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孩子的矛盾,可能就是缺少這把鑰匙

你和孩子的矛盾,可能就是缺少這把鑰匙

父母與孩子之間是一種非常敏感的關係,一方是初入人世,對一切都敏感好奇的孩子,一方是雖已經成熟但也是初為父母並沒多少經驗的成年人,對於這段關係都是未知,一旦沒有處理好,就很容易導致關係崩潰,甚至是犯罪,因愛生恨甚至變仇人,做出悔恨一生的新聞也是屢見不鮮的。

資訊

要點

2018

2018年6月,綿陽男子辱罵母親,被父母兄弟聯手“家法”殺害藏屍14年

2018年3月18日,湖南邵陽洞口縣一高中女生羅某因週末校外補課,與父親羅某光爭執遭到打罵。隨後羅某光因子女教育問題毆打妻子。羅某見狀情緒失控,持家中水果刀將父刺傷致死

2018年1月,廣西一年輕父親殺死一對親生女兒 妻子稱其欠網貸十多萬重男輕女

……

有時候家長根本意識不到一點;養育孩子,光有愛是遠遠不夠,還需要科學有效的方法。

那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呢?

面對教育方法就像在商場買衣服,當我們走到一家裝修豪華的商場裡,看到琳琅滿目的品牌,有各種各樣的款式、顏色、材料、產地。

一眼看中的,經濟條件達不到,我們也只能遠而觀之,就像家庭條件好,給孩子豐富閱歷,開拓孩子眼界,而對於僅夠維持日常開銷的家庭,是望而卻步的。

我們大部分人從未接受過任何色彩知識和服裝搭配,精心挑選了一個適合自己的品牌,價位,風格都適合自己時,幾年以後,隨著年齡的增加,品味和風格也會隨之改變。

教育的方法也是一樣,沒有固定的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因人而異。

很多教育機構推崇西方教育,但是由於社會、歷史等環境的差異,並不一定適合中國的孩子。從臨床上來講,簡單地否定父母,把自己的問題都歸因到父母身上,實際上也會因此否定自己,切斷自己的親密關係。因此對西方的理論的無條件照搬,是會犯錯誤的。

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並不是進步。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用西方的心理學邏輯來歸因問題,把原有的過錯都歸入原生家庭的錯,這種歸因不僅不正確,也無法改善問題。

日本有個很有意思的說法,認為存在著“哭鬧蟲”和“生氣蟲”,孩子會做出種種不可理喻的行為,是因為他們身體裡有蟲子在作祟,只要把蟲子取出來,小孩就會變乖。

這個腦洞大開的說法透著對孩子的理解與寬容,也在講述一個事實:

其實,孩子不是故意犯錯不聽話。

“犯錯惹禍就是孩子成長的一種探索,只有不斷嘗試、不斷犯錯、不斷改正,孩子才能長大。”

在繪本《不要不要,媽媽不要》中兩隻淘氣妖在某個晚上鑽到了一戶人家,爬到了媽媽身上,第二天起來小朋友發現作為大人的媽媽,瞬間變成了一個淘氣的孩子。

她把家裡翻得一團糟,穿著奇奇怪怪的衣服就出門了,走路上也不注意安全,去遊樂場差點走丟。她甚至瘋玩了一天都不想回家,小朋友勸媽媽回家,媽媽還哭了。後來終於給帶回家了,發現爸爸居然也不對頭了,將果汁亂倒在地上,用奶油畫畫……

這些場景爸爸媽媽​們是不是再熟悉不過了,因為這都是我們的孩子常乾的讓人頭疼的“壞事”。所以繪本讀起來也是哭笑不得、充滿樂趣。

美國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在著作《正面管教》中寫到:“其實孩子很多不良行為並不是他的錯,而是在他所在的年齡,缺乏知識或者技能的表現。”

家長們面對一個常常把家裡弄得亂糟糟,還經常闖禍的孩子,要做的心平氣和地去和他溝通,確實不容易。但是把自己也“變成”孩子,是不是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呢?

