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上的脂肪越多越容易瘦,瘦不下來可能是忽略了這一點

“白色脂肪”,白色脂肪細胞中有一大顆油滴(脂肪團),只有很少的線粒體(用來給較少的細胞活動供能)。其主要功能是將多餘的熱量(葡萄糖/脂肪酸)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儲存起來

而可能幫助減肥的是叫“棕色脂肪”(又稱“褐色脂肪”),棕色脂肪細胞中也有油滴,但是小且分散,而更關鍵的是這裡有大量的線粒體——於是細胞呈現為棕色(褐色)——所以它們有能力大量攝入葡萄糖和脂肪酸,並且很快燒掉。

肚子上的脂肪越多越容易瘦,瘦不下來可能是忽略了這一點

棕色脂肪細胞超微結構顯示:毛細血管分枝多,每個細胞都能接觸毛細血管。大量無髓神經纖維使每個脂肪細胞都接受棒狀神經末梢支配,使其對環境條件變化更敏感、迅速.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產熱系統。

棕色脂肪細胞的特異之處在於,它們可以(幾乎)無節制地燃燒熱量,且沒有增加自由基的風險……因為它們的線粒體中有一種專有的蛋白質——解耦聯蛋白1。

肚子上的脂肪越多越容易瘦,瘦不下來可能是忽略了這一點

當質子(H+)通過它們流動時(繞過了ATP合成酶),產生的不是ATP,而是會(白白)散失掉的自由熱(這使得線粒體可以不顧ATP-ADP的輪轉率而不斷燃燒熱量,並保證電子流動的暢通,從而不會增加電子洩露的幾率)——換句話說,它們能揮霍掉身體內多餘的熱量(葡萄糖或脂肪酸)。

棕色脂肪的流失

成年人體內褐色脂肪的重量一般都低於體重的2%。但人類嬰兒剛出生時,體內有大量的棕色脂肪(主要集中在上背部和肩膀,其次是上胸部)。

嬰兒並不胖,其體脂率頂多也就15%,這個數字絕對低於現代的絕大多數成年人的——不過他們四肢短小而很顯得嘟嘟的胖……就像豬的體脂率也不過15%一樣(豬也不冷)

肚子上的脂肪越多越容易瘦,瘦不下來可能是忽略了這一點

在成年人的棕色脂肪細胞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或者退化。

褐色脂肪組織與白色脂肪組織具有截然不同的生物學功能,它是非常特化的產熱組織,主要通過遇冷(冷暴露)大量產熱消耗能量。

因為小孩子身上也總是會有大量的棕色脂肪細胞,於是他們很難發胖(胖小孩有很大的代謝問題……),另外他們的體溫也相對較高,且很不怕冷。

研究也發現,越胖的人,體內的棕色脂肪細胞越少。

成年人體內的棕色脂肪

2009 年, Virtanen 與 Saito 等 對健康成人的研究也發現在寒冷暴露後,人體脊柱旁、 肩胛上及鎖骨上脂肪組織活性增強,經活檢後發現為棕色脂肪,證明人體有快速形成棕色脂肪的能力。

下圖是棕色脂肪細胞用橫向計算機斷層掃描(CT)、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PET與CT融合成像圖片

肚子上的脂肪越多越容易瘦,瘦不下來可能是忽略了這一點

許多類似的研究大都表明:

1.這類棕色/米色脂肪細胞,可以通過冷刺激再次激活,並且棕色脂肪細胞和骨密度呈正相關,棕色脂肪細胞越多、活性越好,骨密度越高。

2.Vijgen 等 對病態肥胖患者的研究顯示,棕色脂肪細胞含量越少,能量消耗越少,越容易肥胖,反之,棕色脂肪越多,越不容易肥胖。棕色脂肪細胞與體重指數、體脂肪含量、體脂百分比成負相關。

數據比為:50 g 棕色脂肪充分活化,可消耗每天攝入能量的20%;63 g 完全活化的人體棕色脂肪,一年內燃燒的能量相當於4.1 kg 白色脂肪重量。

3.根據Yoneshiro 等 [19] 對健康成人研 究證實,BAT 含量隨年齡增長而減少,BAT 活性也隨之降低,這也可以解釋大隨著年齡增長,肥胖幾率就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棕色脂肪細胞,是通過非顫抖性產熱的手段來產熱,保持身體體溫。

因此,提升棕色脂肪的活性是關鍵。

提升棕色脂肪的活性--受冷

當皮膚上的寒冷受體被激發後,寒冷信號傳至神經系統,交感神經張力增加,下丘腦開始大量分泌去甲腎上腺素。

肚子上的脂肪越多越容易瘦,瘦不下來可能是忽略了這一點

以上紅色顯示區為棕色脂肪

兩種因素結合,在白色脂肪內催生棕色脂肪細胞,並且提升解耦聯蛋白1的表達水平(從而提升其產熱能力)。

受冷也能直接刺激脂肪組織內的細胞產生更多的線粒體,並提高解耦聯蛋白1的表達水平,促進棕色脂肪的產生,提高其活性。

除了增加棕色脂肪,受冷還能直接減少白色脂肪。

以前一直認為,白色脂肪細胞的數量只能增不能減——除非做抽脂手術——但和之前認為的棕色脂肪細胞只能減不能增一樣:那都是在溫暖中的情況。在寒冷中,白色脂肪細胞會開始凋亡,從而數量逐漸減少,棕色脂肪細胞數量增加。

