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後,哈薩克斯坦跟俄羅斯的關係怎麼樣?

雲石君


蘇東劇變後,俄羅斯勢力範圍大幅萎縮,不僅東歐衛星國棄之而去,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也紛紛反水,。從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到後來的格魯吉亞,以及烏克蘭,這些以前的同胞兄弟,都陸續跟俄羅斯決裂。

不過,就在這一撥脫俄浪潮中,哈薩克斯坦卻堅決與俄羅斯站在一起。

這似乎有些奇怪。因為相較於歐洲那些叛俄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哈薩克斯坦與俄羅斯的天然關係似乎還要更加疏離一些——哈薩克斯坦採用伊斯蘭文明體系,與俄羅斯的東正教體系截然不同;哈薩克族也不像烏克蘭這些國家那樣,與俄羅斯民族沾親帶故;而且哈國位於中亞,與俄羅斯東歐本部地緣關係十分疏離;就國力看,哈薩克雖然算不上強國,但疆域高達272萬平方公里,哪怕放在世界範圍內也是準大國般的骨架。在俄羅斯江河日下的今天,哈薩克這樣的國家,居然還願意對俄羅斯死心塌地,這確實有些不合情理。

當然,地緣格局是很大一部分原因。畢竟俄羅斯再衰落,也是世界級大國,哈國與其大面積接壤,受其影響也在情理之中。。

但這並不是全部原因,畢竟冷戰後,俄羅斯的國力總體上呈下滑趨勢,而中美在中亞的影響力卻與日俱增。

當然,與俄羅斯相比,中美對中亞的影響力還是有所不如的。但這種此消彼長的態勢,仍在相當程度上給予了哈薩克一定的戰略空間。適當引入外力,讓中美俄在中亞形成一定的制衡,這樣哈薩克作為本土勢力的話語權和國際地位會大幅提升——只要別太過分,麻煩纏身的俄羅斯也不敢對哈薩克怎麼著。

但哈薩克並未如此。當美國意欲借阿富汗戰爭圖謀中亞時,(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的地緣政治考量,雲石君會在之後的的阿富汗章節中解析),哈薩克毫不猶豫的與俄羅斯站在一起。至於中國,雖然中哈經貿往來日趨緊密,但這並沒有改變哈薩克在政治上親俄的傳統立場。

哈薩克斯坦為什麼會這樣發自內心的效忠俄羅斯?這跟其地緣結構有著極大的關聯。

從地理環境來看,哈薩克斯坦雖然疆域遼闊,但絕大部分都是荒漠,可開發價值不高。在其廣袤國土中,真正有分量的板塊主要有三個:東南山地、裡海沿岸低地和北部溼冷平原。

東南部山地是傳統的高價值地緣板塊。受天山、阿拉套山等高達山系阻攔,源自北冰洋和西伯利亞的寒溼氣流行至此處變向上抬升,形成比較豐富的降雨;再加上冰川融雪,滋潤了這片山地。並且這裡也是傳統的東西貿易商道,所以是哈薩克斯坦最發達的地區,故都阿拉木圖就在這裡。

西南部的裡海沿岸低地有著極為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這在工業時代意義重大。

至於北部溼冷平原,在地緣上屬於西西伯利亞平原板塊之南部邊緣。工業革命以後,沙俄與蘇聯在以葉卡捷琳堡為核心的東烏拉爾山地區,打造出俄羅斯亞洲部分的核心本部板塊——烏拉爾工業區。而它的區位正在哈薩克斯坦的正北方。這使得俄羅斯可以以烏拉爾工業區為依託,向這塊平原施加地緣影響力。所以這裡的俄羅斯化程度也十分之高:非但在產業體系上跟烏拉爾工業區相融合;直到蘇聯解體前,俄羅斯族在當地也遠超過哈薩克族;甚至時至今日,這裡依舊是阿拉木圖以外,哈薩克境內的俄羅斯人主要聚居區。

東南山地、裡海沿岸、北部平原,三大主要地緣板塊,共同構建了哈薩克斯坦的國力基礎。

但問題也就來了:這三大板塊的地緣關係實在太過疏離。它們就像三角形的三個邊緣角落,相互間相隔遙遠。

如果哈薩克斯坦是個小國也就罷了,但它的領土足足有272萬平方公里,這麼廣闊的架構下,三大主體地緣板塊卻如此撕裂,各自的實力又大致相當,這也就是說,哈薩克斯坦在地緣上有極大的分裂風險。

