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与西晋统一-地区文化名人

古人说,“山川清淑,诞育英贤。有人则郡邑因之増荣,无人则川原因之寡色”。固安虽无名山大川、迷人景色,但属韩侯古国,督亢故地,境内水深土厚,民风淳朴,古往今来,贤良英俊,人オ辈出。其中既有叱咤风云、憓慨悲歌的豪侠壮士,又有醉心学问、勇于探索开拓的学术精英:既有出将入相、以武功文治标名青史的英雄,又有高举义旗、反抗阶级和民族压迫的大批奴隶。这些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所做出的贡献,在定程度上加速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他们不仅是固安的先哲英烈,也是燕赵儿女的优秀代表。魏晋时期的张华,则是固安杰出人物中的佼佼者。张华,字茂先,生于公元二三二年,卒于公元三百年。《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张华为汉高祖重要谋臣张良后裔。良十一世孙张皓为东汉司空。皓子张宇任范阳太守时,居家迁徙方城县(隋开皇九年改称固安)。从张宇起至张华,居方城已达五代。华父张平曾任渔阳郡守,因其谢世较早,张家家境败落,张华少年曾牧羊以谋生计张华是西晋时期众所推崇的文坛领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他一生著述颇丰,可惜大多失传。相传他撰写的《博物志》初为四百巻,晋武帝十分喜爱,然以其冗长,命缩为十卷,“置于函中暇日览焉”(见《魏书・常景传》)。该书为笔记类文体,属张华首创,书中分类记载异境奇物及古代琐闻杂事。其中关于我国西北部石油、天然气的记载,极有资料价值。书中《东方朔饮不死之酒》、《八月浮槎》等都是很优美的民间传说,为后世文学作品广泛采用。《博物志》及他的另部作品《列异传》,对中国志怪小说的形成并盛行起过极大作用,它为唐代传奇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张华的《情诗五首》中“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不曾远离别,安知慕俦侣”的佳句,语浅情深,耐人讽咏。他的乐府诗往往能针砭时政,如《轻薄篇》就对当时贵族社会骄奢淫逸的生活作了详尽的揭露。他的《励志诗》为毛洋东所赏识,当年与周培源、于光远等谈论哲学问题时,认为其“大仪翰运,天週地游,四气次,寒暑环周”的诗句中包涵着“地动说”的意思。张华的博识多才由此可见一斑、他还是一位书法家,世称“章草八家”之一。流传于世的有草书得字帖《时闻帖》等。《宣和书谱》评其“做字尤工草书,不在模仿,其规气度似其人物”。张华不仅才华惊人,还以举贤荐能被人广为称颂。他不论贫富贵殿,“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延誉”。陆机、陈舞、来哲、挚虞、成公缓等一大批文人名士,都是经张华举荐朝廷才任用的。左思作《三都赋》后,因名望不足,招致一些人讥笑与非议。经张华宣杨后,左思声名大著,豪贵之家争相传抄《三都》,一时“洛阳为之纸贵”。此事也因而被传为千古佳话上述简略情况说明,张华的才能和所起过的历史作用是多方面的。事实上,张华不单单是个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政治家和军事战略家在三国后期西晋灭吴、中国东北疆域的巩现固、开发及维护晋王朝的统治等方面,他都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当时中国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排除众异,力谏武帝灭东吴

张华幼年,正是魏、蜀、吴三国并存的初期,秦汉形成的统一局面被割据分离,各军事集团之间长期纷争对時,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见曹操诗《里行》)的凄凉景象。各国都渴望结東战乱实现统一,尽快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公元二六三年,魏国出兵灭掉了蜀汉。公元二六五年,权臣司马炎纂夺了曹魏政权,自称皇帝(即晋武帝),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张华与西晋统一-地区文化名人

经人举荐,张华于曹魏时即以才华超人而受到朝廷重用,从县吏累升至长史、中书郎,掌管朝中机要。景元四年,魏将钟会在蜀降将姜维怂恿下率众叛乱,晋公司马昭挟魏主曹奂率军平叛。三十一岁的张华随军征战,主掌军中书疏表檄,参与军事谋划。因其办事稳健,主见独到,受到了司马昭的赏识。司马氏代魏后,张华以积功被耀为黄门侍郎,封关内侯,后升任中书令,加散骑常侍,成为皇帝身边地位显赫的亲信近臣,为其日后参与平吴谋划创造了条件。

