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變局!跨國藥企產品轉讓、合資散場、高管跳槽,本土追趕競爭進入新階段

大变局!跨国药企产品转让、合资散场、高管跳槽,本土追赶竞争进入新阶段

第十屆中國醫藥企業家科學家投資家大會暨改革開放40年醫藥行業發展成就展組委會特別提醒:本文較長(會議將於2018年8月31日~9月2日在北京雁棲湖舉行,歡迎蒞臨!參會報名請點擊“閱讀原文”

↓↓↓↓

經歷了2015年藥品臨床自查核查2年審批空白期後,2017年以來進口新藥獲批進口上市的進度明顯加快,然而在一致性評價及對應的醫療採購制度對進口原研藥的市場規模衝擊,跨國藥企將要對產品線進行重現規劃和整合,期間難免會發生人員的變動。

1

跨國藥企產品推廣權易主國內藥企的合作增多

產品推廣權易主主要發生在跨國外企之間,近期的案例就有2018年7月西安楊森與默克雪蘭諾達成在中國市場正式推出怡可安(卡格列淨)的營銷合作協議。怡可安於2017年9月獲批。兩家跨國藥企將就怡可安的後續開發、分銷、推廣、准入、市場和銷售開展緊密合作,而默克則擁有該產品在中國市場的獨家推廣權。

但是由於國內企業合規化的營銷管理體系並不健全,資金並不充足等多方面因素原因,跨國藥企剝離銷售業務給國內藥企,國內藥企出資收購跨國藥企的產品銷售權的交易並不常見。自2016年起這類交易開始變得頻繁:

2月,上海醫藥將拜耳健康消費品“白加黑”、“力度伸”等5個品牌藥在中國的商業運作權拿到手中。

3月,阿斯利康將降壓藥物“波依定(非絡地平緩釋片)”及心血管治療藥物“依姆多(單硝酸異山梨酯緩釋片”的獨家銷售權,分別以3.1億美元及1.9億美元的價格(共約合人民幣33.5億元),轉讓給中國公司康哲藥業及其控股公司西藏藥業。

泰凌醫藥在6月宣佈用接近10億元人民幣從諾華手中獲得骨科藥品密蓋息注射劑(鮭魚降鈣素注射液)及密蓋息噴劑(鮭魚降鈣素鼻噴劑)在中國(包括港臺地區)、韓國、東南亞、印度等亞太主要地區,以及瑞士、澳大利亞、俄羅斯、巴西、南非等世界其他地區的銷售網絡。

7月初,北京凱德思達醫藥控股集團接收了葛蘭素史克持有的南京美瑞製藥股權、美瑞工廠及三種泌尿產品。

10月,三生製藥斥資6.7億元,收購外企阿斯利康的Byetta(通用名為艾塞那肽注射液)及Bydureon(艾塞那肽緩釋劑)等四款糖尿病產品等四款糖尿病產品。

12月,優時比宣佈將其免疫產品泛福舒(細菌溶解產物)外包給上海斯邁康生物進行銷售。

2017年國內藥企和跨國藥企的交易更趨多元化。當然,獲得產品推廣權這種傳統的交易依然流行,如2017年11月,勃林格殷格翰(中國)與浙江醫學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宣佈雙方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從2018年1月1日起,勃林格殷格翰將旗下呼吸產品沐舒坦注射液在中國的推廣獨家授權給浙江醫學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勃林格殷格翰仍然是該產品的擁有者和生產者。此外,博福益普生的達納康(銀杏葉片劑和口服液)和協和發酵麒麟的可力洛(鹽酸貝尼地平片)的中國醫院推廣工作也交給了浙江醫學。

2017年首次出現國內藥企接管跨國藥企的在華整個產品線的交易:2017年8月百濟神州全面接手了新基公司在中國的商業團隊,並承擔起新基在華已獲批產品——用於治療晚期乳腺癌的ABRAXANE 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瑞復美(來那度胺)和用於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的維達莎(注射用阿扎胞苷)的銷售職能。

