僧,佛教在潮陽早已經不是一種信仰,潮陽人好善樂施的性格已是鐫刻在血脈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