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的诞生与进阶(上)

【至今没有任何一种医疗措施能像疫苗一样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如此重要、持久和深远的影响;也没有任何一种治疗药品能像疫苗一样以极其低廉的代价把某一种疾病从地球上消灭】

□贺晓宇

民间有句俗语:“孩子出过疹和痘,才算解了阎王扣。”这里的疹指的是麻疹,痘指的就是天花。这句俗语,已经随着疫苗的使用逐渐被人遗忘,由此可见疫苗是人类对抗疾病的利器。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人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人体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通过接种疫苗,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病例也减少了99%,白喉等传染病发病罕见,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等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可以说,疫苗是人类在医学领域里最伟大的发明,每一种新疫苗的诞生都是人类战胜一种传染病的伟大胜利。至今没有任何一种医疗措施能像疫苗一样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如此重要、持久和深远的影响;也没有任何一种治疗药品能像疫苗一样以极其低廉的代价把某一种疾病从地球上消灭。

由天花开启的免疫研究

公元165年,一场可怕的瘟疫席卷了整个罗马帝国,15年间,全国人口的1/3被瘟疫夺去了生命,整个欧洲有3亿人因此丧生。那些在瘟疫中幸存下来的人不是眼睛瞎了,就是变成麻子,有的甚至出现了精神问题。这场瘟疫的元凶就是古老的恶性传染病——天花。

谈到这,不能不提及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EdwardJenner),正是他开启了免疫治疗研究的先河。琴纳曾听他所在地区的奶牛场女工和农民说过:人传染上牛痘后,就再也不会得天花。由此,他意识到如果这种说法正确,就可以通过给人接种牛痘来增强人对天花的免疫力。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后,琴纳认为这一说法值得信赖,于是他决定加以检验。1796年,琴纳把正在出牛痘的女工手背水泡中的液体,接种到一名健康儿童的身上。如事先所料,这名儿童患了牛痘,但很快就得以恢复。琴纳又给他接种了天花痘,果然这名儿童没有出现天花病症。之所以要选儿童作为实验对象,是因为儿童是天花最易感染的人群。琴纳的实验成功了,这导致一种预防疾病的方法——接种疫苗法得以诞生。

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法国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则进一步阐释了接种的意义和目的。受琴纳的启发,巴斯德在研究炭疽热的防治方法时,曾试过接种疫苗法。为降低炭疽热细菌的毒性,巴斯德对炭疽热细菌进行了加热处理,然后将其接种到一群羊的身上,同时让另一群羊保持原状。结果,没有接种的羊群全都患炭疽热死去,而事先接种过少量低毒炭疽热细菌的羊却没有死。此后,巴斯德又对炭疽热疫苗进行了改进,制成人工减毒炭疽活疫苗,并使用类似方法,研制出了可抵御狂犬病和家禽霍乱病的疫苗。

根据巴斯德制备疫苗的原理,1891年,霍乱弧菌在39℃空气中的条件下连续培养,可制成减毒活疫苗。随后,印度的临床实验结果证明霍乱活疫苗具有保护作用。柯利等人于1896年将霍乱弧菌加热灭活,制备成灭活疫苗,此疫苗于1902年在日本霍乱流行区被大规模使用,其后又分别在孟加拉国、菲律宾和印度进行了临床试验,显示该疫苗具有很好的短期保护作用。

在巴斯德光辉成就的启发下,1908年,卡麦特和介林将一株牛型结核杆菌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上连续培养13年213代,终于在1921年获得减毒的卡介苗(以他们的姓氏命名为卡介苗)。最初卡介苗为口服,20世纪20年代末改为皮内注射,卡介苗在新生儿抵御粟粒性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自1928年至今,卡介苗仍在全世界被广泛用于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已有40多亿人接种过卡介苗。

(作者单位为中国医科大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