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如何引領高質量發展 提升民生獲得感

理念一變天地寬。近年來,在一系列新理念、新思維、新舉措的有力指引下,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我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新動能蓬勃成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蹄疾步穩。

“互联网+”如何引领高质量发展 提升民生获得感

某汽車生產線上的工業機器人。新華網發(鍾桂林 攝)

新理念引領 激發企業新動能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被擺在首位,可以看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幾年,我國大力推動創新,深挖內生動力,很多新理念、新思路不僅在國內掀起經濟變革的浪潮,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借鑑和機遇。

依靠創新驅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在瀋陽機床,傳統的數控機床裝上了一顆顆“會思考的芯”,打開手機終端,每一臺機床的運行狀態一目瞭然,企業也實現了從賣產品向賣研發、賣服務的華麗轉變。

依靠創新驅動,新興產業腳踏“風火輪”,一路跑出加速度。過去,機器人對於許多人來說還是新事物。如今,我國已連續5年成為工業機器人第一大消費國。2017年,國產工業機器人產量達到13.1萬臺,同比增長81%。以綠色、高端、智能為特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大步前行,帶領“中國製造”彎道超車。

我國湧現出來的諸多創新型的企業,正在參與改變世界溝通、消費和出行的方式。外國知名企業在我國電商平臺上開設旗艦店,通過這種方式進入中國市場;阿根廷郵政部門派送的居民網購包裹中,約80%來自中國。共享單車被稱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不少國家紛紛向我國共享單車企業發出邀請函,而共享單車模式在海內外更是被廣泛借鑑和模仿。

“互联网+”如何引领高质量发展 提升民生获得感

顧客正在掃碼下載無人超市APP。新華網 陳揚 攝

新思維指引 促企業轉型升級

無人值守超市、線上線下一體的生鮮店……越來越多的新型業態出現在我們身邊,而這些新業態的產生都是基於消費者體驗重新創造的一種消費新模式,這種新業態融合了技術、場景、產品以及客戶、服務等各方面的需求,集中體現新經濟的一大特質——以用戶為中心,努力適應用戶的需求。

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相比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以人為中心,以用戶為中心。過去在傳統的生產模式下,生產者關注的第一要素是成本,即如何通過規模化有效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從而實現利潤的最大化。而在新經濟的背景下,生產活動迴歸到用戶這個原點,把握用戶需求,滿足用戶體驗,實現用戶價值,是互聯網時代企業面臨的最大壓力。

山東一家電企業開發的個性化定製工業互聯網平臺,使企業從大規模製造向大規模定製轉變,用戶可全流程參與產品設計研發、生產製造、物流配送、迭代升級等環節,並通過手機終端實時獲取訂單的生產情況,還能對產品直接評價或提出意見。用戶在這裡不僅僅是產品的“消費者”,更是產品的“創造者”。

用戶思維是互聯網思維的核心。以用戶思維引領,企業除了提升技術能力,加強自主創新,也在企劃、研發、製造以及售後等各個經營鏈條都加入了用戶思維。用戶也可以通過評價體系倒逼企業轉型升級。互聯網就像一雙翅膀,在促使企業蛻變的同時,也提高了轉型升級的速度。

“互联网+”如何引领高质量发展 提升民生获得感

新舉措落地 讓人民有獲得感

把理念變成現實,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幹好工作。將理念化為行動,讓理念落地開花。在一系列新理念、新思維、新舉措的引領下,我國經濟交出靚麗成績單,民生改善取得切實成效,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今年上半年我國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增長,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同比名義增長8.7%;就業指標穩定向好,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52萬人,同比增加17萬人;今年以來,脫貧攻堅、生態環保、教育、科技創新、社保、醫療等重點民生領域投入進一步加大……

改善民生從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今年以來,一系列民生新舉措讓人民收穫感滿滿,幸福感滿滿。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將部分地方實施的政務服務“一站式”辦理、涉稅業務“通辦”、套餐式集成服務、“互聯網+醫保”、民生服務“指尖”辦理、跨區域協同監管等28項市場歡迎、群眾認可的做法向更大範圍推廣。

“放管服”改革在激發市場活力的同時,也給百姓帶來諸多便利。各地採取多種有效措施,清理煩擾群眾的各種“奇葩證明”“循環證明”“重複證明”;依託“互聯網+”等新技術,各地推出多項“放管服”改革新措施,簡化辦事環節,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這一項項舉措讓群眾感受到高質量發展的民生溫度,讓群眾的獲得感大大增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