西晋初年,晋武帝曾企图凭借原有军事实力,乘灭蜀余成荡平东吴统一天下。然而,占据中国东南部的东吴,广拥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人中稠密,物产丰富,历经十年经营,国力大增。蜀亡后,吴国加强战备,雄兵扩到数十万,并以身经百战的老帅丁奉总督兵马,战功卓著的名将陆抗出镇江口,凭借江、淮天险,屯军数百营,以防晋军进犯。吴国甚至宣扬,要北进中原问鼎,结果,晋武帝未敢下令攻吴。此后,武帝虽多次与近臣密谋灭吴,然反对者居多,唯中书令张华和左仆射羊祜极力支持。公元二六九年,武帝以羊祜出镇荆州,练兵电粮,命益州刺史王没在蜀秘密监造船舰,积极做平吴准备。

晋、吴数年间无战事,吴主孙皓以为天下太平,开始宠幸佞臣,沉溺酒色,日渐昏庸。廷臣纷纷进行劝谏,结果进谏人轻则丢官,重则掉头,最后竟至“群臣恐怖,莫政奈何”。孙皓又召江湖术士占ト能否一统天下。术土尚广制诌说:“庚子岁圣驾当入主洛阳。”孙闻之大喜,急命陆抗督军北进。陆遺员回奏晋军势大,暂不可伐。且劝吴主修德慎罚,安内攘外,不应武。孙皓见表大怒,随即夺了陆抗兵权。

羊祜见时机成熟,表请武帝出兵灭吴。武帝召集群臣进行商议,张华认为灭吴是大势所趋,应乘对方暴政,上下失和,兴兵一举灭吴。但朝议多认为东吴势力尚大而不赞成出兵。武帝宠信的尚书令贾充、中书监荀物、散骑常侍冯統等则极力反对,灭吴事因而作罢。威宁四年,羊祜归乡养病。张华多次前往探视。两人志同道合,灭吴主张一致。羊祜对张华说:“孙皓残暴,吴人共愤,现在伐吴时机难寻。倘若孙皓不幸死亡,东吴更立贤主,将是我们无穷的后患。那时纵有百万雄师,也难打过长江。希望您继续劝皇上早日兴兵,我已经不行了。”张华深深赞成羊祜的见解,并向其陈述了自己的主张和劝谏武帝的决心。羊祜边听边点头,最后信赖地对张华说:“将来能实现我平吴心愿的,必定是您!”时过不久,羊祜就去世了。临终前举荐与自己平吴主张一致的右将军杜预接替本人职务。

公元二七九年,张华向武帝奏称:吴主孙皓暴虐日甚,喜则濫赏无功,怒则濫杀无罪,前后诛杀贤良四十余人,吴人无不恐怖,人人思乱,暴动时有发生。而丁奉、陆抗皆已死去,军中已无能征善战之人,灭吴正是极好时机。益州刺史王没也上表劝武帝尽快发兵,不要错过大好时机。在张华等一再促请下,武帝下了决心,传令调军征吴。诏旨甫降,侍中王浑急

急奏报:“臣听说孙皓已決定北犯,军马器械都以齐备,声势极大,现在与其争锋很难取胜,不如延后一两年,等对方疲意后再大举不迟。”贾充等人也力言不可轻易出兵。武帝竟依其奏,复降诏止兵。退朝后,武帝召张华人后宫围棋消遣。一局未终,内侍忽报杜预飞章上奏,促朝廷速速发兵。武帝不耐烦地挥手命内侍退下。此时,张华突然站起,把棋盘一推执

