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何氏在唐明朝竟与王羲之《兰亭集序》扯上关系

想不到,何氏在唐明朝竟与王羲之《兰亭集序》扯上关系

王羲之。网络图片。

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自从她问世以来,石破天惊,搅动了千万人的神经!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视其为“神品”,或想占为己有,或想收藏,或想一睹风采……历代书法家更是奉为圭臬,顶礼膜拜,临摹者数不胜数。千百年来,除了“三尺熟宣”之外,还有各种不同规格、数量繁多的《兰亭集序》摹本石刻。有资料显示,到了南宋理宗时期,皇宫内府收藏的各类《兰亭集序》拓本已达170多本;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各类拓本已多达300多种。可见《兰亭集序》对后世影响之大,在中国书法史上绝无仅有。时至今日,《兰亭集序》的话题仍不绝于耳。

有专家指出,中国文化有三大国宝:《兰亭集序》、《文心雕龙》和《红楼梦》。强哥对这些国宝级文化的了解,只是“业余中的业余”,尤其对《兰亭集序》,强哥更不懂得这篇“天下第一行书”之精髓。然而,强哥在专注何氏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却“发现”了一个史实:何氏在唐朝、明朝,居然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扯上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兰亭集序》的由来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禊贴》和《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书圣王羲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举行风雅聚会。与会者饮酒赋诗,各抒情怀,大家把这次聚会的诗抄录起来,汇成诗集,并推举聚会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作序。王羲之欣然接受,挥毫作序,记录了这次雅集。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序言共28行324字,其中“之”字有20多个,却没有一个字雷同。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据说王羲之后来又写了“数十本”,但都不如兰亭聚会时的酒酣之作。

想不到,何氏在唐明朝竟与王羲之《兰亭集序》扯上关系

何延之与《兰亭始末记》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篇《兰亭始末记》问世,作者是何延之。《兰亭始末记》犹如深夜里的一声惊雷,“炸醒”了王羲之的万千“粉丝”,人们争相了解《兰亭始末记》对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的全过程,以及此序后来的收藏、传世、御命临摹、著录、殉于唐太宗昭陵等进行了深度“大揭秘”。《兰亭始末记》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后世对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过程的了解,对《兰亭集序》真迹去向的探究,甚至对文章本身的争议都因它而起。

对于何延之,我们知之不多,只知道他当过均州刺史。他在《兰亭始末记》的署名是:朝议郎行职方员外郎、上柱国何延之。

《兰亭始末记》作于唐开元十年(722年)。它为世人揭开了《兰亭集序》的秘密:原来,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铁杆粉丝”,他利用皇权力图搜集王羲之的全部作品真迹,对闻名于世的《兰亭集序》自然不会放过。他四处派出了“情报人员”,终于打探到了《兰亭集序》真迹在永欣寺和尚辩才手中,但无论如何,辩才和尚就是不肯交出《兰亭集序》真迹。

据《兰亭始末记》载,王羲之对《兰亭集序》“原创本”甚是得意,将其作为传家宝,后传至七世孙王法极手中。王法极也精于书法,后来在永欣寺(浙江湖州)出家当了和尚,法号智永。智永禅师临终之际,把《兰亭集序》“原创本”传给了博学多才、精于琴棋书画的弟子辩才。辩才深知《兰亭集序》墨宝的价值,小心翼翼地呵护,每每有人问及,辩才总是装憨作傻,百般推托,说历经战乱,《兰亭集序》真迹已不知去向。几十年过去了,辩才以为就此能瞒天过海,保护好先师祖传宝贝,没想到唐太宗李世民派来了萧翼,意欲谋取《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曾任谏议大夫、监察御史,但他此行是以“落魄书生”的身份到辩才身边当“卧底”的。萧翼用各种办法骗取了辩才的信任,最终拿走了《兰亭集序》真迹,贡献给了唐太宗李世民。辩才知道“被骗”后怒火攻心,深感愧对先师,以至不能进食,一年多后便逝世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翼赚兰亭”。

唐太宗李世民得到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后,敕令当时最著名的几位大书法家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人精心临摹,用以赏赐给王公贵族。而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据说在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后,作为随葬品埋入了昭陵。现在大家看到的《兰亭集序》是唐朝摹本。

