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川菜生活》:戒不掉的巴蜀風情

當我們在網上搜索“石光華”這個名字的時候,已故多年的老革命家首先映入眼簾,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另有其人。從語文老師到詩人,從美食作家到餐廳老闆,一個從不敢妄言自稱為美食家的石光華。

地地道道的成都人,習慣了巴蜀之地的慢生活,更習慣了川菜的濃郁風味,他樂於在寫作中尋找生活裡最簡單純真的東西。

美食就是其中之一。

《我的川菜生活》:戒不掉的巴蜀風情

當位於寬窄巷的川菜餐廳開門納客之後,詩人在追尋美味的道路上便一溜小跑,越發起勁。如果要從中找到成為饕餮的動力,除了美食本身,十四年前的那本《我的川菜生活》當仁不讓。

一本川菜的百科全書

關於川菜,在此之前我們有過很多文字,但以書籍為由帶大家瞭解這一八大菜系之一的文化積澱,本文最甚。

川菜就像中華美食的鹽,伴隨著遍佈全國的四川人的足跡在華夏大地上生根發芽。幾乎大部分中國人都吃過川菜,我們的生活與川菜的距離之近可以細緻到每餐每道菜。

這或許是作者把川菜與生活連在一起為題的原因之一吧。

《我的川菜生活》:戒不掉的巴蜀風情

在《我的川菜生活中》,文字描述極盡全面之能事,幾乎涵蓋了川菜的所有經典菜餚,同時,在娓娓道來的過程中,石光華立求將川菜的特點敘述到位,至簡的食材,至繁的步驟,至醇的口味,至深的回味。

推崇慢菜,詩人的“小陰謀”

正如剛剛提到的那樣,讀完全書,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在撰寫它的時候,內心中是藏著小小的“心機”的。

《我的川菜生活》:戒不掉的巴蜀風情

例如對於名菜“開水白菜”的講解,全文始終在表達一個觀點,那就是菜品的味道巔峰來自於慢菜的精工細啄,而非花哨的食材。石光華認為,“只認食材不認工藝”是當下食客們的普遍心態,同時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怪現象”;唯有慢菜,才是文化的迴歸,注重的是一盞一碟之間的智慧和技藝。

不是菜譜,勝似菜譜

文人寫美食,歷來是文化圈子裡的慣例,從梁實秋到汪曾祺,名家筆下的美食與普普通通的菜譜當然截然不同。

在《我的川菜生活》裡,文風自然也是如此。石光華的文字,雅緻,雋永,但又不失煙火氣,或許是源自多年在生活中常常親力親為的因素,對美食描寫的藝術加工並不妨礙讀者在咀嚼文字時體驗到的代入感。儘管對眾多菜餚只是蜻蜓點水般的介紹,大廚掌下的繁雜技巧和層層揭開的味覺衝擊卻總能讓你猶如在閱讀時當真品評了一頓川菜那般感同身受。

《我的川菜生活》:戒不掉的巴蜀風情

而對於諸多細節的描寫有時甚至也會讓人感到本書比一本菜譜更能將川菜講的全面,講的通透。

例如對於食材的介紹,它可以從物種分科,成長習性說起,圖文並茂,儼然一本美食版生物教科書;對於輔材的解讀,哪怕是香蔥這種再簡單不過的佐料,也要把蔥段、蔥絲、蔥末、蔥節分的清清楚楚,差異講的明明白白。

這便是一個“老成都”筆下的川菜,真真切切來自街頭市井的美文記錄。

《我的川菜生活》:戒不掉的巴蜀風情

對川菜的難以割捨,讓石光華成就了萬言文字,對巴蜀味道的留戀讓他最終投身美食事業。

如今的詩人最想做的莫過於拯救川菜,修復那些失傳的古法,和即將消逝的美食傳承。

這些來自於作者內心的道道漣漪,在他的佳作中,總能流露一二。用一個不太繁忙的週末,拾起這本書,跟隨筆者的生活軌跡,去慢慢體驗吧,或許你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