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二次征日的失敗,是「神風」詛咒,還是蒙古人運氣到頭了?

就歷史來看,忽必烈的遠征日本絕對算是一個意外,在他從高麗人趙彝口中得知了日本的存在後,他才開始對日本產生興趣。毫無疑問的,忽必烈除了蒙古帝國的大國思想外,他還是蒙古人一貫對外政策的擁護者,也就是成吉思汗的遺志,那句"讓藍天之下都成為蒙古人的牧場。"

忽必烈二次徵日的失敗,是“神風”詛咒,還是蒙古人運氣到頭了?

可以想見的,在開始的時候,至少從獲得的情報來看,忽必烈並沒有重視日本,他認為像日本那樣的小國,如漢唐時一樣,接到大蒙古帝國的詔書後,肯定樂顛樂顛的跑來朝貢。這點可以從忽必烈給日本的國書中看出端倪。

忽必烈在給日本的國書中,無處不顯出了一個大國的優越感,處處言日本"小國之君無一乘之使",更以高麗的歸附做榜樣"義雖君臣,歡若父子",國書的最後還"以至用兵,王其圖之。不宣。"在忽必烈看來,這樣"友好"的措詞已是給足了日本小國的面子,作為大蒙古帝國的皇帝,能認爾小國為兒子,已經是你小日本的榮幸了。當然,如果你不領好意,那就別怪我"用兵不宣"了。

忽必烈二次徵日的失敗,是“神風”詛咒,還是蒙古人運氣到頭了?

這樣的國書自然引起了日本的重視,日本的公卿們整整開了六天的會議。不過因為閉關鎖國的緣故,日本並不瞭解蒙古的情況,要不最後的結果可能會和歷史的不一樣。當時幕府執權的北條家,是新任家主的北條時宗,剛滿18歲的北條時宗正是年輕氣盛的年紀,在不瞭解蒙古的情況下,自然不會被忽必烈唬住,很快就作出了決定:蒙古國書無禮,不予理睬。

日本在作出對蒙古的態度後,還是加緊了軍備的準備,畢竟從高麗使者那裡,對蒙古的情況還是瞭解了一二的。這時,忽必烈那邊卻是有點不耐煩了,本來"友好"的外交就不是蒙古一貫的對外政策,並且還是在付出了"友好"後,卻遲遲得不到回應。於是忽必烈就開始著手對日本的攻擊了。

忽必烈二次徵日的失敗,是“神風”詛咒,還是蒙古人運氣到頭了?

忽必烈命令高麗"備兵一萬,造船一千",不過不知道是不是面子上過不去,期間忽必烈還三番兩次的派出使者出使日本,在日本人的"既然做了初一,不妨把十五也做了"的心態下,自然是毫無結果。隨著南宋重鎮襄陽被元軍攻破,高麗境內的"三別抄"叛亂勢力又被清剿一空,攻擊日本的時機終於到了。

忽必烈二次徵日的失敗,是“神風”詛咒,還是蒙古人運氣到頭了?

忽必烈的第一次遠征日本是在1273年10月3日,遠征軍一共有3萬2千300人,戰艦900艘,軍隊大半是漢人和高麗人,蒙古人只佔了少數。可以看出來忽必烈對日本真的不太重視,又或者是他覺得對付日本一個小小的島國,這樣的兵力已經足夠了。

不出意料,元軍開始的戰況非常順利,十幾天後就攻上了日本的九州,在面對日本聚集的十餘萬大軍時,元軍仍然佔盡了上風。就當時的情況來看,日軍傳統的會戰模式比元軍的集團作戰落後不少,"一騎討"的戰法讓日軍在元軍的炮火和亂箭的射擊下死傷慘重。日軍很快就被元軍逼退向九州的腹地。

戰況後來出現了一些意外,副帥劉復亨的受傷加上天色地形的阻礙,讓元軍的推進非常艱難,最後只好退回了船上修整。卻沒想到當晚就遇上了颱風,"會夜大風雨,戰艦觸嚴崖,多敗……軍不還者,無慮一萬三千五百餘人",颱風讓元軍損失過半,士氣低落到極點,加上補給也已經不足,元軍第一次的遠征就這樣結束了。

忽必烈二次徵日的失敗,是“神風”詛咒,還是蒙古人運氣到頭了?

