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毛泽东的七绝诗: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七绝·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毛泽东诗词——毛泽东的七绝诗: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这是1910年16岁的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就读时写的一首言志诗。

毛泽东从偏僻的韶山来到地处繁华闹市的新式学校东山小学,同学中大多是富家阔少,衣着讲究,举止文雅。而毛泽东通常是身着破旧的短衣和裤子,且来自外乡,年龄也比其他同学大6岁。这个"新来的乡巴佬"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嘲笑和蔑视。但这种自卑不但没有使他沮丧,却更加激发了他宏伟的抱负和奋发向上的勇气。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构思巧妙,托物言志新颖。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以及心态的描述,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少年时期的远大抱负和博大的胸怀。既对那些富豪子弟嘲讽蔑视,又表达了年轻的毛泽东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尚还朦胧的领导群伦的英雄意识。

该诗最早是由1987年7月17日《羊城晚报》发表的一篇不足200字的短文"披露"的。另有李世民、薛瑄、严嵩、张璁、郑正鹄等多个版本的类似民间故事流传。

七绝·改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诗词——毛泽东的七绝诗: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一九一零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

《七绝·改诗赠父亲》是毛泽东此时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的诗略加修改而成。毛泽东适应自己的情况做了改动,表达了自己远大的志向,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厚感情。

七绝·屈原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毛泽东诗词——毛泽东的七绝诗: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屈原是毛泽东非常喜爱的诗人之一,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也是毛泽东终身最爱读的书籍之一。他在第一师范读书时的笔记《讲堂录》曾经工工整整地抄录了《离骚》全文。曾多次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收集各种版本的《楚辞》和屈原著作,晚年更是将《离骚》置于床头。

《七绝·屈原》是毛泽东在1961年读完《楚辞》时所著的一首七言诗。此诗中高度赞扬屈原的爱国精神,把屈原的才华、当时的世情、以及屈原在悲愤、绝望中的心境精炼和巧妙地作了艺术再现。毛泽东运用诗句的艺术魅力,同情屈原的遭遇,诉说屈原能赋骚是因为手中有一支战斗之笔,用来捍卫自己和国家,同时歌颂了屈原强国抱负,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不屈服于恶势力而以身殉志的英勇无畏的形象。

七绝·五云山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

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

毛泽东诗词——毛泽东的七绝诗: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会根据宪法的规定,选举了国家领导人,毛泽东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被选为全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庆龄等13人为副委员长,毛泽东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这个时期,各方面工作都有很大进展,祖国大地生机一片,欣欣向荣。《七绝·五云山》是毛泽东在1955年在游杭州五云山时即兴所做的一首诗。

《七绝·五云山》与《看山》和《莫干山》同时写于游历杭州美景之时,同样是写景抒怀的即兴之作。抒发了诗人的欢快心情,这与当时我国的大好形势是分不开的。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作者真实地描写了自身感官感受,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特别是“五云山上五云飞”,是一个让人叫绝的佳句,全句七个字,竟两写“五云”,此处的重复,恰好道出了该山的奇妙传说和动人景色,令人喜读、耐读。

《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1961年9月

其一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

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其二

鉴湖越台名士乡, 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 一例氤氲入诗囊。

毛泽东诗词——毛泽东的七绝诗: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1961年9月25日,是鲁迅诞辰八十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鲁迅,毛泽东热情洋溢地写下这首诗。

第一首以20世纪30年代文化战线上"围剿"和反"围剿"这一充满刀光血影的尖锐斗争场景为背景,反衬出鲁迅先生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气概。称颂鲁迅先生在阴森恐怖的环境里,毫无畏惧地以笔作刀枪,与敌人鏖战;

"小诗",指鲁迅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亦称《无题》或《悼柔石诗》)。这首诗慷慨悲怆,气壮情真,表达了鲁迅"怒向刀丛觅小诗"的坚强斗志。毛泽东爱读鲁迅诗,尤欣赏鲁迅那些激情澎湃、笔挟风雷的诗句,并常予援引,用以教育党内外同志。毛泽东显然对鲁迅的这首千古绝唱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并把这首诗视为体现鲁迅革命精神的代表作之一。

第二首从精神文化渊源上发掘鲁迅先生与他家乡历史上爱国诗人陆游、秋瑾一脉相承的关系,赞颂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使鲁迅精神得以升华。第二首虽然字面上未提鲁迅,但却深刻揭示了鲁迅赖以植根、成长的文化沃土和给鲁迅以丰富精神滋养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与第一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