手说:“陛下圣明,此举不应再迟疑不決了。臣认为,平吴虽有江、推阻,但其险不如剑阁、川蜀那样险峻,我们不也攻破了嘛?孙皓荒淫残暴,远远超过当年的刘禅,国内危机四伏,不战自乱,而我大普国富民强,朝野安定,士马强盛,陛下一声令下,天下呼应,东吴可一鼓荡平・若此时还不进军,实在太可惜了!”武帝沉吟了一阵说:“卿三番五次劝朕伐吴,可算是苦口婆心。今天对敌我形势又洞察如此透彻,朕还有什么可再忧虑的。”语黑立即升殿聚集文武,命贾充(时为太时、行太子太保,录尚书事)总督六师伐吴。命张华参与最高军事决策,并任度支尚书,调度全国各类物资保证军需供应。贾充认为此举灭不掉东吴,又阻止不住武帝发兵,即以年迈为由推辞就职。武帝不悦,“你如不愿肩此重任,朕便御驾

亲征!”贾充迫不得已,这才受命督师。武帝又命杜预为大都督,引重兵出江陵,直取江南。命司马伷、王戎、王浑、胡奋各率精兵分路向涂中、横江、夏口、武昌进军。另遭王浪、唐彬率水军出巴蜀,浮江东下。宁五年(公元二七九年)十ー月,晋大举攻吴,水陆军二十多万分六路突入吴境。

晋军进犯的消息传入了吴都建业后,吴主急忙调兵遺将,令各军分头抗击。并命丞相张悌领兵十万电驻牛渚,策应诸路兵马。此外,吴军还紧急征调大批工匠,日夜打造铁索,铁锥,沿江防紧要处横截布设,以阻止晋水军进击。

晋军全线进攻后,开始进展较顺,很快进入吴境。其后吴军调整部署,在一些战略要处凭险拒守,攻防相持不下。时值长江流域春雨不断,致使江水泛滥。贾充见机遣人表奏:“东吴百年通寇,难以一战荡平。我军久战未获大果,且夏季将临,兵士多水土不服,久拖必招致疾疫流行,请速召回各军再图后举。”张华旋即抗表说:“王师士气正旺,而且已深入吴地,敌军上下无不胆寒,很快就会土崩瓦解,不出一个月我必攻下吴都。若轻易召回大军,等于前功尽弃,后果不堪设想。”杜预闻贾充倡议辍兵,也急忙上表固争。贾充闻讯复奏称:“张华不谙军务,不识天时地利,却再怂题伐吴,无非想邀功请赏,致使前方战土流血牺牲,国家也将因此动摇根本。这种祸国殃民之人,留下来将是朝中祸害,请先腰斩张华以谢天下,再下令召回诸军。”荷助、冯統等一班人也都随声附和,俱称虽斩张华亦不足谢天下。武帝虽荒淫寡道,然而好大喜功,在灭吴统一问题上还有些先见之明。他说:“伐吴是朕本意,张华不过意见与联一致而己这样,诸臣才无话可说。

晋军将领见武帝伐吴志坚,遂各军奋进,士气为之大振。吴军见敌方攻势转盛,很快就抵挡不住,纷纷抛戈弃甲,望风而逃,全线溃败。龙骧将军王没指挥八万水军,出丹阳,下西陵,取荆门,克武昌,所向披,直趋吴都建业。守军见对方势大,大部逃通。吴主孙皓见无可图存只得命人抬着棺材,亲率百官肉祖出降,吴亡。自威宁五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晋仅用四个月时间就灭掉了东吴。这样,从公元一九○年(汉初平三年)关东军讨伐董卓起,经九十年的割据混战,分裂的中国又重新统了。

平吴后,晋武帝大赏功臣。张华与故太傅羊祜以首功受到降重褒赏。武帝下诏:“尚书、关内侯张华,前与故太傅羊祜共创大计,遂典掌军事,部分诸方,算定权略,运筹决胜,有谋漠之购。其进封为广武县候,增万户。封子一人为亭侯,千五百户。赐绢万匹。”(见《晋书・张华传》

出镇幽燕,消除边患宁远疆

张华以平吴之勋倍受中外目,晋武帝对其也更加信任,除本职如故外,仪礼宪章之制定及晋史编写统交由张华主持,重要诏谐也由其草定,御批后施行。张华因此“声誉益盛,名重一时,众所推服,有“台辅”之望”(《晋书・张华传》)。

