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的最高境界不是富貴,而是這兩個字!

《中庸》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講“誠”,“至誠”更是儒者的最高境界,一個“誠”字,究竟有怎樣的玄機?

所謂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意為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然中庸之道,亦在於“誠”。中庸所談的“至誠之道”,從修身養性中看來,其實也是“真誠之道”。

真誠,是心之至誠,以誠待人則無人不信,以誠處事則無事不克,以誠立業則無業不興。

以誠待人則無人不信

清人方苞曾言:“感人以誠不以偽。”用自己最真實和真誠的心去對待他人,沒有半點虛情假意,不以誑語欺人,這是做人必須具有的品格。誠之者,人之道也。以誠待人有誠意,君子之交淡如水。誠意的多少並不會以金錢衡量,也不會以功名去較量,以誠相待的雙方,是指彼此有一顆互相諧和的心,沒有攀比,沒有嫉妒,只有最誠摯的祝福和願景。

君子以誠待人即為德。“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真誠滿德的劉備待人之誠,無不被後人讚譽。他求賢若渴,對人才誠心誠意,故不顧奔波之苦,三顧茅廬,諸葛亮感於劉備之誠,於是決意出山輔佐劉備,從而使劉備能在後期成功入蜀,穩定戰局,與吳魏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以誠待人是一種品德,從而能感化他人,心想事成。

朋友之間心照不宣,肝膽相照,如此“共飲一江水”的豪邁,不就在於一個“誠”麼?“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人人真誠,則人人相信。切記:以誠待人。

以誠處事則無事不克

宋人吳處厚曾言:“誠之所感,觸處皆通。”為人處事難免會碰到疑慮困惑,那是因為不夠誠心,只要誠心向上,則無事不克。求學即如此,常懷有一顆真誠之心,則能入門而博學。楊時與遊酢虔誠求學,不畏艱辛,程門立雪,求學如此誠心向意,終能有所成。

生於南北朝的祖沖之,他對科學研究的誠心可謂感天動地:當時他創制了一部新的歷法叫做“大明曆”,而大臣戴法興認為祖沖之擅自改變古歷,是離經叛道的行為。祖沖之當場用他研究的數據回駁了戴法興,最終“大明曆”得以頒佈。此“誠”,是一種誠心堅持自我,無所畏懼的態度!

中庸言之:“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說的是由真誠而自然明白道理是天性,由明白道理後做到真誠是教育;真誠也就會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後也就會做到真誠。用真誠的心去學習和做事,就能修心立人,真誠是最好的處事態度。切記:以誠處事。

以誠立業則無業不興

“至誠則金石為開”。創業之艱辛,或櫛風沐雨,或披星戴月,但只要時常懷有一顆真誠之心,則百業俱興,金石亦會為此所開。只要以真誠之心去做一件事,事業的成功也總有一天會降臨。

正如孟子所說:“舜發於畎畝之中”,舜在被髮掘為人才之前,只誠心躬耕。在成為帝王之後,他懷著對江山社稷的誠心默默地去為百姓謀福祉,勵精圖治,最終功夫不負苦心人,為華夏大地的早期文明立下豐功偉績。

中庸有言:“誠則形。行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其大意說的就是:人做到了真誠就會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就會逐漸顯著,顯著了就會發揚光大,發揚光大就會感動他人,感動他人就會引起轉變,引起轉變就能化育萬物。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化育萬物,使萬業俱興。切記:以誠立業。

真誠的力量,小至興人,大至興業。至誠不息,則萬物俱興

只要抱著一顆真誠的心,又愁何事不成?

“誠者自成也”,有真誠的信念去修善自身,完善自己,待人接物處事滿懷真誠,中庸之道談“誠”如此,而你又何不為?真誠,從“心”開始。

儒者的最高境界不是富貴,而是這兩個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