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國經濟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三個問題

「深度」中国经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深度」中国经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本期嘉賓:經濟學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

編者按:當前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在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環境下,中國經濟面臨一些新問題和新挑戰,對中國經濟的悲觀預期再起。我們應如何理性去看待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的變化?

“比起討論樂觀還是悲觀,更重要的是去考慮如何調整和防範金融風險發生。對企業家來說,無所謂悲觀還是樂觀,再壞的情況都得接著幹。”經濟學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在接受鳳凰網財經採訪時懇切地說道。

中國不會重蹈日本覆轍 但應吸取經驗教訓

對於現在很多人在討論的“中國經濟是否會重蹈日本的覆轍”這一問題,管清友認為覆轍不會重蹈,但經驗和教訓必須去學習和吸取。

第一,吸取教訓,貨幣政策不能再搞“大水漫灌”

“廣場協議後日元匯率大幅升值,日本採取貨幣寬鬆的政策導 致出現嚴重的資產泡沫,泡沫被刺破後整個經濟就下來了,房價跌了二十年。所以我們這次絕對不能再搞貨幣寬鬆,釋放流動性關鍵要靠結構性改革!”

第二,學習經驗,一定要拓展海外市場

日本在廣場協議後,大規模的擴展海外市場。我們也應鼓勵我們的企業走出去,政府要提供一系列的保障,真正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我們現在需要海外市場。

「深度」中国经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現在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滯脹”要防範這種風險

市場近期頗為擔心“中國是否會陷入滯脹”。管清友向鳳凰網財經表示,目前倒不是嚴格意義上那種滯漲,但確實應該警惕。在去槓桿的束縛之下,大規模刺激政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逐步耗盡,經濟增長的回升明顯遭遇瓶頸。

2017年三季度開始經濟增速重新下行,實際GDP下行0.1個百分點,名義GDP下行0.5個百分點。從2018年開始,經濟重新進入衰退階段。2018年一季度開始,實際GDP和名義GDP開始同步下行,單季度名義GDP下行1個百分點,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站在目前這個時點看,經濟下行的下半場才剛剛開始。現在蔬菜、肉的價格都在上漲,經濟確實短期有下滑的風險。“我們需要儘快去做一些調整,去防範這種風險的出現。”

管清友在採訪中不斷強調,現在是一個重要的歷史關口。“長期來看,其實我們經濟增長的潛力,迴旋餘地確實是很大的。像我們人均GDP水平還不到9000美元,才8600美元,增長空間很大,但這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關口!因為要突破一萬美元的收入陷阱,站穩並持續增長,這是很難的。目前中國城鄉差距,地區差距還比較大,收入分配差距也很大。要想辦法解決收入分配差距的問題,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制。”

中國經濟最迫切需要得到解決的三個問題

“要防範金融風險,需儘快去做一些調整。”管清友認為:“目前主要還是要深入的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為“三去一降一補”已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了,但現在三個問題是最迫切需要得到解決的。”

1第一,企業和個人稅負太重確實要減稅

“減稅不是一個說是輕飄飄的隨便說做和不做都可以的,這是肯定要減稅的,企業也好,個人也好,稅負負擔太重”。管清友認為減稅需要在財政支出這塊做大力調整,該砍的砍,該調的調。財政部強化稅收徵管以後,必然帶來稅收大幅增長。如果按照現在財政支出這種模式,不在支出口做調整的話,收入口是很難減的了的。但是支出口的改革不是財政部能決定的,得由國務院統一去改,這就涉及到支出體制、支出範圍、支出結構,中央和地方的財政關係等多個方面的改動。

2第二個,國有企業改革迫在眉睫

統計局27日公佈數據顯示,1-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1913.2億元,同比增長30.5%;集體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25.2億元,增長4.1%;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7801億元,增長21.3%;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9422.4億元,增長7.5%;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0215.1億元,增長10.3%。國企和民企的利潤增速差三倍。