你和孩子的矛盾,可能就是缺少這把鑰匙

即使是不聽話的父母,孩子他也喜歡。

這是從孩子的視角看到的,調皮搗蛋也有另一種童趣和可愛,我們父母不妨也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跟他們溝通。

記住這樣一句話:“孩子不可愛的行為,都是在呼喚愛。”

「頑皮」的背後,往往都是一個孩子巨大的內心世界。我們要做的,是發掘、融入這個世界,而不是試圖改變。

頑皮和熊孩子不同,頑皮是順應天性,熊孩子則是藐視、挑戰規則。孩子的 「頑皮」分為很多種:

有的精力充沛,總是喜歡上躥下跳;

有的天性好動,好奇心濃厚,喜歡探索世界;

有的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故意破壞;

有的是年紀太小,不懂規則。

這些其實都是每個孩子身上的特性,也是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階段。

你和孩子的矛盾,可能就是缺少這把鑰匙

他們是幻想家,思維天馬行空,做事不墨守成規,對事物有獨到見解;

他們是實幹家,靈機一動的想法,立刻去實施,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

他們是探險家,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充滿了渴望,想去捕捉生活的靈動。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說: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裡有牛頓,

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頑皮孩子除了破壞性,換個角度想,也許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欣賞的眼光看待他們,你會發現許多閃光點,他們單純、活潑、樂觀、陽光。

小孩是什麼?小孩就是不懂事,喜歡玩,不自覺,會犯錯,這才是小孩該有的樣子

可在他們曾經的家庭規則當中,他們是被要求成為所謂好孩子的。

你要乖,要聽話,要懂事,要優秀。

可能你會說,他可以選擇不這樣做呀!可是,家的力量是巨大的,小孩是很弱小的。

有時候小孩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注和愛,會做很多的甚至違背自己的天性和本意改變。所以有的時候,愛也會成為一種誘餌,會讓家成為一座牢籠,讓小孩子走不出去。

想起來影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松子的悲劇幾乎是當代女性主義典型的反面教材。

松子由於童年被情感忽視沒有得到爸爸的愛和關注,一生都在拼命的尋找愛。但是幸福就像美麗的泡沫,她拼盡全力也沒有抓住。

你和孩子的矛盾,可能就是缺少這把鑰匙

她的人生就像在爬一座山,每一次快要爬到山頂,就被跌落到山底,她爬起來繼續爬,快到山頂的時候,又被跌落山底。

面對這些困擾怎麼解決呢?

去打破好孩子的形象,接納真實的自己。

在小時候,父母對於好孩子是有固有期待的。比如期待孩子要優秀,成績好。期待他們長大後有穩定的工作,能成家立業,過安穩的日子。

但有的小孩並不是這麼想的。小時候他們滿足了父母的需要,長大後他們更想去看看這個世界,去追求自己的愛情,去過不一樣的人生。

如果我們一直都是好孩子,就意味著我們不能違背父母的意願,不能辜負他們的期望。

於是矛盾就出現了。一方面,我不想過父母期望的這種生活。另外一方面,我不想損害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形象。這些矛盾衝突,會讓我們的情緒煩躁,不安,焦慮,甚至會很抑鬱。

所以,當我們要開始成為真實的自己的時候,也許是會打破塑造了多年的好孩子形象的。現實有時會比幻想要更殘酷一些,可現實卻會讓我們的內心更踏實。

我們會在現實當中承認自己的侷限性,比如我這輩子都沒辦法成為飛行員或者舞蹈家了。我們可能也會在現實當中看到自己的自私與貪婪,脆弱和敏感。

你和孩子的矛盾,可能就是缺少這把鑰匙

但是,當我們有機會去擁抱現實當中那個真實的自己的時候,而不是去竭力維護那個好孩子的形象的時候,可能我們會活得更自由,更自在。

用邊界建立尊重,用尊重協助理解,用理解建立認同,用認同化為支持。

真正的愛和關懷,表達出來的結果,應該是雙方愉悅的感受。我們全能接納孩子的情感,但是也要限制他們的行為。

雖然孩子們總是不知道父母到底有多愛他們,但能讓他接收到父母的情感。才算是一次成功的溝通,一開始大家可能都有點不好意思,端了幾十年的家長的架子,不是一下子就能放下的。

當內心的小孩重新活躍起來的時候,你的創造力、好奇心、對生活的熱情,也會源源不斷地回來。

換句話說,你要開始重新培養這個內心的小孩。

走近他,瞭解他,不要批評和指責他,嘗試去保留這份童趣,然後你就會發現生活變得有趣,你也會有更真實的感受。

“從來沒有人真正長大過。也許他們看起來像大人,但那只是一種幻想,就像時間雕塑出來的泥偶。”不管男人還是女人,在內心深處,他們永遠都只是孩子

你和孩子的矛盾,可能就是缺少這把鑰匙

調皮藍,一種很皮的親子概念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輕輕鬆鬆和孩子一起皮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