如果哈薩克斯坦是在沙俄或蘇聯控制下,這種撕裂倒還問題不大。畢竟俄羅斯實力超強,可以以居高臨下的態勢,從整體上將哈國牢牢控制。

但隨著蘇聯解體,哈薩克斯坦獨立,就憑它一己之力,根本沒辦法把這三大板塊有效整合在一起。如果這種局面持續下去,三大板塊經濟上自成一體,彼此間缺乏交流,久而久之,遲早政治上會走向分裂。

哈薩克斯坦當然要避免這種局面發生。但地緣結構決定了,它本身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它只能依靠俄羅斯,借俄羅斯之力,來維繫國家的統一。

但依靠俄羅斯的代價,就是必須成為俄羅斯的附庸。

要是在以前,哈國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雖然政治地位低下,但當時蘇俄國家富裕,至少可以在經濟層面對哈薩克斯坦有所拉動——政治上的委屈,可以用經濟的實惠做補償。

可現在,俄羅斯的工業體系日趨萎縮,非但無法再拉動哈薩克斯坦,反而因為兩國同樣需要靠輸出資源維生,進而在一定層面上形成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哈薩克再一門心思追隨俄羅斯,經濟上的性價比越來越低。

但哈薩克斯坦也沒有辦法。地緣結構的天然缺陷,決定了它必須要引入一個強勢外力來幫自己維繫統一。

當然,有些朋友會覺得這麼說有些空泛。具體層面上,俄羅斯是怎樣幫哈薩克斯坦維穩的呢?

這要從中亞的地緣格局說起。

之前雲石君已經說了哈薩克斯坦地盤雖大,但可開發程度不高,所以地緣實力有限,但它又處在各大文明交匯之地,所以無法形成獨立的文明體系。在古代,這塊地盤被納入伊斯蘭文明體系。近代以後,北方的斯拉夫文明崛起,並在政治上將其納入版圖,並在文明體系層面對其強勢改造,這就使哈薩克斯坦在文明體系上,形成北俄南伊的格局。

進入21世紀後,伊斯蘭和俄羅斯都相繼衰落,哈薩克為求經濟發展,向東與中國開展經貿合作,向西又積極謀求打通裡海——黑海的戰略通道,希望儘可能的與歐洲交流。如此一來,歐洲與中國的影響力就又隨之進入。

這下亂子就來了。

要是哈薩克斯坦內部地緣結構規整緊密,國力也較雄厚,那它可以作為一個整體,與各大文明體系交流,在獲得經濟發展的同時,確保自身的完整和統一。

可是哈薩克斯坦內部地緣結構四分五裂,所以各板塊與外部交流的同時,卻無法把這種發展成果惠及到國內其它版塊。而且由於哈國國力遠不能與中歐相比,所以這種對外交流合作自然而然的是由中歐主導。這種局面持續下去,裡海沿岸低地的歐化程度會日益增長,東南山地的漢化程度也會逐漸加深。而北部溼冷平原和中南部荒漠,則會依然延續舊有的斯拉夫與伊斯蘭體系。

西親歐洲,南屬伊斯蘭、北向斯拉夫,東附華夏。一個國家,居然在四個方向,形成四個全不相同,彼此間又相對獨立,缺乏足夠交流融合渠道的經濟和文化體系。這種格局發展下去,哈薩克斯坦的政治解體是早晚的事!

只是哈國也無可奈何。俄羅斯和中東的伊斯蘭國家都是資源輸出國,只有中歐才對哈薩克斯坦的油氣資源感興趣,也只有這樣個工業經濟體,才有能力向哈薩克斯坦提供現代工業品。哈薩克斯坦要是不願退回到遊牧時代,則必須跟中歐深入合作。

既要保證統一,又要促進經濟。兩難之下,哈薩克斯坦唯一的應對之法,就是在政治上緊緊追隨俄羅斯——雖則兩國經濟結構的高度重合,使哈國吃了好些悶虧,但只有藉助俄羅斯的強力保護,才能有效對沖外部的影響,確保國家在政治層面的統一。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哈薩克的的情況出現了些變化。具體來說,中國國力的突飛猛進,和地緣影響力的釋放,使哈薩克斯坦獲得了既擺脫俄羅斯鉗制,又能保證國家統一和經濟發展的歷史性機遇。

中國影響力是怎樣給哈薩克斯坦帶來轉機的?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下一節中繼續分析。

注: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44章——哈薩克斯坦系列之第1章節。對地緣政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雲石地緣政治全部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