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所谓的“职数”来限制教师职称晋升目的何在?

兰郁芷青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全国都存在这种职数的情况,但是作为兄弟省(湖南,广东),笔者接触的情况是评聘分离的,即是没有岗位没关系,你可以先评,等上面的人退了再聘你。这样就不存在限制晋升了,只是没有享受到相关待遇而已(部分学校有相关举措,内部会提高),那这样的设立目的何在?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分析一下,如有不对,敬请留言批评指正。

减轻国家负担

我们知道,教师属于国家事业单位编制,是由地方财政进行拨款建设及运行的,但是由于财政预算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如果任由学校发展,特别是乡镇等地,地区财政将很难负担起这笔开支,但是又不可能直接管控所有学校,所以设立职数,限制学校规模。



那会有朋友提出两点疑问,没有老师怎么办?可以聘请临聘老师进行补充,临聘教师工资也由财政划拨,但比招聘一个教师负担要小近一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高级不退就没有出路了吗?也不是,规定是可以申报增加职数的,但是,你懂的,我就不多说了。

加强教育的公平性

对于某一地区,教师的分布肯定是不均衡的,作为教师最大的成就感是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必然会导致拥有优质生源的学校优秀老师集中,生源质量较差的学校缺少优秀的老师,通过职数可以管控这一点。



有部分优秀教师在好的学校因为没有职数,工资上不去,而且也可能没有好班教,到一所相对差一点的学校,不仅可以以高级教师被聘,工资上一个台阶,而且还能够带汉好班,估计还是会有教师有想法的。

提高学校的管理程度

那职数的数量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分配的,具体的操作是由学校负责,如果学校不能处理好这一事情,结果就是校领导得不到教室人心,学校评分不高,影响学校声誉和发展。

相信有朋友所在的学校有这种情况吧,一个高级教师看仓库,一年十几万啥事不用干,一个临聘教师16节课加班主任,晚自习另算一年到手包五险一金才6万。这种事就应该是学校来处理,不可能教育局把每一个老师的人事权全部抓在手里吧(一般是掌握中层以上干部人事权)。



还有的是高级教师到了55,60了就是不退,因为职称是高级,政策允许延迟退休,非要占着茅坑不拉屎,说我还愿意奉献,我还要工作,我还要为学校贡献,一旦聘用了这个病那个身体不舒服又都出来了,而延迟退休是一次性五年,所以一个职数占着拿高工资又不干活,影响下面所有人五年时间。学校管理上就应该改进。

以上为笔者针对接触到的情况有感而发,都是亲眼见到的情况,负面案例皆是特例,不代表普遍现象。


教育魔方


以“职数”来限制教师职称晋升,是教育生态中的一颗逐渐恶化的“毒瘤”,为广大一线教师所诟病。原因如下:

1、打击一线教师的积极性。

为了能评上中级职称,我这些年来是拼了命提高教学能力、班级管理水平,积累自己的教学业绩。但是,无论我如何拼命,无论我参加并通过多少回全省统一的职称考试,上头却只给我三个字:“没职数”。那么,职数都去哪儿了?根据知情人透露,那些评上中、高级职称的职数成了部分学校部分教师的专利,其他老师想晋级职称,别说门,窗户都没有!例子我不想再举,在我之前的回答中都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在《退休教师工资上涨与职称有关吗?》这篇问答中的例子大家不妨去看一下,或许你会心有所悟。

2、蚕食教育生态的公平。

有些人说限定职数可以促进教育公平,可以提高教师积极性,我只想说两个字:扯蛋!在中级职称这个位子上我苦苦挣扎了十年时间,到头来连参评的机会都没有,“0职数”这道硬伤不仅在逐渐蚕食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更在很大程度上蚕食教育生态的公平。明面上的“0职数”,但实际情况怎么样呢?你懂的!

