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和“年轻”两词格格不入?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改变传统思维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被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国茶在当下还略显疲态。

曾经辉煌的中国茶为何渐渐失去往昔的风采,很多人归结于中国茶行业品牌化程度低,不仅缺乏响当当的品牌,更缺乏标准化,如今依然还只能称得上产茶大国、茶原料输出大国。

行业品牌化程度低

消费者的认知混乱

为什么喝茶的年轻人还是不多?

买茶难,没有统一的标准,一不留神就成了冤大头;

喝茶也不容易,烧水洗杯、拿捏水温、泡茶,既费时间也需要技术;一次放多少茶叶,4g,8g...要拿个电子秤?这感觉就是在做实验,尤其当着朋友的面,泡茶的想法还是放弃吧。

“茶”和“年轻”两词格格不入?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改变传统思维

还有那些“定位高端”的古色古香茶馆,这都是浓浓的中式茶艺风,一次消费动辄上千元,这种消费场景,大部分年轻人去不起,也不愿意去,因为即便不买饮料,也有“喜茶”、“奈雪的茶”这样便捷又时尚的品饮选择。

于是,多数年轻人眼里的茶,是繁琐而冗长,跟时尚、个性、便捷似乎都无关,年轻人自然离茶越来越远了。

健康是茶叶最初的理念

健康,在近年来已然成为千家万户关注的焦点,随着空气污染和食物安全频出问题,国人在对待健康问题上也越发谨慎。而概念茶已然把它的“概念”延伸到茶所具备的功能性上。

茶叶本身就具有助消化、提神醒脑、抗辐射的作用,但这些功效是所有茶叶的共性,没有鲜明的特点,而“概念茶”就是突出了茶叶的功能性与功效性,让简单的茶不简单。

在卖茶这件事上

茶品牌被别人玩的风生水起

不得不说,在卖茶这件事上,外国朋友还是很有一套的。

先抛开众人皆知的立顿不说,如果说茶行业里像星巴克的茶企,那就是Teavana,它本身没有茶园或者生产加工类的重资产,只是从世界各地采购茶叶——进行配置——创建品牌——分销出售的模式,就做成了茶行业里的佼佼者,后来被星巴克收购;在消费者眼里,这是一家头顶Teavana的LOGO但非常“星巴克”的茶馆。

当然,还有那个著名的TWG Tea,来自美国的Maranda Barnes和来自摩洛哥的Taha Bouqdib这两个外国人,在几乎没有农业和茶文化的新加坡创立的茶叶品牌,把茶卖出了奢侈级的水准。

在探索茶饮时尚变革的路上,同样的路,不同的人,走着走着就变了,我们国内一些定位高端、定位奢侈路线的茶品牌,还是通过讲故事、通过价格来标榜体现,天价茶,名优茶都是高高在上、贵得离谱。你说,这是优雅奢侈风,还是土豪风?

时尚是传统茶业的新外衣

一直以来茶、茶文化都被认为是中国的传统物质文化。与时尚根本不沾边,当茶被披上时尚的外衣,突然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时,引起的便是一阵热潮。

当然,首当其冲追捧这些新型产业概念的就是走在潮流前沿的年轻人,他们集中在80、90后群体中,有着固定且收入较高的工作,他们喜欢追求新鲜事物,他们勇于创新大胆体验,他们愿意去为感兴趣的东西买单,这就是当今社会的年轻群体,拥有着强大的购买力,却占有着茶叶市场最小的份额。

青年群体,就像一块诱人的蛋糕,任何消费行业都对他们跃跃欲试,作为茶业市场,为什么不能推出更适合他们的商品、迎合他们的口味从而促进自身产业的发展呢?

你的产品或品牌

能否让用户感受到“成为更好的自己”

那么,是中国茶太老了吗?当然是卖茶的方式太陈旧了。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市场都在发生改变的时候,茶的商业生态还是原来的老样子,自然需要升级。

所以说,“消费升级”这个词,给了这个问题一个很好的解释。

有句话,小编非常认同——在消费升级里,用户对于品牌的心态可以理解为:我不管你有多好,我只在乎你可以让我变得有多好。

其实,国内茶行业很多从业者对于立顿等国外品牌的心态是很矛盾的,从品牌影响力来说,茶企对立顿是羡慕有加,但是说到其产品,大部分会嗤之以鼻。

只是,中国茶长期处于“有品类无品牌”的状况,3000亿的茶叶零售市场里,并不缺乏好产品,但挑不出几个如雷贯耳的品牌。

看到这里,如果你身处茶行业的某家企业,不妨问自己和同事们这样一些问题:

  • 使用我们的产品,可以让用户感觉到成为更好的自己吗?
  • 你的产品和品牌可以成为消费者茶余饭后的谈资吗?
  • 可以带给用户Better Me的感受吗?
  • 用户愿意在使用你的产品时发朋友圈吗?

所以,无论是立顿,还是TWG Tea的发展路线,以及我们现在看到的小罐茶、双陈普洱、大益金柑普、五正熟茶,喜茶等品牌,在市场化、品牌化的革新道路上,给整个茶行业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思考,不管是产业链布局还是打造明星产品,实际上,并非是要抛弃传统的茶文化,而是要如何打破束缚,追求创新,打磨细节,将品牌调性一一呈现。

质量是茶回归本质的态度

概念茶在包装、功能性都突出创新,试图在传统茶叶的基础上标新立异,但同时,不能忽视质量把关。在突出“新”的同时不能忘“本”,其中的“本”就是茶叶高质量和高标准。让消费者不仅被外表的“概念性”所吸引,更被茶本身的高品质所打动,另消费者真正觉得“物有所值”。

“茶”和“年轻”两词格格不入?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改变传统思维

每一个消费者的背后都有无数个意向客户,只要商家获得一个消费者的认可,就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他身边的潜在客户。厂家再进行一定的商业推广和产品营销,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固定的客户群体绝非难事。

茶在我国被称为“国饮”,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如何通过品牌、产品去吸引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企业需要跨越的障碍并不少,但当下,我们看到这种改变正在发生。

(文章整理于:茶资讯、兴茶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