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三藩之亂,吳三桂反清有無成功可能?

三藩之亂是南明永曆政權滅亡以來聲勢最為浩大的曾以“反清復明”為號召的反清運動,它最後以失敗告終。那麼在歷史上,他是否曾有成功的可能性呢?

重看三藩之亂,吳三桂反清有無成功可能?

圖/吳三桂像

三藩實力

三藩即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在開戰之前,三藩擁有自己獨立的財政,且不斷向清朝要錢要糧,如順治十七年,雲南省俸餉九百餘萬,加以粵閩二藩餉,年需兩千餘萬兩白銀。甚至需要從江南調運補給,致使清朝的財政在三藩身上極大的消耗著。不過,當三藩與清軍開戰,來自江南的財賦斷絕,也勢必讓三藩的經濟陷入困頓。

三藩還擁有自己獨立的軍隊,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領,綠營兵各六七千,丁口各兩萬;平西王所屬兵力五十三佐領,綠營兵一萬二千,丁口數萬。佐領,乃是清朝漢軍八旗的基層單位,一佐領大概下轄一百五十人左右。而綠營則為純粹的漢人武裝。這樣算來,三藩可以動用的兵力總計不過十餘萬,對比清朝,並不佔優勢。

從經濟與軍事上來看,三藩對比清朝並不佔有優勢。所以,三藩的機會,只能是速戰速決而非與清廷長期對峙。

戰役過程

開始時,三藩在氣勢上也確實十分唬人,吳三桂起兵後不久,廣西將軍孫延齡叛於廣西,羅森、鄭蛟麟、吳之茂叛於四川,耿精忠叛於福建,臺灣鄭經渡海進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廣東潮州,提督王輔臣又叛於寧羌。不久尚之信在福建起兵。看來聲勢浩大,可除了陝西的王輔臣,這些人不過是三藩的老班底,偏居南方各省,清廷對他們的背叛應該並不意外。

重看三藩之亂,吳三桂反清有無成功可能?

圖/三藩之亂

憑這點實力,吳三桂雖看起來戰勝連連,可至多也只是到達湖南省的沿江一線,便趕快拉開架勢準備依託長江進行防護。可能他也清楚,首先三藩並不一心,其次,他們的實力並不足以與清軍抗衡,所以就算豁出去也並不能度過長江直接打擊清朝的要害。

在王輔臣於平涼戰敗後,局面迅速惡化,三藩中的尚之信與耿精忠倉促投降,清軍與吳三桂看似進入了一個相持階段,在廣西的桂林、梧州,江西的吉安等地反覆爭奪。實際上到達這一步吳三桂敗亡的命運已經決定。

也許吳三桂也清楚的知道這一點。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登基稱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連反清復明的旗幟也最後拋棄,非要急著過一把皇帝的癮,也許是知道自己起兵氣數將盡吧。

重看三藩之亂,吳三桂反清有無成功可能?

圖/康熙帝像

實際上,在這次三藩之亂中,最開始以“反清復明”為號召時並無太多三藩舊部外的漢人響應。沒有了這個前提,三藩與清朝的實力對比就顯得有決定意義,三藩之亂不能成功,也屬於情理之中了。

1、孟森:《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