為了應對“仿製藥一致性評價”,跨國藥企利用藥品上市許可(MAH)與生產許可分離的新政策,通過國內企業在仿製藥一致性的競爭中搶位置。

2017年11月,位於大連生態創新科技城的美羅藥業與阿斯利康達成合作共識,美羅藥業出資5000萬元在泰州設立江蘇美羅藥業有限公司,從事包括“可定(瑞舒伐他汀)”在內的四個品種仿製藥註冊申報和仿製藥一致性評價,並委託阿斯利康中國有限公司作為受託生產企業進行生產。截止至2018年8月,瑞舒伐他汀已經有3家企業(正大天晴、海正和京新)通過一致性評價,美羅藥業的產品亦在2018年4月以化學藥新4類申報上市。

有志於佈局國際化的國內企業亦嘗試購買多地區的產品代理權加快國際化的步伐。2018年5月,綠葉製藥集團同意支付5.38億美元購買阿斯利康的精神分裂症藥物Seroquel(喹硫平)和Seroquel XR(緩釋片)指定地區推廣、營銷、分銷及出售或製造。

綠葉製藥獲得該產品的授權市場可覆蓋51個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英國、巴西、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墨西哥、南韓、泰國、阿根廷、馬來西亞及其他位於亞洲、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和東歐的國家和地區。綠葉製藥收購思瑞康包括註冊證、專利、生產技術、商業資料及銷售網絡,這對於綠葉製藥國際化的供應鏈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

合資公司:有散夥離場,也有新的小夥伴

“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兩票制”等多項政策影響下,合資仿製藥廠利潤下降,中外“聯姻”繼默沙東、諾華與國內本土企業“散夥”後,2017年11月,海正和輝瑞分手正式迎來大結局,海正藥業10日發佈公告,宣佈完成海正輝瑞49%股權的權益處置,輝瑞退出,高瓴資本接手。海正藥業仍持有海正輝瑞 5%的股權,海正杭州仍持有海正輝瑞 46%的股權,這場交易中的境外買方將間接持有海正輝瑞49%的股權。高瓴資本管理的基金將通過境外買方間接持有海正輝瑞 49%的股權。

輝瑞製藥與海正藥業維繫近6年的“婚姻”宣告終結。2018年8月3日,海正輝瑞正式對外宣佈更名為瀚暉製藥,並且獲得國內首家持有藥品上市許可的藥品研發機構安必生的首個通過一致性評價產品孟魯司特的全國總代理權。

一兩個案例的失敗不能阻擋中外聯姻的繼續試水:2016年12月華潤三九與賽諾菲在中國成立一家專注於兒科及婦科非處方產品的合資企業。首先由華潤三九與太陽石中國在中國合資成立一家中外合資經營公司,合資公司最初將專注於兒科和婦科非處方藥產品的生產。

華潤三九將向合資公司注入全資子公司華潤三九(北京)藥業有限公司100%股權,從而使得華潤三九持有合資公司70%註冊資本;太陽石中國將向合資公司注入太陽石唐山100%股權,從而使得太陽石中國持有合資公司30%註冊資本;前述資產注入完成後,合資公司將持有華潤三九(北京)藥業有限公司和太陽石(唐山)藥業有限公司的100%股權。同時,華潤三九將負責賽諾菲全球非處方藥旗艦產品之一易善復(多烯磷脂酰膽鹼膠囊)在中國市場的經銷和推廣。

聯姻方式也在改變,跨國藥企和“國家隊”基金的聯姻在2017年11月得以實現:阿斯利康聯手國投創新成立合資公司,聚焦創新藥的探索、研發和商業化,已擁有三種臨床前潛在藥物。迪哲醫藥由阿斯利康中國創新中心(ICC)獨立公司化而來。ICC原是阿斯利康全球四大研發中心之一,創建於2007年。此前上市的肺癌藥物泰瑞沙(甲磺酸奧希替尼片)的中國研發就由ICC承擔。