這裡要說一下日本,在對上元軍時日本也遠遠沒想到會如此的艱難,如果不是因為颱風,結果是怎樣估計日本也是心中沒底,勝利後自然是欣喜若狂,而在一些民間的迷信教派下,特別是在日本有些影響的神道教的宣揚下,"神風"的迷信就漸漸流行了起來。

當然,雖然元軍撤退了,但也沒誰天真的想到元軍不會再來,在加強各種軍備的情況下,北條時宗還組織了民眾,沿著博多灣的海岸,修築了一條長達20公里的石牆,這就是日本稱為"元寇防壘"的防禦措施。

忽必烈二次徵日的失敗,是“神風”詛咒,還是蒙古人運氣到頭了?

第一次遠征的失敗讓忽必烈惱羞成怒,對於如日中天的大蒙古帝國來說,這是無法容忍的。但是更令人奇怪的是,忽必烈還是繼續派出了使者出使日本,這是基於什麼心理實在難以猜測,有人認為是忽必烈覺得日本應該被打怕了,所以能輕易的馴服來上國朝貢。

不過更大的可能應該是一種強迫心理,忽必烈估計想在出使外交上先拿回一點面子,然後再狠狠的打。日本的表現讓忽必烈完全失去了容忍的底線,日本竟然接連兩次殺了蒙元的使者。第二次徵日就順理成章的發生了。

忽必烈二次徵日的失敗,是“神風”詛咒,還是蒙古人運氣到頭了?

1281年春,比第一次更大規模的遠征軍分兩路出發,這次忽必烈可是下了狠心。從浙江慶元出發的元軍由范文虎率領,范文虎是南宋降將,卻被忽必烈賦予重任,這點也是讓人奇怪,慶元軍統十餘萬的江南屯田兵,戰艦3500艘。從朝鮮出發的是忻都統帥的四萬作戰部隊,戰艦900艘。兩路軍六月中在日本近海會合,登陸時卻發現因為日本"元寇防壘"的阻礙,在沿岸竟找不到一個安全的登陸地點。

第二次遠征的失敗彷彿早有預定,元軍艱難的登上九州後,就不斷的被日軍騷擾侵襲,因為有過了一次交戰,日軍對元軍的戰術都有了瞭解,也作出了相應的應付手段。戰鬥持續了一個多月,元軍卻還是被抗拒在那"元寇防壘"之外,隨著傷亡的增加和將領的死亡,元軍又被逼退回了船上修整。

忽必烈二次徵日的失敗,是“神風”詛咒,還是蒙古人運氣到頭了?

大概真是天意,當晚又是颱風肆虐,持續了四天的風暴讓元軍完全沒有了脾氣,戰艦再次損毀大半,士氣低落,剩下的士兵被日軍包圍在了狹窄的海角。此役日軍俘虜了數萬的元軍,戰後日軍將俘虜中的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高麗人全部處死,南方漢人卻變成奴隸被日本人奴役,回到中國的元軍不足出發時的十分之一,可謂悽慘無比。

第二次失敗後忽必烈還想發動第三次徵日,不過因為惹起民憤而停下了。從成吉思汗開始,遠征日本可算是蒙古人最失敗的戰役,不知道忽必烈是否因此受到了詛咒,此後他的征伐就一直不順,後來的徵安南,佔國都是以失敗告終,最後鬱郁病逝。

後世很多人都在反覆探討忽必烈遠征日本的失敗原因,大多數的意見都認為是戰艦的問題,因為蒙元的壓迫,所以造船的高麗工匠,故意造出了質量低劣的船隻,導致了元軍遠征的失敗。

忽必烈二次徵日的失敗,是“神風”詛咒,還是蒙古人運氣到頭了?

但不能不說日軍的幸運,兩次颱風都在恰好的時候發生,這也讓日本朝野開始了"神風"膜拜,"神風"迷信甚至成了日本武士道的精神信仰,真可謂是達到了登峰造極。所以有了後來的"神風特攻隊"的出現,這個臭名昭著的名字,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反人類思想的骯髒的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