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政治家与《资治通鉴》,一本权谋书,更是政治智慧书

毛泽东说:“有人说,搞政治,离不开历史知识。还有人说,离不开权术,离不开阴谋。甚至还有人说,搞政治就是捣鬼。我想送这些人一句话,不过不是我说的,我是借花献佛。那是鲁迅先生说的,‘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历代政治家与《资治通鉴》,一本权谋书,更是政治智慧书

宋徽宗是个书生皇帝,可是在蔡京的蛊惑下,这个才情风流的书生对《通鉴》也是很侧目。而最终的结果是,赵佶穿着青衣,到金国去给人家皇帝倒酒,算是史来身分最尊贵的仆人,而死后尸体被人熬做灯油,又是最为凄惨的皇帝。他归为臣俘,金国给的他的最后官爵是“昏德公”,儿子钦宗是“重昏侯”,这一对父子皇帝确实够昏。赵佶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回忆起汴京的生活,于是有“九叶鸿基一旦休,猖狂不听直臣谋。甘心万里为降虏,故国悲凉玉殿秋。”和当年“故国三千里”的李煜,差可媲美。可惜一切都晚了,也枉费了司马光的一番心思。

历代政治家与《资治通鉴》,一本权谋书,更是政治智慧书

朱熹

自南宋朱熹的《通鉴纲目》一出,至元、明两朝,罕有习《通鉴》者。但明朝的张居正是个异数,他不但自己喜欢《通鉴》,还亲自给年幼的神宗皇帝讲《通鉴》,使得成年后的神宗皇帝每每想到这个严厉的启蒙老师,又畏又恨,爱恨交加,于是师生十年的结果是,在张居正死后不久,神宗便抄了张居正的家,其子张敬修被逼自杀,张居正也险被开棺戮尸。而历史竟如此的相似,司马光的身后也险遭此“待遇”。

历代政治家与《资治通鉴》,一本权谋书,更是政治智慧书

唐国强饰张居正

康熙皇帝之文韬武略自不必说,他一生好读书也见载于史册,并不亚于一般闲坐小窗读经史的书生。阎崇年先生说,“康熙读《大学》(1753字)、《中庸》(3567字)、《论语》(15876字)、《孟子》(35261字),合计56457个字,都能念诵120遍、背诵120遍,直至老年,还能背诵。康熙帝终生读书,手不释卷,直至老年,好学不辍。康熙帝是一位学习型的皇帝。”

历代政治家与《资治通鉴》,一本权谋书,更是政治智慧书

陈道明饰康熙皇帝

康熙尤其喜欢读《通鉴》,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月,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纲目大全》三部编年体史书通读,朱笔圈点,做出批注,达107则。经此精读,他读出心得,决定将《资治通鉴纲目》翻成满文,让满族王公大臣们也学习学习。康熙不但亲自校对、注疏译本,还亲自作序:

朕躬亲裁定,为之疏解,务期晓畅无遗,归于至当而后止。立有课程,自元旦以至岁除,未尝有一日之间,即巡幸所至,亦必以卷帙自随,迄今三年有余,全集告峻,将锓梓颁行。

可见康熙对是书的重视。虽然康熙更多地在读朱子的《纲目》,但正是在当政者的影响及清初一些大学者,如顾炎武、王夫子的倡议下,《资治通鉴》才又获得学者的重视,重归显学,成为六经之下不刊之经典。清中期的曾国藩可是一个人物,这不用我说。他所处的时代也不见得好,内忧外患,太平天国正在造反呢。曾国藩与一干人等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一生对《通鉴》情有独钟,其政治智慧更多的来自《通鉴》。曾国藩曾编有《经史百家杂钞》一书,其中选《通鉴》文十一篇,差不多都是《通鉴》里有关战事的描写。

毛泽东好《通鉴》亦成一段史话了。少年的毛泽接触《通鉴》是受私塾老师毛麓钟的影响,毛泽东称他为二伯,最初点读的是《纲鉴易知录》,时间在1910年,尔后的数十年戎马生涯中,毛泽东未尝忘却此书,反倒是越读越勤,“自幼到老,嗜之不厌”。据说,他先后看过《通鉴》有十七次之多,那可是三百多万字的巨著,加上胡三省的音注,共约六百多万字,其对《通鉴》的痴迷可见一般。

历代政治家与《资治通鉴》,一本权谋书,更是政治智慧书

中华书局二十册精装版

1954年冬,毛泽东对史学家吴晗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晚年的毛泽东不无惋惜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这可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有时间了。”

毛泽东戏言《左传》是小的“相砍书”,《通鉴》是大的相砍书。不过,毛泽东接着又说了一句:

有人说,搞政治,离不开历史知识。还有人说,离不开权术,离不开阴谋。甚至还有人说,搞政治就是捣鬼。我想送这些人一句话,不过不是我说的,我是借花献佛。那是鲁迅先生说的,‘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这真是个至理明言,读书至此,有豁然之感,仿佛艰难的通过“一线天”,眼前即是一马平川的山河本色。

感谢大家关注“鸣原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