管清友表示,國有企業改革迫在眉睫。目前國進民退的情況確實比較嚴重。競爭領域國企大面積存在可能制約經濟活力。“不是說國企搞不好,主要還是看機制。像南方的一些國企,他們做的就很好,因為他們引入了市場化的機制。但北方的一些國企就是不行”。管清友建議,國有企業改革應強調混合所有制以及市場化機制。

3第三個,放松管制

“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程度越來越大,但是很多領域不能再管了”。管清友建議:應適度放松管制、促進監管陽光化、規範化,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深度」中国经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深度」中国经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相關閱讀

管清友:中國到了200年來的重要關口 我焦慮得睡不著

(上海企投會年中論壇管清友演講節選,未經本人審核)

歷史遠比我們想的複雜得多,偶然得多。

今天面臨著內外的雙重壓力,在此情形下怎麼看待短期的問題,如何抓住機遇規避風險?

我們經歷了嚴厲的金融整頓,上半年引起了很多言辭激烈的討論。最近幾年,國內經歷了明顯的資產泡沫流動,官方學者的說法是“金融過度繁榮”。2016年中國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一度達到8.3%,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美國和日本。

在成為科技大國、創新大國、商業大國之前,我們先成為了金融大國。

脫實向虛、金融和實體經濟不匹配的情況出現了:上市公司從市場上融來錢,發現實體領域沒啥可投資的,就拿錢買銀行理財;這些錢規模太大了,銀行投不過來,於是又委託基金公司打理;基金公司拿到錢後發現也沒什麼可投的,於是再把錢用在銀行的同業存款、同業票據上去。

這就是所謂的脫實向虛,金融空轉。

一方面金融規模越來越大,一方面實體企業卻越來越渴。

這就是金融整頓背後的根本,如果再深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有兩個原因:一是監管沒有跟上,二是貨幣的閘門太鬆了。最近幾年(除了去年),中國的M2增速一直保持在12%、13%左右;2007年M2餘額是47萬億元,到現在已經是170萬億元。

老百姓調侃說票子“發毛了”,雖然不嚴謹,但大概是這個意思,貨幣超發,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為什麼沒有管住貨幣閘門?裡面有很多原因,這是個複雜的學術問題,今天暫且不討論,但有一點是確認的:如果靠印錢能解決問題,那麼津巴布韋和委內瑞拉一定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有朋友曾經送過我一沓“鉅額”的津巴布韋鈔票,我見過面值最大的是一張100萬億。

昨天蘋果公司的市值超過了1萬億美元,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二個市值過萬億的企業。第一個是我們的中國石油,2007年11月上市當天,48元一股,市值超過7萬億人民幣,折算成美元,當時是1.04萬億美元。因此我覺得蘋果“不算什麼”,這是一段小插曲。

在實體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背景下,金融機構一下成了“壞人”,被視為土豪、哄抬房價的推手,遭遇管理層的“一刀切”,這兩年灰頭土臉。

可以說,如果沒有2016年四季度以來的金融整頓,今天我們面臨的境況會更差。

過去是“一刀切”,今年年初則出現了微調,開始降準。有些不負責任的媒體誤導輿論,說是“放水”,其實降準是一箇中性手段,不是全面寬鬆,不是一降準就放水,降準和放水是兩回事。

政策微調的另一個因素是外部壓力。

未來十年是一個敏感的轉折點,大國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不可避免。我們講“中國製造2025”,美國講建國250週年(2026年),普京總統講,在新的任期要把俄羅斯的GDP提升到世界前五位。

中美俄的國家戰略出現了交集,都在爭奪全世界的話語權,所以勢必產生衝突,只不過是衝突大小的問題。

也就是這種內外壓力下,我們的政策出現了微調。

有人說降準之後,會回到2012、2014年(全面寬鬆)嗎?

由於主觀和客觀原因,我們不可能再搞09年、12年和14年的全面寬鬆。既不會,也不可以!