3、挫伤学校管理的执行力。

“职数”都被限定死了,校长说的话算什么?考核分再高有什么用?就算满分又怎么样?反正我的职称又不能晋级。今天,我们原来学校的校长换了。原因不是因为原来的校长犯错误了,而是他不想干,主动请辞;同时,我们学校的教导主任也没人做,也是主动请辞,目前教导主任还没有人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现在对我们学校可谓头痛欲裂。

但是,头痛归头痛,头痛的归因还不是因为教师的积极性有限?你一个中级职称的职数都不留给我们,我们哪来的力气去做学校那么多杂七杂八而且又是免费的任务?在我们学校中,中坚力量就是那些多年欲要晋升中级职称未果的那些教师,当这些教师如同玻璃窗前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却看不到职称评聘的希望,你让他们如何用出洪荒之力让学校的管理工作称心如意呢?

众所周知,提高教师积极性已经有绩效工资这一块了,如果再在职称评聘方面动歪脑筋,只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按工龄自然晋升职称,淡化职称工资,鼓励教师终身从教,会不会比“限定职数”更有作用呢?


微雨润苗


支持教育部从今年开始起就全面取缔中小学尤其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即初中、小学)包括公办幼儿园教师职称制度及所谓“职称工资”,一律按工作年限即所谓“教龄”发放工资。

必须科学指出,初中、小学完全是基本知识和萌芽“技能”的传授型,话说一个高中毕业生就能拿下全部教学任务,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义务教育既不是搞什么“高科技”,也不是什么国家“攻关型”重大课题科研项目,根本不需要小题大做、故弄玄虚的什么文凭学历、论文及论文获奖、“职称”及职称评定,更不需要扯天搞“作秀”教改、所谓“新课改”观摩运动、折腾人的“课改”活动及暑假培训之类,不需要每年一次的装逼走过场“教科研”立项解题之类纯粹文字报表游戏!

基础教育必须取缔教师“职称”及职称评定,为此,国家可以先拿河南等省或者仅以河南省南阳市等小部分地区尝试搞基础教育工作者职称及工资待遇问题改革试点,首先立即取缔初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职称评定及职称与工资挂钩;

同时,强制推行实施“过五不师”新政——由于面对的是少年儿童,为防止“隔代教育”现象,小学、幼儿园教师必须“年轻化、朝气化、时尚化”,禁止五十岁以上的“老学究”在校园内晃荡,更禁绝“头发花白”的“老家伙”们继续在岗执教!因此,初中、小学、公办幼儿园教师,不管男女,凡年满50周岁,必须一律强制退休或提前内退、病退;

或者,也可以根据个人自愿和申请,凡年龄达到50周岁的小学教师可以永久买断教龄工龄,一次性发放一笔100万元左右的教龄工龄补贴安置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之后,完全自理,不再领取任何工资、不再享受任何工资增加上涨及养老金、医疗保险、公积金等所谓“三金”包括社保金待遇等。


素食主义新时代


岗位、职级(职等)、职数这套机构岗位编制技术是改革开放初期90年代在国有经营单位率先开展起来的人事制度,是实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前的过度时期的老事物了。

当时起到过一些所谓积极作用,以现在的眼光重新审视,就好像是在鱼塘里放入了一天鲶鱼,只是一个投石问路的作用。

由于容易与我们国家特有技术职称编制混淆,(职称不是岗位)因此职数的叫法并不可取,科学地称呼是“岗位数量”。岗位数量(所谓职数)的本来用途是根据实际测量出来的岗位工作量标准、工作质量标准和服务对象标准,来界定具体从事这项岗位工作的人的数量。这个是上世纪60年代英美国家的工厂为提高效率、改善岗位条件、科学组织生产过程,邀请哈佛等大学和管理公司开发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岗位描述测评技术。

我们现实中,比如学校,将职称评级与职数挂钩的目的,个人理解是它为了与分配制度挂钩,什么职级拿什么工资奖金,多少职数则是为了控制工资奖金总额。所以,就会出现僧多粥少的恶性竞争局面,教师们千军万马跃龙门,争夺教师地位和工资的金字塔,而各种偶然的必然的人为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这个争夺,逐级流落下来的人必然是多数的,因此它不是一项积极的、合理的、具有激励作用的制度。

如果更为直观的比较职数的作用,可以比照“末位淘汰”制度,无论什么情况最后一名都将被淘汰。职数只不过扩大了各等级末位的数量。它们都不能够合理合情的看待和对待一个工作的人,毫不留情地予以淘汰,丝毫不顾及这个人的真实生活和工作的质量、需要和方法。因此,现代企业制度都对这两种简单的绩效与分配制度予以变革、淘汰。

