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川菜生活》:戒不掉的巴蜀风情

当我们在网上搜索“石光华”这个名字的时候,已故多年的老革命家首先映入眼帘,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另有其人。从语文老师到诗人,从美食作家到餐厅老板,一个从不敢妄言自称为美食家的石光华。

地地道道的成都人,习惯了巴蜀之地的慢生活,更习惯了川菜的浓郁风味,他乐于在写作中寻找生活里最简单纯真的东西。

美食就是其中之一。

《我的川菜生活》:戒不掉的巴蜀风情

当位于宽窄巷的川菜餐厅开门纳客之后,诗人在追寻美味的道路上便一溜小跑,越发起劲。如果要从中找到成为饕餮的动力,除了美食本身,十四年前的那本《我的川菜生活》当仁不让。

一本川菜的百科全书

关于川菜,在此之前我们有过很多文字,但以书籍为由带大家了解这一八大菜系之一的文化积淀,本文最甚。

川菜就像中华美食的盐,伴随着遍布全国的四川人的足迹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几乎大部分中国人都吃过川菜,我们的生活与川菜的距离之近可以细致到每餐每道菜。

这或许是作者把川菜与生活连在一起为题的原因之一吧。

《我的川菜生活》:戒不掉的巴蜀风情

在《我的川菜生活中》,文字描述极尽全面之能事,几乎涵盖了川菜的所有经典菜肴,同时,在娓娓道来的过程中,石光华立求将川菜的特点叙述到位,至简的食材,至繁的步骤,至醇的口味,至深的回味。

推崇慢菜,诗人的“小阴谋”

正如刚刚提到的那样,读完全书,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撰写它的时候,内心中是藏着小小的“心机”的。

《我的川菜生活》:戒不掉的巴蜀风情

例如对于名菜“开水白菜”的讲解,全文始终在表达一个观点,那就是菜品的味道巅峰来自于慢菜的精工细啄,而非花哨的食材。石光华认为,“只认食材不认工艺”是当下食客们的普遍心态,同时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怪现象”;唯有慢菜,才是文化的回归,注重的是一盏一碟之间的智慧和技艺。

不是菜谱,胜似菜谱

文人写美食,历来是文化圈子里的惯例,从梁实秋到汪曾祺,名家笔下的美食与普普通通的菜谱当然截然不同。

在《我的川菜生活》里,文风自然也是如此。石光华的文字,雅致,隽永,但又不失烟火气,或许是源自多年在生活中常常亲力亲为的因素,对美食描写的艺术加工并不妨碍读者在咀嚼文字时体验到的代入感。尽管对众多菜肴只是蜻蜓点水般的介绍,大厨掌下的繁杂技巧和层层揭开的味觉冲击却总能让你犹如在阅读时当真品评了一顿川菜那般感同身受。

《我的川菜生活》:戒不掉的巴蜀风情

而对于诸多细节的描写有时甚至也会让人感到本书比一本菜谱更能将川菜讲的全面,讲的通透。

例如对于食材的介绍,它可以从物种分科,成长习性说起,图文并茂,俨然一本美食版生物教科书;对于辅材的解读,哪怕是香葱这种再简单不过的佐料,也要把葱段、葱丝、葱末、葱节分的清清楚楚,差异讲的明明白白。

这便是一个“老成都”笔下的川菜,真真切切来自街头市井的美文记录。

《我的川菜生活》:戒不掉的巴蜀风情

对川菜的难以割舍,让石光华成就了万言文字,对巴蜀味道的留恋让他最终投身美食事业。

如今的诗人最想做的莫过于拯救川菜,修复那些失传的古法,和即将消逝的美食传承。

这些来自于作者内心的道道涟漪,在他的佳作中,总能流露一二。用一个不太繁忙的周末,拾起这本书,跟随笔者的生活轨迹,去慢慢体验吧,或许你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