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郡贡茶:一片绿叶的沉与浮

巴东是神农发现茶的地方,不仅因为巴山的土地孕育出历史上最早的真茶,更因为巴人将茶视为一种沟通天地的生命。数千年来,巴东人在植茶、制茶、用茶、饮茶中沉淀了历久弥新的茶文化。如今,氤氲的巴山云雾中再次浮起了片片现代茶园及巴东郡贡茶历史品牌,并与缕缕沁人心脾的茶香一道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巴东郡贡茶:一片绿叶的沉与浮

若时光有香,那一定是巴东茶的芬芳。在一壶沸水的热烈冲撞和柔情相依中,循着时光的轨迹,找寻巴山茶香,却从未想到过,她隐藏在巴山的深处……

这里山峦起伏,植被茂盛。高海拔、低纬度、足日照、大温差,多云雾、富硒氧,天造地设的绝佳组合,让巴东成为最适宜种茶的地方。

巴东郡贡茶:一片绿叶的沉与浮

早在公元前1046年就有“园有芳茗”的记载,说明3000年前,巴东已有人工栽培茶树。西晋孙楚《出歌》称:“姜桂荼出巴蜀。”唐人《茶经》开篇就讲到巴山峡川的茶,“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有两人合抱之茶树,可想象其树龄之老。巴东是恩施州茶叶主产区,也是宜红茶较早的生产基地。吴觉农先生说: “西陵峡山川秀丽,当出名茶。”

茶圣陆羽《茶经》中云:“巴人擅制茶”,巴人是土家人的祖先。巴东的先民除制盐外,还是擅制茶的民族。三峡是中国最早制茶的地区。秦汉时期,巴东人制造的巴东老母叶就是将鲜叶煮后晒干保存,至三国时采叶做饼,张揖在《广雅》中所说:荆巴间采叶做饼。陆羽在谈制茶的工具——“穿”时,特地指出巴渝地区与其它地方的不同。“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谷皮为之。”纫谷皮即巴东的构树。

巴东郡贡茶:一片绿叶的沉与浮

土家人视茶叶为灵魂。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喝,再到晒干罐熬为饮,深深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中。对土家族这样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神话传说是其历史的主要承载。原始社会早期巴山这片土地上就有“施得三年茶 ,不生娃的也生娃”的民间熟语流传至今。

“汉不入垌,蛮不出境”是改土归流前土汉之间不可逾越的禁令,巴人特有的饮茶习俗才得以保存和延续。土家人待客大都用油茶汤和擂茶,平常自家人则喝罐罐茶。盛夏时节喝林檎茶与三匹罐凉茶解暑。

巴东郡贡茶:一片绿叶的沉与浮

自神农发现茶,在以后近5000年的历史里,巴东茶文化充分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系列演进的轨迹,不仅没有发生过断裂,而且出现了许多中华茶文化的“最早现象”:巴东老码头“吊脚楼”里的“歇脚茶”;山民们劳动中特别给力的“苞谷饭、懒豆腐、砣砣肉、毛把烟、涩茶汤”;二高山地区人们“住茅草屋,烤转转火,吃洋芋果,煨罐罐茶”,还有与茶密切相关的竹枝词,茶歌。《顺采茶》、《倒采茶》等民歌,从唐宋一直流传到现在,极具地域特色。

巴东郡贡茶:一片绿叶的沉与浮

从《巴东楠木园考古》出土的茶碾、茶臼、风炉、茶盏、盏托等来看,余西云教授认为“楠木园出土的茶臼就是用于将茶饼碾磨成末状的用具,一些碗、盏也应该为饮茶的用具。楠木园的发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茶文化之兴盛。”

巴东郡贡茶:一片绿叶的沉与浮

一丛山背一丛人, 条条山路有茶店。在路和路之间,无论是丝绸之路,还是万里茶道,总有这样那样的驿站,或砖瓦、或土木,供人茶水休憩。随着客家人和商旅行径者增多,许多人因为无水可饮劳累交加而倒毙在路上。于是土家人纷纷在路边或是人迹罕至山野间修建茶棚子, 来为商旅行人和田野劳作者提供遮风挡雨、 休憩纳凉和提供茶水,正是这些残存的茶棚子、茶店子给他们遮风挡雨, 又给他们提供了继续走下去的精神力量;也使迁徙中的客家人得以活命并且在巴东峡谷地区安身立命, 开始新的生活。“茶献黄芽茅屋空山延诗客”,至今这块石碑依然顽强地挺立在巴东朱砂土古驿站边,诉说着春天与茶的故事。

巴东郡贡茶:一片绿叶的沉与浮

“巴东出真茶”。巴东真茗、巴东真茶这些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未间断过,也让巴东在那个年代成为茶的中坚力量,为这座僻远山城带来了无数荣光。

巴东郡贡茶:一片绿叶的沉与浮

远去的茶历史随滚滚江水东逝,但种茶的传统和着那悠然茶韵随着神农溪的一河清波,流传至今传承至今。巴东与茶的缘分正在延续,经历过顶峰的辉煌,亦感受过跌落谷底的曲折。如今巴东正在以巴东郡贡茶打造全县区域公用品牌为目标大步向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巴东郡贡茶将重振历史威名,以一杯醇厚的茶汤,向世界展示巴东茶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