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龍寺,始建於唐宋時期,毀於建國初期,曾是禹城境內著名的佛教聖地。該寺位於房寺鎮崔李村,系本村三個寺廟(西寺、南寺、北寺)中的北寺,它座落於村子的東北部,由前殿、後殿(各三間)組成,前殿正中供奉著西天如來佛祖,兩個門柱及兩個梁和脊檁上分別雕有一條盤柱巨龍,五龍寺由此而得名。(南寺與北寺一道相隔,名曰三聖奶奶廟;西寺位於村西南,名曰關帝廟。)據81歲(2002年)的李清山老人講,清末時,佛教在本地很盛行,除五龍寺外光本鎮著名的佛教寺院就有白塔寺、邢店寺、九聖廟等多處。五龍寺的主持(先後有然立、吉順、然竹等)統管禹城、高唐、平原三縣的佛教事務。所以五龍寺在當時有一定影響,京城裡的人都知曉。佛教徒於農歷每月初一、十五晚上聚會寺廟唸經、拜佛;六月初一至三十和臘月初一至三十的晚上,寺廟撞鐘。此外,還進行“打醮”,即教徒聚會於治喪之家奏樂、頌經,為死者超度靈魂,平時還常到患病者家中為病人祈禱。
五龍寺有廟地50畝,以出租土地為主要活動經費來源。解放後土改時,廟地被分給本村民眾。
在五龍寺的歷代主持中,較有影響的當屬然竹和尚。他知識淵博,積善修德,不僅懂佛法,主管三縣佛教事務,而且知曉國家法條(常幫助鄉民打官司)、社會人文,通文理、善彩扎、書法(其書法一方秀才所不及)。此人根出於房寺,長於南店,出家在五龍寺,只到1957年還俗在崔李,圓寂於1961年前後,葬於村西南,享年約73歲。
據《禹城縣誌》記載,五龍寺是解放後留存時間最長,最完好且有僧人主持寺院事務最長的寺院(1955年全縣僅存兩處)。
閱讀更多 掌上禹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