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麻省理工博士,「墮落」到連高中生都不如,她究竟經歷了什麼?

從麻省理工博士,“墮落”到連高中生都不如,她究竟經歷了什麼?

記得曾有機構做過調查,30年間的中國高考狀元卻最終無一成為頂級人才,又間或有新聞報道當年的哈佛女孩最終也泯於眾生,未見對社會有多大貢獻。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一位學霸似乎也是這樣的例子,那麼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看看吧!

一個20年前在高考中名列前茅的女學霸曾告訴我,她恨那個所謂的知名高中,回想起那段時光,是無盡的黑暗刷題歲月,而且老師僅允許他們重複練習對於考試重要的科目,那些有趣卻“無用”的科目比如歷史,人文完全沒有涉獵,導致她至今仍對此抱有遺憾。

這不僅讓我們反思,我們的教育培養出的學霸,是否真的具備更強的將來為社會貢獻的才幹,還是我們扼殺了他們終生學習的興致,探索世界的好奇。這篇文章的作者貝拉(化名)一路都是學霸,讓我們讀讀她的反思。

曾經的輝煌:別人眼裡的成功典範

在做媽媽之前,貝拉是個循規蹈矩的留美博士生。每天按部就班地到實驗室做科研,週末開著自己的車買個菜,逛逛州立公園,偶爾找一群朋友到家裡大吃一頓秀秀廚藝,或者去聽聽高大上的講座,沉浸在世界名校的優越感裡,生活平靜而美好。

大寶的降生像投進安靜湖面的一塊石頭。這個小軟香首先帶來的是母愛氾濫,但很快就拋給我一個將困擾她很久的問題: 該怎樣教育他?於是各種育兒書籍,全世界的教育理念,各個育兒公眾號和論壇都趕快讀起來。吃喝拉撒都有講究,早期教育更是至關重要,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分鐘都不能浪費。自己學習的同時還要改造千里迢迢來幫忙帶孩子的老人,其中的爭執甚至傷害都不堪回首。

回想起當時近乎強迫症的狀態,最根本的原因是潛意識裡對自己的不滿。幾乎在所有人的眼裡,當時的貝拉都是教育成功的典範: 來自很小的城市,普通的工薪階層父母;從小學到初中都是年級第一名,保送進重點高中仍舊很拽的參加了中考,輕鬆拿了個狀元;千軍萬馬中考進北大,接著申請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全額獎學金讀博士;同時跑得了運動會,拿得起畫畫筆,還摻和在各種學生會里,真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從麻省理工博士,“墮落”到連高中生都不如,她究竟經歷了什麼?

“天子驕子”走向“苟且眾人”

然而在這個近乎完美的學霸故事裡,只有貝拉自己知道一定有哪裡不對。因為隨著學歷的增加,她的自信心和學習效率都在急劇地消減。她頻繁地做著重回高考考場卻什麼題也不會做了的噩夢。

看看周圍的同學,總覺得自己是最差的那個。每天起床去實驗室幹活都不情願,甚至產生過許多次不想再讀下去的念頭。年少時大家都喊著的當科學家的夢想近在咫尺,可我一點興趣也沒有,只想著能找到個工作就行啦。孩子降生後她急於教育他的偏執狂狀態,突然讓她意識到對這樣的人生是不甘心的;同時也讓她靜下來思考,曾經意氣風發的“天之驕子”,為何變成了只在乎眼前苟且的泯泯眾人。

回想起來,從進入大學的時候開始,貝拉的鬥志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因為在這之前,人生目標簡單而清晰:考上名牌大學。即使是現在也有很多家長認同,只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可以live happily ever after。

這一目標實現的途徑也很明確,考高分。於是她不用思考上大學究竟是為了什麼,也從未想過自己喜歡什麼,只要修煉考試技能就好,其他活動通通是浪費時間。偏偏她又在考試上有些天賦,加上學校裡分兒高最牛的氣氛,我一路成就感爆棚,這又激勵我繼續埋頭苦練,終於拿到了亮閃閃的北大通關證書。

可是通關之後,沒人告訴她該幹什麼了,從來未曾獨立思考過的我一下子迷茫起來。再說到選專業,更是一頭霧水,除了考過的科目,其他的可以說完全沒有概念,最後就選了一個容易出國的專業。

沒有了努力的方向,對專業又缺乏興趣,貝拉和周圍很多同學一樣,大量的時間都在打遊戲、看電影。坦白點說,大學生涯只留給了拖延症和隱隱的挫敗感。學習動力不足帶來了拖延,而挫敗感就來自於除了考試之外其他的評價體系的出現,比如科研成果。

從麻省理工博士,“墮落”到連高中生都不如,她究竟經歷了什麼?

畢業季的隨波逐流

到了畢業時節,不知道該如何做選擇的貝拉隨大流來到了美國讀博士。當時的貝拉對讀博士就意味著選擇科研道路完全不知情。開始讀博生活後才發現,考試成績幾乎沒有任何意義了,投身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基本素質貝拉又都沒有訓練過,加上在麻省理工這樣的頂尖學校,周圍同學全是精英,使得貝拉不得不接受更嚴重的信心打擊。

日復一日枯燥的實驗室勞動加上學校之外相對安逸的生活條件,終於讓她忘記了曾經的躊躇滿志,覺得堅持熬到畢業,找個體面的工作,過衣食無憂的生活也很好吧。

這樣的心路歷程,相信並不是個例,我看到很多大學同學和從國內其他名校來美讀博的學生,和我的狀態一樣。當然,能夠在美國工作、定居,在很多人眼中已經是奮鬥成功了。只是這樣的未來,是否對得起當年埋頭苦讀12年為拼那萬分之一甚至幾十萬分之一的機會而付出的努力?

梁啟超在《學問之趣味》中寫道:

“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捱過幾十年,那麼生命便成為沙漠,要來何用?”而我最痛苦的時刻,是告訴爸媽,我不喜歡我的專業讀不下去了,他們反問我,那你喜歡什麼?我竟然什麼也答不出來,那種茫然令我近乎絕望。年過三十仍然不知道喜歡做什麼的我,離成功也實在太遠。

從麻省理工博士,“墮落”到連高中生都不如,她究竟經歷了什麼?

母親的反思:不讓孩子做學霸

養育孩子,一方面能幫我們重溫記憶模糊的童年,另一方面也給我們一個機會去修正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錯誤。我的孩子絕不要再以考高分、當學霸為目標,這根本不應該成為教育的目的。

尤其在我們的生活正在被互聯網顛覆的時代,原來需要靠高分才能獲得的優質教育資源現在都可以從網絡上輕鬆得到,學習的能力和效率將更為重要。我不會為孩子考試得了99分還是100分而糾結,也不會追問他們拿到了什麼名次。我不會跟孩子說,別的什麼都不要想,好好學習就行。

相反的,我要努力讓孩子們成為一直充滿好奇心並能自我引導的終身學習者,而不是靠別人設置好的目標才能前進;我要讓孩子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能在過剩信息的迷霧裡看清這個世界,而不是人云亦云,被大眾的觀點綁架。而我最終的目標,是讓孩子們找到他們所喜愛和擅長的事業,為之傾盡熱情和汗水,享受過程中的磨難和收穫。

不管世界怎麼改變,這都將成為能陪伴他們一生的幸福之源。

本文轉載學術志分享,如原作者如不願意本網站刊登使用相關素材,請及時通知本站,我們將在短時間內予以處理,敬請聯繫010-8286312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