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披白袍」取代醫師?未來十年翻轉醫界

手持式醫療儀「隔空」一掃就知道全身上下哪裡有問題、會自動開刀手術的醫療艙,科幻電影中看似超現實的情節,在「人工智能(AI)」、「物聯網(IoT)」結合並披上「白袍」後,未來十年就有機會成真,學者更樂觀,健保數據庫加持下,臺灣醫療結合AI市值至少上看十個臺積電規模。

AI“披白袍”取代醫師?未來十年翻轉醫界

樂觀看待AIoT,臺北醫學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暨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謝邦昌直言,健保數據庫加持下,臺灣醫療結合AI市值至少上看十個臺積電規模。

臺北醫學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暨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謝邦昌描繪,透過醫學人工智能,彙整影像數據庫,一鍵掃瞄找出身體哪處出狀況,甚至視身體實時狀況調整給藥量,科幻電影與現實的距離,其實沒有想象的遠。

想象一下,謝邦昌進一步說,未來醫院將沒有一般病房,AIoT在線,一個醫生可以掌控10到20床病人,普通小病拿了藥就回家,醫院將只剩e-ICU、急重症及VIP病房。

事實上,北醫今年底e化加護病房(e-ICU)已經上路,透過科技輔助,將病人生命徵象、檢驗、檢查等相關資料,上傳、彙集與整合,系統自動計算危急值與警示,在儀表版,秀出不同顏色,作為病情輕、中、重度的區分,並提供照護指引,醫護可第一時間有效掌控病情。

e-ICU系統自動匯入資料,帶入紀錄,從病人病況變化到醫師開立醫囑或執行處置的間隔時間,由過去平均8.6分鐘減至8分鐘,醫護人員更節省醫囑抄寫時間,改善工作超時的問題。

無獨有偶,臺北榮總外科部乳房醫學中心今年引進人形醫療機器人Pepper,成為全球第一位乳癌衛教機器人,從乳醫中心介紹、乳癌衛教知識查詢,還可以帶領患者進行乳癌術後的復健運動。

32歲的李小姐,年中才確認罹患乳癌第二期,因為家人忙碌無法陪同每一次回診,曾一度感到無助且孤單,直到北榮乳醫中心安排於候診時體驗Pepper,

李小姐回憶,第一次看到Pepper時,心中也有過疑慮,但幾次下次,候診時的焦慮不安,全透過Pepper詳細的疾病說明,得到緩解,回診時無須多問較基本的疾病信息,就能與醫師針對治療做深入的討論。

乳癌患者如果面對的是一個冰冷的機器人時,是否能夠感受得到溫暖?臺北榮總外科部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表示,這是北榮引進機器人最開始的擔憂,但在團隊不斷討論與設計改良下,Pepper已完全是專業且熱情、能夠提供衛教信息的乳癌衛教師。

AIoT讓食衣住行更有效率,謝邦昌說,應用在醫院,小至派救護車、讓病人看病更容易,大到透過大數據幫醫師做更精確的判斷,以北醫引進的IBM Watson for Oncology(人工智能癌症治療輔助系統)為例,腫瘤判斷準確率可達92%至98%,且能連線全球篩出有用的藥物。

謝邦昌強調,外界預估,人工智能完全超過人腦的時間點,已經由原先預估的2045年提前到2030年,未來5到10年將是人工智能大爆發,由目前的「弱智(弱人工智能)」時代進化到「強智(強人工智慧)」的時代,各種職業都會被翻轉,就連醫師也一定會被取代。

外科醫師會被達文西機器人取代,謝邦昌說,不過是好的取代方式,因為外科醫師將從「執行者」變為「指導者」,職業壽命反而變長,人腦與計算機是相輔相成。

謝邦昌表示,臺灣雖然只有2300萬人,但健保數據庫卻是世界與丹麥齊名、做得最好的醫療數據庫,囊括門急診、藥物、癌症、重大疾病等各種檔,數據就是臺灣發展人工智能的最大優勢,可適用推展至大陸、東南亞和華人市場,產值至少是5到10個臺積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