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积蓄阳气要趁早

初秋,积蓄阳气要趁早

立秋之后,尽管仍处于三伏天,但对于阳气而言,性质却不一样。古人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秋之前是阳气发散、生长的时候,立秋之后,自然界的阳气就开始收敛、沉降,人需要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啦。

初秋,积蓄阳气要趁早

初秋时分,我们的养生法则也会随着自然界阳气的变化,做出一些改变。这段时间,我通常会早一点睡觉,顺应阳气的收敛,也会定好闹钟提醒自己早起,让肺气得以舒展。用这样一些简单的仪式来帮助自己保养阳气,希望可以顺利的过渡到秋天。

但从五运六气的角度上来说,今年整个气运稍微有些错乱,对阳气的收敛会是一个小考验。特别是从立秋到秋分这段时间,秋行春令,比起往年,本该收敛、降温的秋天,却被春风吹乱。我家窗台上养的花花草草,这段时间好像感觉不到秋天的气息,还在很调皮的把叶子伸出来,虽然这种自然变化会让人觉得心情舒畅,却会助力暑热不退,也不利于阳气的收敛。

初秋,积蓄阳气要趁早

因为春属木,代表着阳气生发,所以在这段本该收敛的时候,人的阳气却仍浮在体表,五脏六腑依旧空虚。我最近也会感觉,就算天气不热的时候,汗水还是会流淌,火气也会比较重。

再加上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大,白天的热会带走大量津液,消耗体内阳气。晚上睡觉,气温比较低时如果没有做好保暖,身体也很容易遭受寒邪入侵,这时人体内部会调用阳气驱赶寒邪,如此下来,对阳气又是一种消耗。体质稍微差一点的人,这段时间很容易感觉到不适应,出现睡眠不好,湿气重,到了秋天还是汗水较多等情况。

初秋,积蓄阳气要趁早

所以立秋到秋分这段时间,除了要顺应时节注意肺脏之外,还要帮助身体收敛阳气。而关于收敛阳气,我会从两个方向出发,一个是饮食上的选择,一个则是生活习惯的调整。

初秋,积蓄阳气要趁早

这段时间,阳气还浮在体表,五脏六腑相对比较空虚。需要给五脏六腑一些辅助,把它们养好。所以,我还是建议大家养脾胃。因为脾胃主管运化,能够将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脾胃养好了,五脏六腑的功能也会强健起来,自然的帮助身体收敛阳气。

初秋,积蓄阳气要趁早

我会比较推荐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的一道方子“珠玉二宝粥”,它的主要食材是山药、薏米,这碗粥是我很喜欢的一道粥品,很适合在立秋之后吃,温润好吸收。

山药本身健脾的功效就比较强大,但除了健脾之外,它还有收涩的作用。喜欢吃山药的朋友都知道,山药水分含量比较充足,煮熟之后夹起来还能看到几根拉长的银丝,这是因为山药生长于地下,非常善于将周围的水分纳为己用,它这份收涩的本事也可以帮忙收敛阳气。

初秋,积蓄阳气要趁早

而之所以会用薏仁搭配山药也是有理由的,它们能够完成一补一泄的功能。张锡纯是这样说的:“单用山药,久则失于粘腻;单用薏米,久则失于淡渗,惟等分并用,乃可久服无弊”。什么意思呢?

张锡纯指出,山药滋腻,吃多了很容易把身体的通道堵住。所以,会加一些薏仁,因为薏米有泻湿的作用,在补的同时帮身体疏通、清热。而薏米性甘淡且凉,有祛湿的功效,但如果单纯只吃薏仁,正气不足的朋友很容易因为它泄的功能损伤身体。这时候山药又起作用了,它能够帮忙滋补脾胃,不至于泄的太过。

初秋,积蓄阳气要趁早

除此之外,原方中还会加一点润肺止咳的柿霜饼,但它是佐食,如果你本身没有咳嗽的情况的话,没有必要加。不过我们可以往粥内放一点糯米,它是米类食物里最滋补的,可以补血、补虚、补脾肺,它与粳米不一样的是,糯米温性,能够暖脾胃,所以这个粥脾胃虚寒的人也可以吃一些。具体的做法也为大家准备好了:

食材:生山药 100g / 生薏仁 100g / 糯米 50g

做法:1、生薏仁、糯米需要提前用冷水浸泡2小时,捞出以后沥干水分。

2、将生山药洗净去皮,切成丁备用。

3、取锅放入冷水,加入生薏米、糯米,用大火烧开后转小火。

4、待粥快煮好时,放入山药丁,再煮15分钟左右即可。

初秋,积蓄阳气要趁早

这碗粥的味道十分清淡,却很养人。因为有山药以及糯米的加入,所以吃起来会有一点黏黏的感觉,是唇齿很喜欢的软糯滋味,细品之下还会有糯米的香甜。所以不怎么需要配菜,我都能够吃下好大一碗~

初秋,积蓄阳气要趁早

生活习惯的调整,因为这段时间仍处于三伏,很多三伏天比较适合的活动虽然可以继续,但方式上却要有所改变了。

  • 立秋之后,适合艾灸涌泉穴

秋天时艾灸,很多朋友会发现自己很容易上火。这是因为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变大,人体会有一个适应过程,不能很好的保持新陈代谢的稳定,所以艾灸常常会令体内阴阳失去平衡,表现出现上火的情况。

初秋,积蓄阳气要趁早

所以秋天艾灸方式需要特别注意。可以选择艾灸涌泉穴,它是肾精首穴,肾主水,能够给身体补充阴津。另外,还需要晚上睡觉之前用艾叶泡脚,把上焦的火气往下引,与肾水相交,温暖下半身。这样的艾灸方式特别适合那些睡不着觉,总觉得虚火往上冒的朋友。

我通常是泡完脚后,就给自己艾灸10来分钟,一直坚持到冬天。因为习惯保持的很好,所以就算到了寒冬,我也很少觉得手脚老是冰凉,捂不热。

  • 立秋之后,不要过早贴秋膘

我身边不少朋友因为夏季消耗比较大,所以一到立秋就想着要贴秋膘,让我陪他们吃好吃的,给身体补充营养。但万事不能急,初秋时节,还不是贴秋膘的时候。

初秋,积蓄阳气要趁早

因为这段时间仍处于暑中,湿气比较旺盛。脾胃受湿气困扰较为虚弱,本身压力就已经很大了,此时若是再大量吃一些进补的食品,脾胃消化不了反而会在身体内堆积成湿气,也会伤害到阳气。真正贴秋膘的时候,得要等到秋分才是最适合的。

  • 秋天,情绪要收敛,不宜“悲秋”

秋天开始,需要收敛起情绪。《黄帝内经》讲秋三月的养生方式时就说要“无外使志,使肺气清”,如果说夏天是让大家在情绪上不要压抑自己,那么秋天就是不能让情绪往外散了,此时需要好好收敛情绪,避免伤到肺气。

初秋,积蓄阳气要趁早

因为肺在志为悲忧,悲思过多就会伤到肺,肺气虚了,人的一些小毛病,诸如容易感冒、呼吸不通畅就会接二连三的冒出来。这时候我会选择多读读书、写书法、赏花或者给自己做一道可口的小甜品,事情虽然简单,但是却能够很快让情志安宁,使肺气自然的得以清肃。

立秋之后,从生活习惯上一点点的进行调整,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收敛阳气。

-END-

初秋的秋意还不算特别浓厚,这好像是大自然赐予身体的缓冲时间。等到我们寻找到身体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点后,秋天才会真正的来到。然后跟随自然的脚步,不慌不忙的滋养着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