贾充、荀勖、冯統等人,因伐吴与张意见相左,受到武帝斥责,因此对张心怀嫉恨,每伺闲聊进行抵毁。

当时武帝虽有数子,且已立长子司马衷嗣位东宫,但诸子皆不成器太子更是一个呆汉,不堪继承大统。一次武帝病重眼看不起,朝议酝酿拥戴皇弟齐王司马攸。武帝病愈后对此很是反感,并开始疑忌齐王。某日,武帝问张华将来谁可辅佐太子主持国政,张华直率地说:“齐王才望俱备,且为太子皇叔,可把后事托付于他。”武帝对此本已耿耿于怀,张华又突然推荐,不觉触起旧怨,因而对张也产生了怀疑。葡、冯二人见机捕风捉影,散布流言,说张华与齐王来往密切,暗有勾结。武帝因此于太康元年(公元二八二年)正月十八下诏将张华外调,使为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领护乌桓校尉,安北将军。其职权为总揽本区军政民政,掌管乌桓鲜卑等族事务,统一指挥北方军事行动。

幽州为古代“九州”之一。《尔雅・释地》载:“燕日幽州。”即指今河北北部、辽宁大部及朝鲜西南部。东汉、魏晋时治所均在城(今北京市西南)。汉末以来,因内地战乱不息,边境少数族纷纷自立,曲州地逐文」渐缩小。西晋统一后因甸奴、鮮卑、乌桓等少数族的侵扰,北部、西部及邻近地区形势很不稳定,边患警报不时传入洛阳。晋武帝出张华外镇乃出于一时私忿所致,另外,想利用张华オ能经略北方军事重镇一一幽州,以现固中央对北方的统治。

张华至任所后,整伤军纪,练兵屯粮,电军置,加速边防;抚纳新日,缓和化解矛盾,促进各族团结:宣喻国命,鼓励占田,劝课农桑,大力发展北方经济。在任数年,幽州实现拨乱致治,出现了一派繁荣景象为消除边患,张华利用边境河川险要,置军屯守,烽堠相望。并于战路要处驻防重兵,以慑敌胆。张华莅任前,北方灾害频仍,粮林无可靠保证。为改善军需供应,张华率军屯垦,冬秋习战阵,春夏修田桑。实现了足衣足食,使军心稳定,战斗力增强。

魏以前幽州辖域广大,东北曾达今朝鮮大同江流域・周武王曾封商朝遗老箕子于朝鲜。张华镇幽后,力图恢复旧境,因而择选得力使者,以晋使名义说服各处割据势力,使之归附或臣服。

经数年不懈努力,不仅辽东、辽西、高句丽及百济诸部大都归附外,“东夷马韩、新弥诸国,依山带海,去州四千余里,历世未附者二十余国,并遭使朝献。于是远夷宾服,四境无虞”(见《晋书・张华传》)鲜卑部酋慕容涉归割据辽西,经常与晋廷发生对抗。前任安北将军严询曾率军与其在昌察(今辽宁义县一带)激战。幕容涉归之子幕容魔以前曾拜见过张华,华见其姿容秀伟又很有志向,断其将来会大有所为,便把自己喜爱的等子、头巾等物赠予慕容,以示友好。庾即位后,感激张华有知人之鉴,于是臣服晋室,双方相安无事。张华离任后,鲜卑部复与晋对抗,数年争战不息,此乃后话。

为发展幽州农业,张华大力推广朝廷提倡的“占田制”,改过去军事管制下的强迫劳动为按人口自愿耕占一定数量的土地,使农民无论男女长幼,均有权占垦荒地。“占田制”的大力推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流民定居开荒,户籍、耕地骤增,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是时……赋税均平,人威安其业而乐共事。…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见《晋书・食货志》)。