从现实的需要来看,对于后代的教育每一个家庭和每一对父母都越来越重视,投入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可想而知教师的工作程度、质量必然随之提高,那么紧随而来的就是他们收入的增长必然是显著的增加。与其被现实推着走,不如走在现实的前头,由国家大力普遍提高教师的收入以推动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而职数国家就没必要管了,由学校根据自身需要制定具有激励作用的岗位编制和分配制度。而更进一步在所有领域彻底抛弃职称制度,代之以更为科学的工作岗位定岗定编制度,让岗位只表明工作岗位,让分配服从于岗位工作质量。有职务称谓的岗位只表明它对管理结果负责,有技术称谓的岗位只表明它对专项内容的工作结果负责。而所有管理系列、技术系列只会干扰员工对质量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界限的认识和把握,对系统的科学管理起到阻碍的作用。


墨言91356911


我是受这个影响的人之一。

我09年参加工作,因为是本科,10年就转为二级教师了。但是,但是,但是到现在我还是二级教师,为什么呢?


以前不受职数影响时,二级教师满三周年以后就有资格去评一级教师。所以到14年就有资格了。(每年做资料的时间是7、8月份,发证时间12月,所以要14年才够三年)但是,运气很不好,14年准备做职称资料时,上级说职称改革,暂停评审。

15年同样没得评审,还在改革……

16年说可以了,基本不变,我们14个同事开开心心的把所有资料做好,交上去。没多久又退回来了,说是职称改革还没最终定下来,继续暂停。

17年终于可以评啦,好开心,却是要受职数影响,我们学校目前一起教师还超了2个,高级超了3个。也就是说,一级这个位置没空缺,没得评。要等有空缺了才能去评审。如果正常状态下,等高级空缺了,一级教师晋升为高级教师了,才能空出那么一两个职数来,但有23个人眼巴巴地看着……

现在,希望有新的改革吧!


11-12年县年度考核优秀

12-13年省课堂实录三等奖

13-14县年度考核优秀

14-15县优秀班主任

15-16县年度考核优秀

16-17县教改,省微课三等奖

17-18县优秀教师

连续9年班主任。或许我的工作比起很多人来差远了,但还有很多比我小,成绩也没我好的同行,因为有职数,已经一级教师好几年了。

我们这里同教龄一级教师比二级教师多了500吧,但我们本身工资不高,所以500还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有一样不幸的人么?


快乐校园路


这是正常的岗位设置,无论是干部级别,还是专业技术职务,任何一个单位,是不可能大家都一样的,世界上没有这种社会。

但,这并不是说,现在这种情况是合理的,恰恰相反,现在在职称上,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亟待解决。

在诸多问题中,最突出的,也是为教师诟病吐槽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评审的问题,另一个就是职数问题。

今天,不讨论评审问题,专门来说说职数问题。

问题质疑为何要控制职数?这很简单,职称是跟工资直接挂钩的,职数多了,工资总额也就多了。涉及到钱,事情就不是那么好办的了。

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是人事财权不统一,过于分散,很多时候,教育部门有心无力。在年初印发的关于教师队伍建设个改革的文件里,提出要建立人事财权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这是很有道理,也是必须的。

当然这是有一个阶段的,文件里的时间界限设定在2035年。在此之前呢,当然不是等,是不断的改革才会达到目标的。现阶段,就是应该增加中高级职称的岗位职数,让辛勤苦干长期从教的老师都有希望晋升到中高级职称。达到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的激励效果。

同时,工资构成的改革上,可以逐步降低职称工资的比例,加大教龄工资和业绩工资的比例,经过一段时期的推进,达到工资与职称脱钩。职称可以另设政府津贴,不属于工资范围,属于奖励性质。

这样,职称问题便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中质疑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教师妹子一枝花


对于教师职称的根本出发点,是激励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原以为的好出发点,到现在却演化成了部分教师的“专场”。我们学校也是,进高级的名额没有,根据教师数和教师高级数的比例来进行核算,超标的就没有名额。

其实,说实在的以校为单位却有些偏颇,应该放开名额限制,公平竞争!只要达标的教师给予相应的职称岗位待遇。我们都知道一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的工资待遇差距是几百元,对于教师们来说这几百元也不是小数字啊!