唐朝开元年间以后,历朝历代围绕《兰亭集序》真迹的去向和何延之《兰亭始末记》的探究、争议不断。

东阳何氏与《兰亭集序》碑刻

历史发展到了明朝宣德年间,何氏再次与《兰亭集序》扯上关系。这回扯上关系的不是文章,而是一方《兰亭集序》碑刻拓本。

想不到,何氏在唐明朝竟与王羲之《兰亭集序》扯上关系

东阳何氏兰亭石刻。网络图片。

东阳何氏《兰亭集序》碑刻长53.2 厘米,宽31.7厘米。据专家考证,东阳何氏《兰亭集序》碑刻拓本,是最著名的“定武兰亭”。“定武兰亭”是怎么来的,不得而知,但许多人都认为它是当初直接从欧阳询的墨迹上翻刻下来的一个本子,深藏于唐朝皇宫。后来,原石在唐末五代十国的战乱中遗失,直到北宋初年才在河北“定武”被发现。所以,东阳何氏的这块“兰亭”碑刻,珍贵就珍贵在它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临的石刻拓本,是所有临本中的上上品,其笔法、神韵最接近王羲之原作。

那么,这块《兰亭集序》碑刻是怎样辗转到东阳何氏手中的?

据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状元,官至左谕德兼侍读的张元忭(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对东阳何氏《兰亭集序》碑刻的来历记载,1127年,金兵南下,攻陷了北宋汴京(今开封),掳走宋徽、钦二帝及众皇亲大臣,皇宫御府宝藏被抢劫殆尽,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时康王赵构(后成为南宋首任皇帝宋高宗)因不在汴京而幸免于难。金兵退去后,抗金名将、东京(今开封)留守、义乌人宗泽,在清点御府劫余藏物中发现欧氏定武石刻原石,于第二年(1128年)把这块石刻用盒子装好,派人送给当时在扬州的康王赵构。赵构见之喜爱异常。不料金兵得知赵构在扬州,就一路追杀过来,赵构仓促渡江之际,因石重不易携带,就命内臣把这块碑刻悄悄投于扬州石塔寺之井中。从此,此碑刻沉埋井下几百年。300多年后,到了明朝宣德四年(1429年),扬州石塔寺僧浚井,发现了《兰亭集序》定武石刻,交给了两淮转运使、东阳南上湖人何士英处置。何士英认定这是一件稀世之珍,便将此石送至京师进献宣德皇帝。宣德皇帝虽然喜欢却不想占据此碑刻,又因感念何士英为官清正,两袖清风,顺势将此碑刻“奖励”给了何士英,这块碑刻这才到了何士英手中。何士英告老还乡时将此碑刻带回东阳老家南上湖村。此后几百年,此兰亭碑刻一直收藏在东阳南上湖何士英的子孙后代手中。明隆庆五年(1571年),何士英的后人何静虚到京城请状元张元忭为东阳何氏定武兰亭序作跋。张元忭遂记下了东阳何氏获得和收藏此碑刻的来龙去脉。

东阳何氏手中有宝贝的消息不胫而走。东阳县令黄文炳闻知后,总想找机会去“借观”。据东阳何氏家谱载,明万历年间,喜好文墨的黄文炳来到南上湖村何家,提出“借观”《兰亭集序》碑刻的要求,黄是东阳县令,何家人只好拿碑刻出来。黄见碑欣喜,岂料县令大人竟趁人不备,将《兰亭集序》定武碑刻藏入轿中,轿子刚出村口,就被愤怒的何氏子孙和村民拦下了!黄文炳恼羞成怒,命人将碑刻扔出,顿时被摔成了三块。为保住祖宗留下的宝贝,何家人商定:由三房子孙各分藏一块。今后如有人观赏,须三房同意方可;不得轻易给人传拓,确需传拓须支付银两。这个保护措施起到了作用,控制了此碑刻拓本的数量与外流,因此几百年来此拓本少之又少。

想不到,何氏在唐明朝竟与王羲之《兰亭集序》扯上关系

网络图片。

因东阳何氏世代的精心保护,《兰亭集序》定武碑刻躲过了一次次天灾人祸。后来,民国政府把南上湖一带命名为兰亭乡,与东阳何氏保护《兰亭集序》定武碑刻不无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阳何氏子孙将《兰亭集序》碑刻捐献给浙江省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18-4-26何焕强撰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