因张华内外功绩卓著,德望日重,朝臣纷纷议论应调张华回京主持国政,有的还向皇帝建议为其进号仪同。晋武帝本器重张华,镇幽又建立殊勋,就打算依从众议,调张华赴京入相。极度嫉忌张华的宠臣冯統窥透了皇帝的心情,趁入侍时与武帝议论往事。冯統说:“以前钟会造反,其实是太祖(指司马昭)一手造成的。”武帝闻言面带怒容。冯见状忙免冠叩头

说:“臣愚猛妄言,真是罪该万死!但有话不直说还算忠君吗?惩前才能毖后。钟会才能有限,太祖却夸奖太过,委用过重,结果助长了他的骄做,最终野心发作造了反。如当初根据钟会的实际本事衡量使用,不给那么大权,叛乱就无从谈起了。”说到这,冯統见武帝点头称是,又叩头说:“陛下如相信我的话不谬,当采取预防措施,不要让钟会事件重演。”武帝问:“如今谁是钟会呢?”冯答道:“这些年为陛下谋划出力建有大功,声震海内外,现在又出据方镇统领军马的,都在圣虑之内。未雨绸缪不能不防啊!”武帝听信了冯統挑唆,决定不复重用张华。此事不久传出宫外,朝议纷纷。武帝竟不顾奥论,命唐彬接替张华职务,调张华入朝任太常卿,主掌宗庙礼仪兼选试博土。时过不久,又以日蚀和太庙栋拆为由将张华免了官。

弥缝补阙,鞠躬尽瘁秉国政

太熙元年(公元二九O年),司马炎死后,太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惠帝。司马衷幼时顽钝如猪,做皇帝后依然如故,在几千年的历代帝王中,他以痴呆著称,堪称“中国之最”。某地灾荒百姓无粮,惠帝问:“无粮何不吃肉?”这样的皇帝能有什么作为。太后父杨骏乘机排除异己,得专政柄,政令皆由己出。张华当时虽为太子少傅,又属德高望重先朝老臣,但与王戎、製楷、和峤等一并为杨骏所忌,不让他们参与政要。

惠帝后贾南风阴险凶狠,是个不安本分的泼妇。她见杨骏专擅内外自己不能为所欲为,因而积怨成仇。其后不久,贾后勾结楚王司马玮发动兵变,诛杀杨骏及其党羽,并唆使大臣纠弹太后。群臣趋炎附势,竟联衔上奏将太后废黜,只有新任中书监张华挺身抗奏。然而贾党不依,终将太后废为底人。杨骏死后,以妆南王司马亮、太保卫瓘并录尚书事,共同辅政,贾后仍未能专恣。后因年轻气盛的楚王与司马亮、卫理发生了矛盾,不久便互视如仇,形同水火。贾后见有机可乘,便胁迫惠帝密诏楚王勒兵入城,罢亮、瓘官爵。此举正中楚王下怀,于是矫诏调集京师各军,乘夜包围亮、瓘宅第,将两家满门抄斩,随后又纵众抢掠、杀戮无辜。亮、理僚属不甘束手待毙,群起反抗,洛阳全城大乱,彻夜火光冲天。楚王部属还唆使楚王杀入皇宫,乘机将贾党一并翦除,贾后等闻讯大惊,又计无所出,于是使人召张华连夜入宫。张华献计说,使其败落并不很难,可派人贲驺虞幡接见众军,说楚王矫诏杀人,乱军就会散去。惠帝立即遣使抱幡 固安县文史资料出宫,向乱军高喊:“楚王假传圣命,擅杀朝臣,你们都受了蒙骗,早退者无罪!”言甫毕,众军惊骇,果然一哄而散,楚王因而兵败被杀。事息后,张华以首功被拜授右光禄大夫,加待中,金章紫授,并赐“亲信”一百人。

贾后连杀二王,大权得揽。然后委任亲信,安插党羽。偏贾党威望未発」满人意,朝乱无治。贾谧为帝、后谋划:张华出身庶族,才德服人,与宗室、外戚均无瓜葛,又是先帝故臣,进无通追之嫌,退为众望所依,应当委以朝政。贾后等一时退疑未决,转问待中装,装素推张华,因而深赞其事。于是张华得以入相,主持朝中政务。晋官制无宰相名称,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及重要将军执政者为事实上的宰相,无定员也无定名。

