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我不需要你们讲道理

01

《超级育儿师》节目里,有一位3岁半的孩子非常抗拒吃饭,一顿饭父母了孩子一个半小时,结果他只吃进了一点。

一旁的1岁零3个月的弟弟却能乖乖地坐在儿童椅上独立吃饭,整个过程只要十几分钟。

父母对哥哥讲了无数的道理,不吃饭长不大啦,不好好吃会变笨呀,到时身体不好容易生病,爸爸妈妈做得那么辛苦你要多吃点才乖,……

这些话起不到一丝作用。

男孩固执地把强送到他嘴里的菜全吐出来,说"嚼不烂!"

各种方法使遍无果,父母又恼又愁。

兰海了解到哥哥这种现象是从两岁半开始的,她明白了:这正是弟弟刚出生的那段时间!

午饭后,兰海与躲在帘子后面的男孩分享秘密,问他:"你不喜欢吃饭是不是因为不喜欢那些菜?"

男孩悄悄地说:"不喜欢吃菜,是因为我想变小,不想长大。"

原来他认为只有自己变小了,家里人才会爱他多一点。

因为弟弟小,父母倾注在弟弟身上的爱多了,被忽略的他才会拒绝吃菜,拒绝长大,以期换回大人的关注和爱。

父母在兰海的指导下,开始关注哥哥的感受,还帮助他树立起做哥哥的榜样形象。

从此哥哥再也没有拒绝吃菜了,因为他不再害怕长大了。

爸爸妈妈,我不需要你们讲道理

02

在孩子的认知模式里首先是感受,然后才上升到认知。感受被看见、被认可,他会表现出积极配合和热情投入的一面。

当他的感受被忽略时或被误读时,与大人的对抗大戏就开演了。这也是他自我意识的体现。

撇开他的内心需求,去对他讲道理,会让他感觉到:

你不相信我,不认可我的感受;你觉得我的需求不重要,你的需求才是重要的;在你心理我很无知;你对我的很多行为看不惯。

这么多不好的感觉交织在一起,自然在心里生出抵触。

爸爸妈妈,我不需要你们讲道理

03

在一个人还没有完全独立,需要依赖于他人时,他的需求是需要被看见的。

孩子向大人诉说某种感觉或提出某个需求的时候,常常是因为他没有能力达到,需要他们的帮助,或借助他们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有时他只是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得他想要的那种被爱的感觉。

因为被爱、被赞赏、被认可,是孩子安全感和自信的源泉。

当你觉得他不应该这样,对着他讲出一通道理时,在他看来,你并不认可他的感受,你只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内心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抵触。

很多孩子对待大人讲"道理"的方式要么哭闹,要么抗拒,要么就是左耳进右耳出。

这就好比一个大人向人倾诉苦恼,本来也许只是为自己的情绪找到一个出口,说出来了,情绪就释放了。

你若对着人家讲一通道理,只会把人家的出口硬生生地堵了。他更郁闷了,只好另找出口。

爸爸妈妈,我不需要你们讲道理

04

昨天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妈妈一路不停地叮嘱男孩:不能乱动、把脚放好、手不要到处摸……

她说:好孩子就要听话。

男孩坐在那里浑身不自在,他不但没有消停下来,反而折腾得更厉害了。

看得出来妈妈只是习惯性地这样做,她并没有体会孩子的感受。

一个人连自己的日常行为都要被干涉,那该有多别扭和难受。难怪他把妈妈的话当成了耳边风。

我不禁想起在我住院期间,姐姐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同时她也不知不觉地把我当成了一个失去了能力的小孩,不能这样,要那样。

有一次,她煮的菜我只吃了一点,她生气地说:没有胃口你也要吃下去,你不想早点好起来也要体谅我的辛苦。

当时的我肚子胀得无法再接纳任何食物。为了不让她生气,我硬着头皮往里咽。

她也喜欢对我讲很多道理,不让我多看手机,说我应该多睡觉,我只能偷偷摸摸地做着我想做的事。

感觉自己身体被照顾了,其他需求却被锁进牢笼里。

我体会到了孩子被逼着吃饭、被喂饭的感觉:恨不得那个强行"统治"自己的人马上从身边消失。

这样的内心是抗拒的,同时也是内疚的,觉得自己不应该有这样的感觉。

可心里还是一种声音在呼喊:要么她消失,要么我逃离,结束这样的纠结和痛苦。

对孩子而言,这两者都无法实现。

他只有在心上筑起一道过滤网,将这些"干扰"阻挡在外,这样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和清静的内心世界。

爸爸妈妈,我不需要你们讲道理

喜欢盲目讲道理的父母,很容易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他人,无意中破坏了双方的界限感。

要知道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只属于自己的,谁也代替不了。

对于大脑来说,灌输进来的东西都是入侵略者,脑子里会形成一种对抗机制,把它驱逐出境。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大人道理讲得越多,孩子越是抵触。

一个人的行为只有遵循自己的内心时,他才会感到最舒服。

所以,当孩子行为出现问题时,需要的不是你给他讲道理,而是你能走进他的心,打开他的心结,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