主觀上是“不會”,過去十年我們已經有過3次寬鬆,風險越積累越多,問題越積累越大。

最近我們看到,企業債券發行難,企業還不了貸款,P2P暴雷事件,一些商業銀行壞賬率急速上升,個別壞賬率高達20%以上,而行業平均壞賬率是5%左右。

大家要知道,債務轉移不了,用長期債務替代短期債務只是拉長、平攤,債務沒有消失。所以主觀上不會。

客觀上也“不可以”。寬鬆政策有效作用越來越弱了。

2008年第一輪寬鬆,兩個季度見效,GDP從6.4%反彈到12.2%,反彈5.8個百分點,持續4個季度;

2011年第二輪寬鬆,5個季度見效,GDP從7.5%反彈到8.1%,反彈0.6個百分點,持續2個季度;

2014年上一輪寬鬆,8個季度才見效,GDP只從6.7%反彈到6.9%,反彈0.2個百分點,持續2個季度。

在座創業的,你們還敢加槓桿嗎?14年寬鬆以後,大量的人是吃過虧的。傳統企業如此,互聯網企業也是如此。對於企業來說,即便出現2014年的全面寬鬆,也一定要把槓桿降低。

同時我們看到寬鬆政策帶來了社會內生性衝突、各階層(財富)分化急劇拉大。

2008年之前,很多人通過個人努力可以進入更上面的階層,十年之後會發現,希望越來越小。現在的社會充滿了戾氣和仇富心理……為什麼當年美國出現了佔領華爾街運動,金融的過度繁榮造成的。所以,不可以(全面寬鬆)。

龍應臺說:“一個時代,一個社會,很可能有負於一整代人……欠他整個回不來的青春,而且絕對無法償還。”

在這樣一個大時代的變化之下,應該怎樣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是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的深刻命題。

「深度」中国经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還有日本的教訓。

美日之間的貿易戰曾經持續了幾十年,涉及諸多領域,1985年廣場協議之後,日本國內宏觀經濟出現問題,為了應對匯率變化,國內開始大規模刺激,引發劇烈的資產泡沫,隨後開始緊縮,泡沫破裂,出現“失去”的十年、二十年。

相對於日本七八十年代的高調,今天我們“收斂”了很多。最高調的時候,日本人說“要讓美國成為日本的第41個縣”。日本人還寫過一本書《日本人可以說不》,後來中國人也寫了一本《中國人可以說不》,多虧那時候我們沒有說不,我們講“和平崛起”,才有了今天的國際地位。

過去中國的GDP陸續超過了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現在是第二大經濟體。印度人以前說“加快步伐,中國快趕上我們了!”現在印度人說“加快步伐,我們離中國越來越遠了”。

中國人還在每天學習、工作,還不休假。就像吳曉波老師,比你有錢還比你努力。

時代高速發展,我們每個人都被裹挾著往前跑,因為曉波很優秀,所以我也要努力,大家互相鼓勵著前進。我們有個企業家學員,到國外生活了半年,享受藍天陽光沙灘,結果整個人卻不好了,他呆不住。國內如火如荼的建設,他不甘寂寞。

貿易戰不說,先做好我們自己。中國人向來“給點陽光就燦爛”,給一點空間和自由,以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只要我們不犯太大的錯誤,中國經濟的問題不大。

所以這一次的宏觀政策至關重要,一定要穩住。前幾天,中央政治局會議公報連用了六個“穩”字,定調下半年國內經濟形勢。(注:“六穩”包括“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

不是輕輕的一個“穩”,而是好多個“穩”。

關於長期和短期,局面何以至此,又將去向何方,今天跟大家分享了一些我的看法,不一定成熟。

我們的改革確實任重道遠,道阻且長。對企業家來說,無所謂悲觀還是樂觀,再壞的情況都得接著幹。

在內外壓力下,中華文明需要經歷一個蛻變,如果我們運氣足夠好,這個關口過去之後,未來將是一往無前。我覺得我們應該有信心可以走過去,迎接更加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