张华本足智多谋,一经莅位,除旧布新,多所损益,政令为之一新很快,朝野便倚作长城,中外推为柱石。手握重权的待中贾模、装虽为贾后近亲,但为人较正直,二人十分敬佩张华,遇有大事,都推张华主持处理。贾谧、郭彰等权戚,自张华辅政后也稍自致迹,不取放胆胡作非为惟贾后淫虐日甚,秽闻内外。张华作《女史歳》呈入宫中,目的在于劝戒。贾后虽不背改,但也未因此怀恨。后来装倡议废掉贾后,另立太子生母谢淑媛,张华、贾模虽赞成其事,又恐祸生不测,招致大乱,此事也就暂为搁置,由表、贾二人利用亲属关系疏通规劝。

这里需交代一笔:曹魏时曹爽当政期间,曹岡曾上《六代论》,从历史上论述不分封宗室,将来政权可能落入他姓之手。时过六年,司马氏果然轻而易举地夺得了政权。司马炎认为,曹魏之亡主要是未实行分封,朝廷孤立无援,禅位时无人抗衡。因此晋建国不久便分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分掌各地军政实权,以藩卫皇室。殊不知正由此埋下祸根,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诸王大都卷入了夺权斗争,中央皇权的统治反受到严重削弱。

张华辅政前,宗室权戚早已自成势力,党派纷争,权柄不ー,国乱已不可避免。由于张华的主政,日夜操劳,弥缝补阙,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得到暂时缓解,为短命的西晋王朝争取了近十年难得的和平环境。《晋书》载:“虽当間主虐后之朝,而海内晏然,华之功也。”因张华功勋卓著,众所推服,名高一世,被进封为壮武都公,数年后又迁司空,领著作,官至极品。赵王司马伦为惠帝皇叔,曾任征西将军出镇关中。其人本属庸オ,又重用为人狡诈的孙秀,致使上下离心,与匈奴作战时屡遭败绩,最后被调 回洛阳。司马伦入京后,依从孙秀安排,厚贿贾谧、郭彰(贾后舅父),谄贾后,很快即被贾党视为亲信,败绩不究,反任为右军将军。赵王对此仍不满足,先后两次谋求更高职务,贾后等也有心授职,偏张华、表頠极力反对,至此,赵王深恨二人,要与其势不两立。

惠帝长子司马透幼时非常聪慧,极受武帝喜爱,指望将来代乃父继承大统,惠帝居东宫时未被废難即含此意。司马适做太子后,却活染了诸多恶习。贾后本不喜欢他,见其不成器,便滋生了废立之意。元康九年底,贾后使人灌醉太子,逼其抄写了两张纸稿。第二天,惠帝升殿把纸稿交诸臣传看,众人阅罢大惊失色,原来是太子要挙兵作乱的手谕。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敢作声。张华启奏道:“这是国家的大不幸事,必须慎重对待。从古到今,因废黜正嫡而导致丧乱的教训很多,望陛下认真查核,万万不可草率行事”贾后派人送来太子平日手稿十数张,令群臣核对。比视多时,谁也未说出所以然来。张华请召太子当堂对质,以明真相。装则越主张查究传书人,以寻根襻。从早到晚,议而未决。贾后早已暗坐屏后偷

听,见张、裴议论大弗己意,呆皇帝又一言不发,怕拖下去阴谋败露,急命内侍将早已拟好的奏章呈送惠帝,请废太子为庶人。张华,裴願坚决反对,据理力争。惠帝却说了句:“听皇后的!”拂袖退朝而去。

贾后废太子后,孙秀散布谣言说,有人要废皇后立太子,然后又劝贾谧尽快除掉太子,以绝后患。贾党竟派爪牙用药杵将司马遹活活打死。此事在朝野引起公愤,人心鼎沸。孙秀见时机成熟,便鼓动赵王废贾后,乘机夺取大权。赵王遣其孙邀张华一起举事,被张华严辞拒绝。赵王复串通齐王司马岡,梁王司马肜,向三部司马假传惠帝废后密旨。水康元年(公元三O年)四月初二,赵王等发动兵变,围皇宫,因禁帝、后,捕杀贾谧、郭彰等一班贾党,裴也同时遇害。张华因与伦、秀结怨及反对政变,第二天遭捕被杀于殿前马道南,时年六十八岁,其子张祎、张韪同时罹难张华死前说:“我先朝老臣,忠心晋室,几十年所作所为都是为国为民,问心无愧。我死并不可怕,怕的是天下将从此大乱,祸不可测啊!”