此外,國內藥企為了獲得合資團隊的垂直密集型的全國營銷網絡、高效的市場準入和專注危重病領域的專業化營銷團隊,也會通過股權收購方式獲得合資公司的絕對控制權。

2018年5月,上海醫藥宣佈與武田瑞士在香港簽署購股協議,上海醫藥將通過其香港子公司上海醫藥(香港)投資有限公司以1.44億美元現金收購武田瑞士全資子公司100%的股權,從而間接收購廣東天普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26.34%的股份。交易完成後,上海醫藥持有天普的股權比例由40.8%增至約67.14%,實現絕對控股。

3

人員變動:跨國藥企高管跳國內創新企業

由於產品線的整合,架構的調整,職位的合併,跨國藥企的高管離職非常常見。在2018年,跨國藥企的高管加盟創新領域藥企成為新趨勢。

2018年5月2日,百濟神州官方發佈任命消息,剛從輝瑞離職的吳曉濱博士正式被任命百濟神州中國區總經理兼公司總裁。吳曉濱博士自2009年開始擔任輝瑞中國國家經理,併兼任輝瑞核心醫療大中華區總裁。

此外,網傳當天百濟神州董事長兼CEO歐雷強還內部通知宣佈任命原強生中國招聘總監王子劍為百濟神州副總裁,中國區人力負責人,帶領HR團隊協助百濟神州商業運營團隊制定並實施人力資源戰略和計劃。

也是2018年5月2日,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發佈人事任免通知,阿斯利康前高級副總裁巢守柏加盟康希諾出任首席運營官。巢守柏博士曾就職於賽諾菲巴斯德、輝瑞、以及阿斯利康等全球知名跨國公司,加入康希諾之前,任阿斯利康製藥公司高級副總裁,負責全球疫苗、生物製藥、生物類似藥業務。

跨國藥企的高管選擇創新領域藥企作為職業生涯的新跑道從側面反映了當前中國在創新藥領域各種條件已經開始走向成熟,特別是2018年5月起港交所允許從事醫藥(小分子藥物)、生物製藥和醫療器械(包括診斷)生產和研發,但尚未盈利或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發行人的上市,為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IPO提供了平臺,不僅對該類生物科技公司有吸引力,同時也為生物科技公司背後的投資人提供了更早期的退出渠道,中國的創新研發正逐步步入收穫期。

上文提及的百濟神州和康希諾生物都是港股新規後申請赴港上市的企業。

早在2016年2月百濟神州已赴美上市,2018年8月8日百濟神州赴港第二上市,共發行6560萬股,佔已發行股本8.55%,每股發行價108港元,公開發售超購1.73倍,所得款項淨額68.28億元,其中75%用於zanubrutinib、tislelizumab及pamiparib;15%用於透過內部研究及外部授權及業務發展合作,及產品組合持續擴充提供資金;10%用作營運資金、拓展內部能力及一般企業目的。

2018年7月17日,來自天津的康希諾生物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擬在香港主板H股上市。作為純正的疫苗股,康希諾有望成為港股“疫苗第一股”。

4

小結

新的政策環境,新的產品上市,新的國際競爭態勢等等因素作用下,無論是國內外藥企,必然會根據外在內在因素調整其產品戰略方向。隨著產品戰略方向的改變,公司、產品和人員層面上難免會發生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現象。從本文三大趨勢可以看出,無論是產品引進、管理體系引進還是人才引進,國內藥企正逐步追趕跨國藥企。

由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主辦,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醫療衛生·生物技術工作委員會指導的第十屆中國醫藥企業家科學家投資家大會暨改革開放40年醫藥行業發展成就展將於8月31日~9月2日舉行,歡迎蒞臨!(參會報名請點擊“閱讀原文”)

大变局!跨国药企产品转让、合资散场、高管跳槽,本土追赶竞争进入新阶段
大变局!跨国药企产品转让、合资散场、高管跳槽,本土追赶竞争进入新阶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