说到职称对于教师的影响,很多教师都知道的。个别不和谐的现象确确实实影响的教师形象,也影响了教师的团结。真心希望教育职称的制度进一步完善一下,别在让教师们寒心了!


风雨小川


简单地说吧,

1,从反面来分析。

如果没有所谓的“职数”,后果可能怎样?

是不是级别普遍提高?相应的,钱是不是发放的多一些?

国家发放的那部分还好点,如果地方政府匹配的那部分呢?

富裕的地方还能解决,贫穷的地方呢?

到时问题更大。

2,本来,广大教师对评职称意见非常大,如果再普遍地没限制,总有些人能晋升的快些。如要达到顶端以后,以后工作还有动力吗?

3,物以稀为贵,没限制的晋升,能显出高级的稀缺吗?

4,这种制度虽然打击了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可让你年轻教师轻而易举的晋升职称。老教师也心里不平衡呀,他们都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了,没功劳也有苦劳。结果让你们年轻教师进入高级。论工作量,你干了十年教龄,能和干了三十多的工作量比吗?

5,让老师能安心工作一些。大家一看,反正没有名额,也就不那么心强了。还能保持一团和气。整年想着晋升职称,何时安心工作?

6,容易让学校聘用教师。现在表面是采用的聘用制,如果个个都是高级教师,谁聘用得起呀。

7,形成核心作用。如果数学里有一两个高级教师,就以这高级教师为招牌,形成数学老师的团队作用。反之,个个都是高级教师,谁服谁呀。力量分散。

不说那么多了,这都是我自已瞎想的,上面制定这个政策的人,谁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至于什么时候改变,等着吧,改变不改变也没多大关系。

上面会想出更多的条条框框来限制。让你有目标,让你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想凭工作量?想凭教学成绩?还是想凭教龄?

看国家往哪方面努力,就在哪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

比如,在应试教育中,可以制定教学成绩这一条。只要获得县市第一名,给你证件。

如果想留住老师,可以在教龄上下工夫,按教龄晋级,如果到50还没到晋到一级,直接让你晋升一级。

如果老师紧缺,想鼓励年轻老师多干,可以在工作量制定相应的优惠。

本来不想回答关于老师的问题,因为里面有太多的无奈。


左析右洞


“职称”恐怕要算是整个专业技术行业最具有热度的词语了,教师也在其中。

职称指标少、职称难评,在教育行业内表现最为突出,教师意见也最大。


教师们认为职称“难”,主要表现在职数紧缺、申评程序复杂不公平。但制约职称评晋的最大瓶颈可能在于“僧多粥少”即职数太少。

至于人社与教育部门为何要设定职数来限制教师职称评定呢?原因也很复杂。我认为主要在于职称级别与工资硬性挂钩,地方财政要承受负担。现在,绝大数农村县,财政确实比较紧张,这是不争的事实。职数不控制,可能财政承受不起。职数卡的太紧,教师有意见。教育部门也想改变这种情况,通过增加中级以上职称职数来缓解压力但无奈人社部门、财政部门不答应,这种努力也往往以无果而告终。

要改变职数过少的问题,不是没有办法,关键在于市级及区县及政府要真正树立并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意识和战略,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及支出布局,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增加对教师职称调整所需资金的专项拨款,国家、省级政府应通过教育经费、教师工资转移支付等方式,对农村区县教师职称晋升所需资金的给予资助。教育管理部门应主动积极争取教师职称职数的增加,协调有关部门,综合解决学校教师职评中的难题。同时,也可以采取减少职数设置限制,扩大职数,缩小职称级别之间的工资差别等办法,缓解当前的职称设置评定中的问题!


杨永厚教授


客观地讲,职称不是“福利”,不是为了提高教师待遇而有职称,职称的前提是质量,职称必须要有合理的比例结构。如果不是这样,干部也可以不要职数限制.....。因此,职称“职数”是必须的、必要的,问题的关键是职称不能“终身制”,动态的“能上能下”就没有“职数”限制问题。美国大学的“非升即走”就是最好的说明。总之,“职数”的本质是体制的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