张华的被杀,朝野上下无不悲愤。平乐乡侯阎缵当伦党众人之面抚尸大哭。吏部尚书刘颂痛哭之际,听说张华少子脱险而仰天大笑:“老天有眼,使忠臣有后!”

张华遇害后,孙秀派人抄查其家时发现,除一般应用之物,并无多余家财,仅见大量木箱装满各类书籍,足可装载三十车。“天下奇秘,世有所稀,悉在华所”。张华藏书之丰,图书之珍贵,令后人羡慕。旧时图书业常见“玉轴牙签唐李泌,琅函金籍晋张华”的联语,足见影响之深远。

张华的一生,屡建大功于晋室,力排众异,竭力主张伐吴,为中国第二次统一建立丰功伟绩。外镇后文治武功,抚纳新旧,加强民族团结,使幽燕戎夏怀德,化被千里。位居宰辅时尽“终世之オ”,尽忠帝室,弥缝补阙,使朝野安静,海内晏然,百姓乐业安居。张华虽为统治阶级服务,自身亦属封建官僚,但在国家的统一、疆域的开发上功不可没,而且也确为各族人民做了一些益事。后人有的指摘张华党附贾氏,贪图禄位,末及时引退以致杀身。然而分析其元康间所作所为,明明与贾党有异,连政敌孙秀都认为张华与贾党有别,杀其“已伤时望”。贪图禄位之说,当属认识片面。张华官爵已至极品,年寿已近古稀,还有何可继续追求?不过是尽力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安定团结”而已。如身居其位于国事不顾,明哲保身,不仅于国无利,也无益于天下百姓。这种处事态度,即使按现实观念分析也不足取。张华生逢其时,内讧之根早已植下,大厦将倾,国家已无长治久安,纵使斯人本事再大,也独木难支,回天乏力。不过,如无张华极力维持,元康年间的和平安定局面就不会出现,晋室怕已早乱,国家分裂更快。唐代韩瑗说:“微子去而股国以亡,张华存而纲纪不乱。”(《资治通鉴・唐纪十六》)张华死后不久,朝纲失驭,内乱选起,八王(即赵王伦、齐王冏、淮南王允、梁王肜、长沙王义、成都王颖、『河间王禺、东海王越)纷争,同室操戈、豆其相煎,骨肉相残,

混战不己。直至相互力量消耗殆尽,“五胡”乘虚而入,中原战乱不息,西晋王朝终致灭亡,统一不久的中国又复分裂,各族人民重新蒙受无穷苦难,直至二百七十多年后隋灭陈,中国才又重新归于一统。

张华与西晋统一-地区文化名人

张华故居八角井栏

张华生于何地

《辞海》引有关文献注:“张华,今河北固安县人,”国安为张华故乡确凿无疑,史无争论。然其具体出生及长在何地何村,却较难详考。张华祖上迁固后,辈辈有人居官,有的还被封候爵。官职最卑者为华父张平,位居渔阳郡守。这等世代为官之家,不大可能在偏远荒僻之处居住,似应在县城或县城附近定居。固安古称方城,治所即今县南方城村。依此推断,张华生地当在方城或方城附近。方城南数里有古镇张村,户多村大,且张姓居多,也有可能为张华故里。历代向属固安管辖、解放后划归大兴县的几个张华村,有人说是张华故乡,笔者认为,这几个小村距方城近四十华里,村子定名又肯定在张华身后,有的村名还冠以他姓,显然属后世依附建村。因而这些村不大可能是张华生地,许是张华后裔北迁建村,取名张华以示纪念或炫耀。

因年代久远,沧桑多变,而文献无征,以上谨个人推断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