局部皮膚長期受冷,(在不至於會損傷上面的皮膚組織和下面的肌肉組織的情況下),會迫使皮下脂肪“溶解”(小孩子的“凍傷”部位是這種情況的極端表現)——傳說中的“局部減肥”。

在這個意義上,受冷是最天然的抽脂手術……

棕色脂肪是控制血糖的福音

另外,在受冷時,棕色脂肪細胞還會大力吸收並燃燒葡萄糖(攝入率可達到白色脂肪細胞的15倍),從而能夠幫助控制血糖。

棕色脂肪還會提升脂聯素水平(與白色脂肪細胞的大小負相關),從而能幫助恢復胰島素敏感度。

棕色脂肪還會降低炎症水平,降低瘦素水平,從而幫助恢復瘦素敏感和胰島素敏感。(詳見下圖)

肚子上的脂肪越多越容易瘦,瘦不下來可能是忽略了這一點

箭頭表示上升

現在2型糖尿病發病率最高的人群是亞洲南部居民,有研究發現,他們身上的棕色脂肪細胞(相比於高加索人)要少得多。

許多哺乳動物在進入冬眠之前,身體已經處於事實上的“糖尿病狀態”:瘦素抵抗、胰島素抵抗、血糖水平高、細胞膜上有大量的Ω6脂肪酸……但在冬眠之後這些問題都會消失……(現代人這麼高發糖尿病,是否與全球變暖有關?)

光與棕色脂肪

除了寒冷外,對棕色脂肪影響最大的因素就是褪黑素了——褪黑素可以提升解耦聯蛋白1的水平,從而可以催生棕色脂肪,並促進棕色脂肪細胞產熱。

褪黑素是怎麼來的呢?

當我們的眼睛連續4小時不見光(主要是藍色光,其次是綠色光)後,腦內就會開始大量分泌褪黑素……

怎麼可能?我們現在整天活在燈光裡……

是的,現代人的生活環境,成功模擬出了一年365天、極端的“晝長夜短”——和溫暖一樣,長時間的光亮也會抑制棕色脂肪細胞的活動,促進其凋亡,並讓白色脂肪細胞增殖。

肚子上的脂肪越多越容易瘦,瘦不下來可能是忽略了這一點

試驗發現:

如果給倉鼠每天下午4點鐘就注射褪黑素,那麼60天后,它們的身體就會開始進入“冬季模式”:體重下降,體溫上升,毛皮變白。

或者,如果讓倉鼠只在每天8點~16點的時間段內見光,那麼也有完全一樣的效果。

鍛鍊身體也可以幫助增加夜晚時分泌的褪黑素,從而催生棕色脂肪細胞(而晚上生活在人造光裡,這事就別想了……)

所謂受冷,究竟是要多冷呢?

貌似有各種冷法:

有的試驗讓人連續一天24小時、只穿短褲和T恤,待在20℃的環境中,也能逐漸地觀察到棕色脂肪的出現;有的則讓人每天6小時待在15~16℃的環境中;有每天1小時,10℃左右的;也有每天20秒,0℃的……

除了以短褲短袖迎接涼爽空氣:沖涼、游泳、泡冰水澡、冰敷、冬泳、甚至你想住在冰箱裡都OK……

滾滾後記

終於磕磕叨叨完成了一直想寫的棕色脂肪,為什麼想傳遞這個話題,因為大量的數據真的活生生地證明生酮和它的密不可分。

溫暖、長時間光亮、高碳水飲食、棕色脂肪,這幾樣越息息相關,它們都是典型的“溫暖”信號,而在沒有受凍的環境中,我們的身體不需要棕色脂肪,卻會有大量白色脂肪來儲存湧入、無處安放的葡萄糖……

所以,試著把整個過程反過來,讓身體進入“冬季”:寒冷、短時間光亮(或至少儘量減少對著電腦)、低碳水飲食——三者互相聯手,催生棕色脂肪,催死白色脂肪,那似乎更為理想。

不過,也許你又問了----

如果一邊生酮,一邊捨不得受冷,會怎樣?

身體的炎症水平可能不會降到最低,已有的瘦素抵抗、胰島素抵抗、甲狀腺問題可能無法完全恢復(可能會手腳冰涼),身體力量可能會有下降,甚至可能減不了肥……(還有女生可能會生理期紊亂……)

而如果一邊受冷,一邊高碳水飲食,會怎樣?

由於高碳神經肽Y等問題,棕色脂肪細胞的活性會較低,而同時白色脂肪細胞很可能不會減少,因此很可能會變得更胖(所以你問我冬泳為啥還有胖子,大概是因為如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